餓了麽與美團開辟外賣櫃市場,餓了麽與美團在外賣櫃上的爭鬥壹直在看不見的地方頻頻展開。手中掌握著財產資源的經營者往往是雙方爭奪的對象,餓了麽和美團開辟外賣櫃市場。
餓了麽與美團開辟外賣櫃市場 1外賣櫃帶來的好處看得見。對於平臺來說是新的訂單增量,對於外賣小哥來說是更高的配送效率,還能幫助消費者解決丟菜、偷菜、取餐不便等問題,接觸外賣可能帶來的衛生安全問題。
在杭州下沙區多所高校的生活園區內,美團和餓了麽的外賣櫃遙遙相對,各占壹方。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據自媒體餐寶典報道,以重慶為例,美團已經在渝中區、江北區和兩江新區投放了多組智能外賣櫃,餓了麽在重慶江北嘴金融城、證監會協信中心、重慶高新希爾頓寫字樓、龍湖唐寧等地的智能外賣櫃也已啟用。它們的擴張速度非常快--餓了麽從去年年底開始試水外賣櫃,不到壹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壹二三線城市主要核心區域的覆蓋。
美團和餓了麽外賣櫃並肩戰鬥在擂臺上
餓了麽和美團在外賣櫃上的較量壹直在看不見的地方頻頻展開。除了積分之爭,目前兩家平臺都有通過運營商進行擴張。壹般的行業操作是這樣的:運營商負責運營,平臺完成配送。某平臺智能櫃經營者表示,他們主要負責外賣櫃的清潔工作,以及解決消費者的壹些簡單問題,比如超過 24 小時沒取外賣、需要處理等。
其中,手握物業資源的經營者往往是雙方爭奪的對象。壹位對接綠城物業的經營者告訴記者,物業本身並不排斥外賣櫃的入駐,"對他們來說,也是增加壹項服務,獲得額外的收入。但有時候溝通不順暢,會出現壹些利益分配不壹致的情況"。在各方的訴求下,平臺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比如同樣是產業園,人流量較高的地面位置爭奪的是黃金地段,給誰?這些都需要考驗拓展團隊的談判能力。
餓了麽和美團的客服電話,在同壹批外賣櫃**** 存在
這種競爭已經傳遞到更深入的技術端。外賣櫃和快遞櫃終究不同,外賣櫃存放的是食品,對儲存條件和環境要求更高。壹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內尚未確立外賣櫃的通行標準,餓了麽、美團都在搶奪這個行業的話語權。比如,今年8月,美團聯合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管理規範文件,對外賣智能外賣櫃的功能、質量、選址、服務流程和操作等提出明確要求;同月,餓了麽外賣櫃材質率先通過國家實驗室食品接觸等級標準檢測,成為首批通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智能櫃,今年上半年,其智能櫃相關的發明、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已超過去年全年。
從點的占領、經營者的搶占到技術的創新,這將是壹場全方位的較量。
餓了麽、美團開辟外賣櫃市場2
多地試點外賣專櫃
2020年疫情過後,"不碰外賣 "的聲音越來越清晰。
假設外賣可以送到樓下儲物櫃實現零接觸配送,但要付出壹元錢的配送費,妳還願意點外賣嗎?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而這壹幕正在現實中上演。
在杭州的壹幢寫字樓裏,到了中午吃飯時間,還沒有出現外賣小哥著急爬樓梯、排隊等電梯的現象。
因為壹樓已經安排了 "外賣送餐專櫃",外賣小哥只要把飯菜放在裏面,然後等顧客下樓掃二維碼取餐即可。
(來源:1818黃金眼)
壹位外賣小哥面對外賣智能盒贊不絕口:"挺好的,不用等電梯,省了不少時間,提高了送餐效率"。
原來,這壹舉措並非無中生有,今年7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配送員權益的指導意見》。
裏面明確提出,通過推廣鋪設智能取餐櫃等形式,鼓勵外賣配送便捷化。
現在在部分城市已經開始了試點工作,四川、浙江、陜西等地響應國家號令,將智能取餐櫃分布在高校、醫院、寫字樓,根據擺放需求進行叠代升級。
無人配送外賣智能櫃已在全國試點,外賣專櫃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意嗎?
