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瑞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州,少玲劉瑞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蘇州,邵玲
秋水仙堿,又稱秋水仙堿,是壹種生物堿,最初是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堿中提取的,故名秋水仙堿,在我國,秋水仙堿多從百合科植物百合的鱗莖中提取。
秋水仙堿在痛風的治療作用上由來已久,尤其是在急性痛風患者的治療中壹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痛風患者對這種藥物應該非常熟悉,當痛風關節腫痛時,馬上吃壹片秋水仙堿,可能已經成為壹種習慣。
秋水仙堿治療痛風急性發作的機理是利用其抗炎作用,通過抑制炎癥細胞的趨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以及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達到控制關節局部疼痛、腫脹和炎癥反應的目的。但需要註意的是,秋水仙堿只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並不影響尿酸鹽的生成、溶解和排泄,因此沒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秋水仙堿和非甾體抗炎藥(如依托考昔、塞來昔布、美洛昔康、勞拉西泮、雙氯芬酸鈉等)是治療痛風急性加重期的壹線治療藥物,只有在兩種治療方法都有禁忌癥或無效時,才考慮短期使用抗炎的糖皮質激素。
如單藥治療無效,可選擇上述藥物聯合治療,如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或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而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可增加胃腸道不良反應,需謹慎使用,如需使用,應選擇高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依托考昔、塞來昔布、美洛昔康等。這些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粘膜的影響很小。
為什麽要小劑量服用秋水仙堿?這是因為秋水仙堿的治療窗非常窄,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輕者可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等毒性反應,重者可出現骨髓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周圍神經病變等。秋水仙堿的毒性反應主要與其劑量過大有關,現有研究表明,小劑量與大劑量秋水仙堿治療痛風的療效並無差異,因此,目前國內外指南均建議小劑量使用秋水仙堿治療痛風,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中國高尿酸血癥和痛風診療指南(2019)》中建議,痛風急性發作時,秋水仙堿首劑1 mg,1 h後追加0.5 mg,12 h後0.5 mg qd或bid,應在發作後12 h內盡早使用,36 h後療效會明顯降低。建議小劑量(0.5~1.0mg/d)服用秋水仙堿預防痛風發作,並應至少維持 3~6 個月。
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的良藥,可使疼痛和炎癥在 12 小時內開始消退,90% 以上的患者可在 24 至 48 小時內消失。然而,秋水仙堿較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腹痛、惡心等。如果腹瀉嚴重,應停藥,有患者說 "吃完秋水仙堿就開始拉肚子,然後在廁所裏思考人生"。
秋水仙堿不良反應的發生還可能與藥物相互作用有關,秋水仙堿是CYP3A4和P-糖蛋白的底物,在CYP3A4或P-糖蛋白抑制劑存在的情況下,秋水仙堿在血液中的濃度會增加。因此,對於正在使用P-糖蛋白或強效CYP3A4抑制劑(如紅黴素、克拉黴素、環孢素、地爾硫卓等)以及通過CYP3A4代謝的藥物(如辛伐他汀等降脂藥物)的患者,應慎用或減量使用秋水仙堿。
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議根據腎小球濾過率(eGFR)調整秋水仙堿的用量,推薦的最大用量見表壹。
秋水仙堿的應用還應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體重、年齡、合用藥物來調整劑量,密切觀察,警惕秋水仙堿中毒。
秋水仙堿除了治療痛風外,其實在臨床上還有很多應用,比如用於家族性地中海熱,家族性地中海熱(FMF)是壹種病因不明的自發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以反復發熱和腹膜炎為特征,輕者表現為胸膜炎、關節炎、皮膚病變和心包炎。秋水仙堿是治療家族性地中海熱的唯壹藥物,終身服用秋水仙堿可以預防和減少復發,防止腎澱粉樣變性。
在皮膚科方面,它對丘疹鱗屑性皮膚病、皮膚血管炎、免疫性皰疹、過敏性皮膚病以及內分泌、代謝和營養性皮膚病均有療效。
心血管系統,2015 年 ESC 推薦其作為心包疾病的壹線治療藥物;2014 年 AHA/ACC/HRS 推薦其用於術後房顫預防(IIb 級)。
此外,它對原發性肝纖維化、肺纖維化、腎纖維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纖維化疾病也有顯著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其他還包括抗腫瘤;用於白血病、瘢痕疙瘩等。
秋水仙堿的藥理作用比較復雜,雖然在臨床上對許多疑難病癥都有療效,但有些具體機制尚不清楚,需要進壹步研究。
近年來,令人鼓舞的研究表明,秋水仙堿可降低心肌梗死(包括病情再次加重、心臟驟停、中風或血管成形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壹個炎癥過程,據推測,秋水仙堿減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機制就是抑制了這壹炎癥過程。這些研究結果還證實,應對炎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推動了冠心病抗炎治療領域的研究。值得註意的是,這些研究僅在特定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顯示了小劑量秋水仙堿對心血管疾病的益處,還不能確定對其他人群是否有益處。
總之,秋水仙堿作為壹種高效的抗痛風藥物由來已久,近年來因其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而備受關註。它的治療劑量非常接近中毒劑量,但通常小劑量應用是安全的,當然也有個別患者服用後會出現腹瀉的不良反應。對於高齡、低體重、肝腎功能不全者註意調整劑量,並密切觀察用藥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