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後,他們因為責任,站在了疫情現場。
泰安市中心醫院的袁俊和張學梅這對醫療夫妻,壹個是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壹個是6個產科的護士長。疫情來襲,他們也在第壹時間遞交了請願書。壹個戰鬥在發燒患者的壹線篩查和防禦,壹個堅持在產科病房為家庭帶來新的希望。
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攜手同行,並肩戰鬥。
克服困難,當好“守門人”
2月14情人節。夜班結束後,袁俊將暫時離開泰安市中心醫院,前往呼吸診療中心。
基礎設施還在完善的呼吸診療中心,緊鄰泰安市第四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如果從發熱門診發現任何異常患者,他們將被送到這裏進行進壹步篩查和初步治療。
面對發燒的患者,這裏的危險不言而喻。
這壹夜,袁俊想了很多。
作為壹個病房的負責人,如何開展工作,如何安排人員,如何篩選,如何治療.....所有問題都要準確解決。作為壹名急危重癥專業醫生,作為壹名有成功救治H7N9患者經驗的醫生,作為壹名潛心專業研究近30年的醫生,作為壹名曾經的援疆醫生,他不畏艱險,但面對本地區不斷變化的疫情,如何守衛好這個關卡,當好“守門人”,深知責任重大。
袁俊有寫日記的習慣。他很忙的時候,也會在結束壹天的工作後,把發生的事情記錄在電腦上。
翻開他的日記,我們仿佛看到了這幾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15年2月,我來到呼吸診療中心的時候,這裏還在施工,這群醫護人員加班到晚上11。能幹的活都幹完了,大家再回去休息。
2月16,北樓今天下午交房。剩下的就靠我們了。今天很忙。壹個空殼,我們要把它變成醫院。工人們帶來了床,這是亮點。我們開始鋪床。配備救援車輛和備用藥品。
2月17日今天突然宣布今天下午兩點半開始接受患者。太快了。加速,加速,再加速。
下午三點半終於開始了。我穿上了防護服,作為第壹批醫護人員,我迎來了我們的第壹批病人。我們克服了工作中的許多不便.....不僅當醫生護士,還當病人的生活保姆。5個小時收治了20多個病人,看樣子北樓就要爆滿了。誌願者隊伍來了——張學梅(我妻子)說:做好預防措施。感動。忙,沒時間說謝謝。
......
在繁忙的日程中享受樂趣意味著熱愛這個職位。
與此同時,當袁俊那天徹夜未眠篩查和檢查病人的情況時,張學梅正在三個街區外的中心醫院產科病房為壹個小嬰兒的健康出生而欣喜地忙碌著。
從早上7: 30開始進入病房,查找夜班工作及患者相關情況,晨間護理,護士分配床位,晨會,床邊交接,查重患者,與患者溝通,向相關護士反饋護理質控結果,整理當天護理問題...直到壹個接壹個,張學梅才能松壹口氣。
雖然不在疫情壹線,但這裏的工作並不輕松。
在護理崗位上工作了28年,張學梅壹直熱愛著這個崗位。“看到新的生活,看到母子倆轉危為安,那種努力後的放松,那種努力後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今年是特殊的壹年,她感覺負擔更重了。她壹定要立足崗位,堅守陣地,負起責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自疫情爆發以來,產科患者數量沒有減少,但受其他醫院疫情影響的產科患者數量有所增加。”張學梅說,因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疫情篩查和預防成為重中之重。“這裏的孕婦和新生兒都是易感人群,抵抗力差,更需要安全的環境。因此,我們的疫情調查和預防工作不能再差了。”
壹天工作結束後,張學梅獨自回家,和兒子壹起吃飯,談論工作,聊了很多。這是她壹天中最放松的時刻,也是她最想念丈夫的時刻。
2月15去呼吸診療中心後,袁俊和同事的醫護人員壹起,下班後住在醫院專門的賓館,被隔離。20多天沒回家了。我怕我父母擔心。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告訴父母我在隔離病房。
“我與袁俊通了幾次電話,我聽到最多的是他思考如何從他們那裏建立壹道防線,以防止疫情蔓延到大院區,並保護這個部門的病人和他的兄弟。我真的沒聽他說過怎麽預防感染。”她以支持丈夫的工作為榮,但也很擔心。
救死扶傷:壹個家庭同樣的選擇。
1998,兩個誌同道合的人,袁俊和張學梅,經人介紹結婚了。
“我們還參加了醫院的集體婚禮。”回想20多年前,袁俊仍然記得很清楚。
“他個子不高,但他的胸懷、性格和敬業精神感染了我。”張學梅充滿感情地回憶起他們相識的開始。在隨後的接觸中,* * *帶著對事業的憧憬,* *帶著對信仰的追求,讓兩個人的心靠得更近了。
