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經常釣到的毒魚、毒物、危險魚種,在巖釣時有時會釣到毒魚,需要特別小心。壹不小心就會被刺傷,甚至送醫院治療。另外,有些物種雖然無毒,但處理時也要註意。有的嘴巴很結實,如果脫鉤時不小心,嘴巴和牙齒足以咬斷甚至折斷漁夫的手指。建議牙齒極其鋒利的魚類剪斷線或使用器具幫助。有些種類有極其鋒利的背鰭和側鰭。所以釣友要懂得判斷,壹定要認清魚是否有危險,才能脫鉤。
壹種高度危險的魚,它的嘴和身體兩側有觸須,身體兩側有水平條紋,背鰭和胸鰭頭部有刺。其毒刺分泌的毒液含有鰻鱺鯰魚神經毒素和鰻鱺鯰魚溶血病毒,毒性很大,可對被蟄部位造成長期疼痛,期間肌肉受到極大損傷,引起超過48小時的疼痛、痙攣、麻痹等癥狀,甚至破傷風。它是壹種危險的海洋生物。
石崇,又名“石魚”,是壹種毒魚科,學名“玫瑰毒魚幽”,因其有玫瑰般的刺,有毒而得名。石首魚廣泛分布於任何海域,但大多在熱帶和鹹淡水交界處。石魚,又名“石蟲”,亦產於香港水域。石魚形狀恐怖,長相醜陋。它看起來像壹塊石頭,不容易被發現。它很少移動,靠捕食遊近的生物為生。石魚背上有幾個毒鰭,鰭下有毒腺。每個毒腺都直通毒囊,裏面含有劇毒毒液。當被毒鰭蜇傷時,毒囊受到擠壓,毒液會沿著毒腺和毒鰭註入人體。被刺的人壹下子就慘了:先是傷口腫脹,然後頭暈目眩,抽筋休克,不省人事,搶救過來的人必死無疑。非常嚇人!如果不幸被刺,最好盡快送醫院搶救。
河豚又稱“雞泡魚”,含有劇毒的河豚毒素,耐熱,在壹般烹飪溫度下無法去除,也無法通過腌制或日曬等方式破壞。其毒性相當於劇毒藥物氰化鈉的1250倍。屬於國家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春夏是河豚的產卵季節,也是毒性最大,最容易中毒的季節。嘴巴肌肉發達,門牙鋒利,吃了會致命。
泥萌又名棕筐魚,俗稱:筐魚、泥萌、臭肚、象魚、雉雞、羊娃、娘子(閩南的叫法),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珊瑚中。喜歡吃海中的海藻、浮遊生物和附著物,所以肉有獨特的風味。釣魚的時候,最理想的狀態是晴天碧水。釣魚時要小心臭肚子裏的毒刺,以免被紮到,使人感到劇痛。最簡單的解毒方法就是把妳的尿直接灑在刀傷上(老漁夫反復教過妳).......
金鼓魚是廣鹽魚,受到驚嚇時會發出“呱呱”的叫聲。身體顏色常因環境變化而變化,有時深有時淺,特別好看。雜食性,主要是藻類和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金鼓魚背鰭前10鰭有毒腺。如果被刺傷,會紅腫疼痛。抓的時候要小心。
虎魚(Tigerfish)是壹種屬於特提斯魚科(Tethystridae)的魚類,分布於韓國本州中部和廣東北海以南的沿海水域,屬於沿海水域的底層雜魚。體色隨深度變化,近岸淺水呈深褐色;在遠離海洋的深水中,它是紅色或黃色的。體長可達200毫米。初夏產卵。鬼魚卵的漂浮性。因鰭棘末端有腫脹的囊狀毒腺組織,毒性極強,被刺後疼痛劇烈,有時持續數日,故有“海蠍”、“虎魚”之稱。
油錐魚長而扁平,沒有胸鰭和腹鰭。鰭上沒有刺。它們大多消失在溫帶水域。油錘以其他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它們經常躲在巖石的縫隙裏,只有晚上才出來。油錐比較兇猛,壹旦受到打擾就會攻擊,所以在處理這條魚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傳說三個油錐附近壹定有屍體!“釣友們要註意了!
壹般鰩魚的尾柄上有1 ~ 3個毒刺,壹定要特別小心。壹旦不小心被掃起來刺傷,會引起紅腫發熱,毒性很大。傷口會極其疼痛,甚至致命,所以漁民壹旦抓到,往往會把它的尾巴剁掉。潛水員也要註意,不要在沙底活動時踩到藏在沙中的浣熊,或者故意挑逗、激怒它們。
獅子魚很兇猛,喜歡吃小魚小蝦螃蟹。它們通常棲息在洞穴或巖壁的黑暗面,伸展鰭來保護自己,主要是在晚上。因為背鰭和胸鰭都是毒刺,很鋒利,能分泌劇毒,被刺者會極其痛苦,紅腫,發燒,嚴重時可致命。
尾鰭顏色為藍色,頭部扁平,有三對胡須。背鰭和胸鰭的前緣都有刺。被刺傷後,傷口感覺像火壹樣。抓住了就要拋棄。可食用,但肉質不好。荀子魚是煮紅爛的最好的魚,不能隨便浪費海洋資源!
文末,喜歡海釣野釣的朋友壹定要記得關註我們!另外,妳也可以在文末給我們留言點贊。如有疑問,我們將在第壹時間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