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調和營衛,辛溫解表
方藥: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甘草4.5克,茯苓9克,鮮藿香3克,白叩殼3克,鮮蓮莖1枝
用法:水煎:水煎服。
壓之感受風邪,營衛不和,故見發熱惡寒有汗不解者,以桂枝湯加防風宣通之品,祛風除穢,調和營衛,故熱退,風邪得解。2.風寒感冒中藥方劑2--風熱感冒 癥見發熱、咳嗽、咽紅、尿黃、脈浮、舌紅無苔。
治法辛涼解表
方用桑葉6克,菊花6克,牛蒡子6克,連翹6克,桔梗4.5克,生地黃15克,僵蠶6克,竹葉6克,生甘草3克,甜豆豉9克,薄荷2.4克,蔥白3寸、6克,用薄荷、蔥白各適量,其余藥先煎,煎2次,***取2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肺為嬌臟,清虛而居於高位,選藥宜輕清有余,不宜重濁,這就是治法中 "上焦如羽,非清不舉 "的道理。此為風熱感冒,故用桑菊飲、蔥白清表,宣肺化痰。3.風寒感冒中藥方劑3-風寒感冒夾濕 癥風寒感冒兩周,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癢疼痛,大便幹結,小便正常,色淡太白黃膩,脈浮數。
治法祛濕解表
方用蘇葉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殼3克,前胡3克,香附3克,陳皮3克,4。5克、炒萊菔子3克、薄荷3克、荊芥3克、甘草1.5克、蔥白3寸
用法分兩次煎服,***早晚各服160毫升,分兩次溫服。
據《內經》雲:"由外內而盛於內,先治其內而後調其內"。此為寒有濕,治宜先解毒,次和脾滯,清濕熱。4.風寒感冒中藥方劑4--濕濁中阻,胃腸積滯 癥見寒重熱輕,頭脹身痛,胸悶不咳,舌苔白膩如積粉,脈弦滑,二便少。
治法祛表裏濕
方用蒼術4.5克,藿香6克,厚樸4.5克,半夏6克,陳皮4.5克,石菖蒲2.4克,腹皮子9克,枳殼6克,生姜2片
水煎服。
按:此寒為濕侵表裏之證。濕邪束於肌表,衛陽內郁則失於敷而溫於外,則惡寒重而發熱輕,頭脹身痛,濕濁中阻,氣機失調,則胸悶氣短,脈沈滑,舌苔白膩如積粉等都是濕濁內蘊的現象。故治以白術、半夏運脾燥濕,藿香芳香化濁,厚樸、刺猬皮、陳皮理氣寬中,以助祛濕,更佐以生姜外追濕邪於表。為防濕郁化熱,可加黃苓、赤苓清熱滲濕。表裏濕氣解除,疾病自愈。 但是,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藥物,我們切不可盲目選擇,壹定要對癥下藥,否則,不僅無效,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紹幾種簡單的選用方法。
1、風寒感冒。癥狀有重感冒、輕度發熱或不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此時應選用辛溫解表散風寒的藥物,如九味羌活丸、散結利咽丸、通宣利咽丸等,但不能選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羊角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等,誤用這些藥物會加重病情或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2.風熱感冒。癥狀為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腫痛或紅腫,或口幹、咳嗽、痰黃稠。此時應選用辛涼解表、清熱宣肺的藥物,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羊解毒丸等。不能使用九味羌活丸、參蘇六味地黃丸、通宣六味地黃丸,誤服會導致體溫升高,咽痛加重。
3.寒濕可致風寒感冒。外感風寒發作,發熱惡寒,體溫不高,頭痛,內有痰濕中阻,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可選用解表化濕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液或藿香正氣水,不宜服用保和丸、山楂丸等。
4、表裏雙感風寒。癥狀為寒熱憎盛、頭痛頭暈、口苦口幹、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色。此時應選用表裏雙解的藥物,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風通聖丸等。
5、氣虛感冒。癥狀為身體乏力,抵抗力低下,易出汗,不耐風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輕度發熱,鼻流清涕,常纏綿不愈,或反復感冒。此時用壹般感冒藥無效,應選用補中益氣丸。
5.中藥處方
(壹)
辨證為血虛外感。
治以辛涼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湯。
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葉9克,凈連翹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產地 寒方南方。
(2)
辨證外感時疫邪毒。
治法:發汗解表,清熱解毒。
方名清音湯。
組成:青蒿6克(後下),銀柴胡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 陳炯先方。
(3)
辨證屬外感風熱。
治以辛涼解表,清熱肅肺。
方名銀梔湯。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產地 朱光華方。
(4)
辨證陰虛外感。
治以養陰清熱,宣肺解毒。
方名藍地湯。
組成:藍根50克,生地50克,麥冬20克,益母草20克,桑葉20克,桔梗15克,蟬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產地 承光正方。
(五)
辨證濕邪犯表,內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濕,發汗解表,理氣健脾,調理腸胃。
方名抱樸三仁湯。
組成藿香8克,厚樸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白豆蔻3克。
用法 水煎服,壹日1次,壹日2次。
來源 孫克勤方。
(六)
辨證外感風寒。
治法辛溫解表。
方名經平大道湯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桑葉9克,江豆12克,羌獨活各10克,前胡6克,陳皮6克,薄荷6克(去下部後),鮮姜2片,杏仁10克,蘇葉9克,炙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世醫得效方》。
(7)"寒裹火 "內熱外寒型感冒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周國平先生獨創 "風寒感冒合劑"。
炙麻黃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5克
柴胡10克黃芩10克根15克銀20克
羌活10克蘇葉10克薄荷6克
病名。指風寒等外邪或時令不當所致的疾病。見《丹溪心法-中篇》。醫宗金鑒真傳》卷壹:"夫病而曰外感者,病由外入於內也。外感什麽?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也"。臨床上,應分輕重、寒熱。證治準繩》卷二:"傷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傷寒外證初輕,故名傷寒。"臨床常見風寒、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痛等癥狀,或發熱、或咳嗽、或咽癢咽痛。風寒感冒宜辛溫解表,如蔥豉湯、荊芥解毒散等;風熱感冒宜辛涼解表,如銀翹散、桑菊飲等;虛寒感冒宜參蘇飲。感冒有流行趨勢,又稱傷風,病情壹般較普通感冒重,有 "七松散集 "之稱:"凡感冒之病,以為輕淺,忽視治療,又飲食不節,葷酒不戒,使輕病變重...... "提示醫患雙方對此病不可掉以輕心。見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傷風感冒等條。另外,感冒俗稱傷風。李中梓在《醫宗金鑒必讀-風寒》中,提出用散風散、神曲散、川芎茶調散等方劑治療四季感冒的風寒、頭痛、鼻塞、聲重、發熱、惡寒等癥狀;如同時伴有咳嗽、唾液稠涕,可用桑菊飲、銀翹散、杏蘇散等方劑。如見惡寒口渴、心煩、便秘、脈洪大者,可用清涼飲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