從朋友到戀人、親人,今天他們還是戰友,壹起戰鬥在救死扶傷的事業中。
危重病的搶救是壹場與死亡的賽跑,危重病人病情的突然變化和加重更是瞬間的。袁俊說,這些年來他在重癥監護室裏耳朵變尖了,即使晚上睡著了,他也能聽到監護儀的第壹聲警報。這些年來,不管是晚上什麽時候,只要有電話,袁俊總會在第壹時間收拾好自己,趕到醫院。袁俊說,無論是在搶救過程中,還是在平時的治療過程中,重癥監護室的醫生們經常會咬緊牙關,以自己的精力、體力和心力去搶救病人,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張學梅用壹只手拿著兩個生命來描述她的工作,對生命的敬畏使她總是懷著壹顆虔誠的心去工作。懷孕是偉大的,但是孕婦是敏感脆弱的。張學梅時刻提醒自己,要感受每壹個孕婦的苦與樂;壹個新生兒的健康關系到幾個家庭、幾代人的幸福。她應該用科學專業的關懷和照顧,最大程度的保護身邊每壹個新生兒的安全和健康,而不僅僅是做壹個產科醫生。
“最對不起的是孩子。”張學梅回憶說,從幼兒園開始,他們的兒子經常是最後壹個被帶回家的。“其他家長早早接孩子來等他們或者放學後5分鐘內就能到達,而我們接孩子往往遲到1-2小時。”
壹開始孩子會問父母為什麽總是這麽晚。後來孩子習慣了,理解了父母的工作。
壹個家庭,兩個醫生,三個未來。
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的兒子高考誌願時也選擇了臨床醫學。
當疫情來襲時,袁俊和張學梅異口同聲地提交了戰書。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他們之間的默契。讓他們感動的是兒子的回答。
那天,張學梅問兒子:“如果妳成為了壹名醫生,妳會在這種情況下走嗎?”
“肯定去。”聽到兒子堅定的回答,張學梅深受感動和欣慰。
走在逆行的路上不容易,但有了家人的支持,我們更有前進的動力。
願妳們攜手走遠,守護壹方健康安全。
簡介
袁俊,65438+1993年7月畢業於青島醫學院,內科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從事危重病20多年。擅長危重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精通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包括氣管插管、呼吸機應用、纖維支氣管鏡技術、重癥超聲技術、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床邊血液凈化技術、營養支持技術等急救技能。分別就讀於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作為山東省第九批援疆醫療技術人員,擔任醫療隊隊長,在援疆期間工作突出。被聘為嶽普湖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急診科、重癥醫學科主任,榮獲2017山東省援疆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援疆優秀人才2065 438+08;2018喀什優秀人才;2018泰安市優秀援疆醫生;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援疆工作優秀個人榮譽稱號。
張學梅,女,漢族,1973年6月出生,籍貫山東濟寧。1992 7月畢業,參加工作。副主任護士,碩士研究生,山東第壹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從事婦產科護理臨床和教學工作20余年,具有豐富的婦產科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能勝任婦產科危重病人的搶救和護理技術問題的處理。具有創新意識,堅持學習和更新業務知識,具有現代護理新理念,把握護理專業最新發展方向,與時俱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孫玉堂通訊員耿誌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下載“齊魯壹點”APP或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資訊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妳來報道!我想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