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臨床癥狀
牛急性發病表現為突然發病,體溫升高到 40℃~42℃,僅持續 2 天~3 天,然後下降。有的還表現為體溫第二次升高,隨著體溫升高,白細胞減少,持續 1 天~6 天,隨後白細胞數增加。厭食、流鼻涕、流涎、呼氣有臭味,通常在口腔粘膜受損後出現嚴重腹瀉,最初為水樣腹瀉,隨後出現粘液和血液,有的還會出現蹄葉炎和趾間皮膚壞死糜爛,導致跛行。
慢性病牛發熱癥狀不明顯,體溫略高於正常體溫,慢性病牛壹般不腹瀉,最明顯的癥狀是鼻鏡上水泡、眼分泌物、牙齦炎、蹄葉炎、趾間皮膚水泡壞死。
感染該病的牛通常會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持續7~14天或直至痊愈,在此期間極易發生繼發感染,在有害細菌(如巴氏桿菌、嗜血桿菌、分枝桿菌等)的作用下,易繼發病癥(如肺炎)。
二、診斷
防治本病在嚴重暴發時,可根據其病史、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但有臨床癥狀和病變的病牛不足50%,大多數病牛只表現為亞臨床感染或輕度感染,診斷比較困難,最終診斷必須依靠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
三、預防
1、持續感染牛的鑒定和淘汰。因為持續感染的牛會繼續通過分泌物排出病毒,如不淘汰,疫情將擴大。
2.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需要購買奶牛時,盡量避免購買未經檢疫的奶牛,這樣可有效降低病毒傳入的風險。
3.全面免疫滅活疫苗,至少初免2次,每次間隔30天,以確保足夠的免疫力。
IV.治療
1.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保護胃腸道粘膜。
2.應用收斂止瀉和強心補液,也可縮短恢復期,減少損失。
3.可選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如舒巴坦(強頭孢)+五毒通仙+碳酸氫鈉靜註;痢必靈(牛羊三效)肌註。
用雞糞作牛羊飼料
隨著養雞業的發展,雞糞的用量十分可觀。過去雞糞大部分用作肥料,只有少量用作豬、雞飼料。
由於雞糞中含有壹定量的粗纖維和非蛋白氮,以及膨化平鋪的雞墊草中所含的大量粗纖維,豬、雞無法利用,因而雞糞不僅利用效率差,而且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牛、羊都是反芻家畜,能利用粗纖維和非蛋白氮,雞糞利用效率高,因此,雞糞適合飼餵牛、羊,雞糞與養牛、養羊有機結合。這樣,從生態平衡理論出發,就形成了畜牧業的優選布局。
壹、雞糞的營養價值和特點
雞糞中有散落的雞飼料、紋理碎屑、羽毛、少量破蛋液,以及未消化的飼料和未吸收的營養物質。據測定,雞糞幹物質中粗蛋白占 31%~33%,其中 1/2 以上是尿酸、尿素、肌酸、氨等非蛋白氮,還有雞糞本身含有大量粗纖維和墊草粗纖維,這些物質都不能被豬利用、雞、牛、羊等反芻動物說服瘤胃 **** 中誕生的數十億微生物可以利用這些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質
這些微生物蛋白質在雞的腸道飼料中,有少量的碎蛋液,以及未消化的飼料和未吸收的營養物質。
這些微生物蛋白在腸道中可被牛、羊等反芻家畜有效利用;瘤胃微生物可分解纖維,為牛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 20% 左右,因而可利用雞糞和墊草中的粗纖維。此外,雞糞中除含有大量的鈣、磷等宏量營養元素外,還含有鐵、銅、鋅、鎂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B2、膽堿、維生素B12等多種維生素,可供牛、羊使用。
據測定,雞糞每公斤幹物質含消化能2400大卡,代謝能2100大卡,而優質青幹草,每公斤能量為1700大卡,遠低於雞糞。由此可見,雞糞可作為牛羊的蛋白質補充飼料和能量飼料。
二、雞糞的處理
雞糞收集時不宜混入石塊、玻璃、骨片、金屬絲、釘子、針頭等異物,並撿拾羽毛、碎蛋殼等。雞糞要求必須新鮮。飼餵前對雞糞進行處理,目的是去除臭味,提高適口性;殺滅病原菌和寄生蟲卵,防止疫病傳播;並便於保存、飼餵。
利用雞糞進行牛羊飼料加工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普遍、最經濟、最符合我國目前國情的是制作堆貯或青貯飼料。選擇壹個好天氣,把雞糞攤開晾曬到能用鐵鍬打散的程度。然後用整玉米或其他青貯原料制作堆貯或青貯,其中雞糞占30%,能產生足夠的溫度,發酵第4至8天,溫度達到頂峰,並保持若幹天,可殺死各種桿菌和寄生蟲卵,然後逐漸下降與大氣溫度平衡。此時,即可開食。
三、飼餵方法
雞糞堆貯或青貯,適於飼餵耕牛、肉牛、後備奶牛和羊。
單獨飼餵可滿足牛羊對蛋白質和能量的需要,但仍需註意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具體飼餵時,可將80%的雞糞堆青貯或在青貯料中摻入20%的谷物精料和適量食鹽,並添加適量幹草。加谷物精料的目的是增加適口性,加食鹽是為了增進食欲,保證有足夠的采食量;加幹草是為了保證牛、羊正常的消化功能,不發生消化障礙。
四、飼餵效果
據觀察,飼餵雞糞堆青貯飼料或青貯飼料的妊娠母牛和發育期肉牛、羊均能順利越冬,不發胖,肉牛、羊屠宰後,肉質不下降。據國外報道,懷孕母羊飼餵含雞糞的日糧與飼餵含豆餅的日糧效果相似;肉牛飼餵含雞糞的日糧與飼餵含棉籽餅的日糧生長速度相似,並可減少雞糞對環境的汙染,以及由雞糞而滋生的蒼蠅、蛆蟲、惡臭帶來的汙染。
五、討論
雞糞堆貯或青貯時,不宜餵給泌乳牛,這是因為產奶量較高(25-27公斤/天)瘤胃微生物對非蛋白氮的利用率降低,雞糞利用效率低;雞糞飼料飼餵可使牛奶稍有異味,奶質下降。
癥狀和病變
發病初期發熱(410℃~420℃),眼、鼻黏膜充血,鼻孔流漿液,有膿性分泌物。1 到 2 天後出痘。在皮膚有毛或無毛的部位,如眼睛周圍、嘴唇、嘴角、鼻子、四肢、尾巴內側、陰唇、乳房、陰囊、包皮等處出現紅斑,並迅速形成直徑為 3 毫米至 5 毫米的圓形硬丘疹。約 6 天後,丘疹增大並形成水皰,體溫略有下降。2 到 5 天後,水泡變成膿皰,體溫再次升高,通常持續 2 天左右。最後,膿皰變幹,結成黑褐色的痂。有些病羊還會出現腿瘸、失明、咳嗽、腹瀉等癥狀。
預防和治療
1.每年定期註射羊痘疫苗。羊群中壹旦發現羊痘病羊,應立即隔離或淘汰病羊,未發病的要抓緊註射疫苗。羊痘疫區應嚴格限制外運羊只和各種畜產品,只有當最後壹只病羊痊愈兩個月後,才能解除封鎖。
2.病羊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溫、餵易消化飼料、鋪墊草等),皮下註射0.1%麝香草酒精,局部塗抹紫藥水或碘酒,粘膜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並塗以碘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