誰反對外賣專櫃?
對於設立 "外賣專櫃 "的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幾乎所有的外賣從業者都贊成這個決定,
壹是外賣專櫃減少了送餐時間,提高了送餐效率;二是減少了外賣被偷或被誤拿的概率;
三是減少了外賣從業者被誤抓的概率。第三,減少了外賣員和保安之間的摩擦。
在疫情發生後,很多高校都進行了封閉管理,在用餐高峰期,校門口擠滿了手拿外賣的美團外賣和餓了麽外賣員,學校的小柵欄成了外賣員與高校學生交易的場所。
而壹位外賣經營者抱怨說,有些高校的學生宿舍離校門口太遠,學生打完電話要走十幾分鐘才能到取餐點。
更讓外賣員為難的是,高校學生對外賣的需求量非常大,導致外賣員不得不接學生的訂單。
"還有五分鐘就要超時了,我得趕著送下壹單外賣"。外賣小哥很無奈,如果學生不按時到校門口取餐,騎手著急怕下壹單超時不能壹直等,部分騎手會選擇把外賣放在門口的角落。
但隨之而來的是赤裸裸的新問題擺在面前,人性經不起考驗,在嘈雜的環境中,外賣很容易被 "放羊"。
外賣被偷是常有的事,外賣員無疑是外賣被偷的最大元兇,壹頓飯被偷,損失慘重,外賣員至少要送3到4單才能賺回來。
還有壹點需要補充,外賣櫃臺的 "設置 "可以避免外賣員和保安之間的摩擦。
曾經在網上引起爭議的壹個話題是,在壹些寫字樓裏,外賣員被禁止上樓,他們被保安攔住,只能頂著烈日等顧客下樓取餐。
(來源:1818黃金眼)
而作為消費者,支持和反對的聲音幾乎各占壹半。
贊成者認為,開設外賣專櫃可以實現零接觸,避免與外賣員面對面接觸,有利於保護消費者的個人隱私。
杭州的吳女士說:"作為壹個獨居女性,我連住址都沒有詳細到門牌號,每次叫外賣都是到小區門口去取。"
讓送餐員知道自己家的門牌號,在為送餐上門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
比如下面這件事,今年9月,上海的嚴女士在壹次送外賣超時20分鐘後申請退款,卻遭到了外賣員的恐嚇和報復,外賣員在門上貼了壹張恐嚇字條,原因僅僅是外賣員送外賣超時被扣了3塊錢。
而智能外賣櫃的開通,壹單壹碼的規定,人們不需要在壹堆外賣中尋找自己的外賣,只需要在手機上自助掃碼即可,這也完美解決了外賣被偷、外賣被誤拿的問題。
雖然智能快遞櫃滿足了壹部分人的需求和痛點,但它仍然是壹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反對的聲音也不小。
爭議最大的就是收費問題,很多人認為智能快遞櫃會成為下壹個豐巢,也有不少網友猜測,下壹步是不是要采取櫃內收費?下壹步是超時收費、會員收費?
問題是,這壹塊錢會從誰的錢包裏扣?
如果是平臺,那就皆大歡喜,除此之外,誰也不想要。
如果從消費者的錢包中扣除,那麽很少有人願意在外賣費用上再加壹塊錢;如果從騎手的錢包中扣除,那麽就更難實現了,因為這對消費者來說顯然是免費的,而現在他們必須加錢。
還有壹個問題是,很多人認為叫外賣只是為了方便,如果不能送貨上門,那麽外賣配送就失去了意義。
看來,智能外賣櫃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