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文化和來歷 畬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壹,傳說發源自廣東潮州鳳凰山脈,但畬族傳說之中其實有三大聖山:
高辛帝誕生於“石揭山”、在“銅鼓嶂”上奏響銅鼓使畬族第壹次統壹為壹個民族、高辛帝在鳳凰山墮崖而死
這三座山後來到了河婆人那裏,還演變為漢族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的信仰,其實“三山國王”的信仰也是源於畬族傳說
畬族傳說中的三大聖山,壹座在湯西鎮、壹座在砂田鎮、壹座在留隍鎮
第二章:畬族的來源地
其實,畬族不是粵東潮嘉地區的原住民,他們是瑤族的分支,他們原來的祖地與瑤族壹樣在“南荊地區”,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們的祖先歷史上記載為“五溪蠻”。經廣西東部入廣東西部的形成瑤族。瑤族的祖先據說是盤古王,畬族的傳說中也有盤古王的傳說,甚至把盤古王的傳說與高辛帝的傳說匯合為“狗王的傳說”。
所以畬族是崇拜狗的。但他們也崇拜蛇、龍、鳳,被合稱為四大祥物。
雖然現在在外地的畬族通常會認為他們發源自潮州縣鳳凰山脈,但是其實他們只是形成於此地,換句話說畬族是在豐順才從瑤族裏面分出來成為壹個獨立民族的。
第三章:畬族與客家爭地然後外遷
畬族(瑤族)從廣東中西部遷來和客家人從福建、江西遷到廣東幾乎是在同時,所以兩族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然後這場戰爭促成了從瑤族分化出畬族,確立了客家在粵東壹帶的地位。形成現在粵東幾乎沒有畬族的局面。
畬族戰敗後,畬族也形成了,形成單壹民族後的畬族,主要外遷到福建、浙江,現在全國只有壹個畬族自治縣在浙江省,畬族應該是人口很少的壹個少數民族,因為全國只有壹個畬族自治縣,而且據說即使在這個縣,畬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輕壹代逐漸不會畬語了,只會講“景寧話”。
在我們廣東省,只有壹個“鄉級”畬族鄉(比“村”建制範圍大),那就是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豐順只有壹個畬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畬族,而這個村已經是梅州地區唯壹的壹個少數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與鳳凰文化
就梅州地區來說,只有豐順壹個縣有少數民族,豐順縣又有梅州地區最多的講潮州語的人,豐順還有講半畬語半客家語的潘田人。
大埔縣的光德鎮九社村也有人講潮語的。
鳳凰山脈橫亙在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與潮州地區的饒平、潮安之間,主峰也叫“鳳凰山”,是潮汕四市第壹高峰(1496米),粵東地區第二高峰,僅次與粵東第壹高峰“銅鼓嶂”(1559米),但是粵東最高峰在廣東省內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廣東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遠地區。
大埔縣和豐順縣是原屬潮州的兩個客家語為主流的縣,早在清末,就已經以“潮州的客家縣”而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爭取收復中國東海海域外群島鏈國“流虬”(Loochoo)的首任駐日本大使何如璋,還有福建省(臺灣)巡撫、洋務派南洋水師人物丁日昌等。國學大師章太炎(炳麟)著有《嶺外三州語》壹書專門論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應州,其中的潮州現在大家都只有潮語的印象,其實原來所謂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豐順兩縣。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會館,又細分為:潮陽惠來分館、海澄饒分館、揭普豐分館,其中的揭普豐分館,就包含豐順縣。***計“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豐縣的潮州九邑會館,則包括了大埔縣。
mzchen123 網友回復:據最新考證:畬族的發源地就是現在的畬江.畬族四周有條河環繞故後來就叫畬江.
畬族現在很少,在廣東的豐順、潮安、增城、東源等縣域都有,但是總數很少。
畬族傳說中的高辛皇,其實漢族古代傳說之中的“三皇五帝”之壹的“帝嚳(ku)”,也叫高辛。畬族把自己民族的遠古始祖盤古與漢族的傳說“三皇五帝”之壹的帝嚳和畬人遷到粵東潮嘉壹帶後的民族......>>
畬族文化的畬族人口 7世紀初隋唐之際,畬族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閩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壹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江西東北部的畬族原住廣東潮州府鳳凰山,後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居住,大約在宋元之後至明代中葉以前遷到贛東北居住。安徽的畬族約在100年前從浙江的蘭溪、桐廬、淳安等縣遷來。 隋唐之際,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的畬族先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和狩獵活動。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畬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壹帶施政,並實行辟地置屯等壹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畬族山鄉經濟得到了進壹步發展,畬漢兩族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區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畬族封建化的過程。封建統治者加深了對畬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而且還實施壹系列民族歧視政策,把他們視為“化外之民”。 畬族服飾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其主要特色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女性服飾以鳳凰形態貫穿整體,故稱“鳳凰裝”。“鳳凰裝”由服飾和頭飾組成,傳統的頭飾稱為“鳳冠”,由銀鉗欄、頭面、銀金、國錚、奇喜牌、奇喜載、銀鏈、古文錢等組成鳳凰翹首的形態。服飾有上衣、裙子、圍身裙、腳綁、鞋等組成。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領,呈三角形,袷部自邊沿向內側,而間以紅、白、黃、綠、藍五色條紋;領部在條紋中間刺繡花卉或鳳凰圖案;胸部左右兩側三角區各繡壹朵花卉或圖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樣自邊沿向上側間以五色條紋;臂部和襟部都繡各式花紋,但便裝不繡花。裙子:裙子由兩片布料組成,開襟於左右兩邊,用同色布紮成紐扣連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規則的長短不壹的豎條線;裙子前方繡有幾何圖案,便裝不繡。圍身裙:圍身裙俗稱攔腰,為邊長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左右分別縫裙帶。腳綁:腳綁即綁腿。整體三角形,綁紮成倒人字花樣,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縫1條紅帶子。普通裝上方為白色邊沿,盛裝間以五色條紋於所有邊沿並在小腿位置繡花。鞋:鞋即繡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繡上花卉和幾何圖案;俗稱“千層底”。隨著時代變遷和社交面的增長,畬族女性服飾越來越顯得刻板。畬族服飾以及畬族頭飾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 *** 提出了每周的第壹天穿著傳統服飾的倡議,為傳統服飾的繼承與弘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畬族的文學,由傳統的民間文學和新興的作家文學兩部分***同組成。在畬族民間文學中,有關民族始祖盤瓠的神話作品異常地引人註意,這壹題材的作品既有韻文體的神話古歌《盤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體的神話《高辛與龍王》和《三公主》等,這些在內容上大同小異的作品,講述了畬族祖公龍麟因在爭戰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為妻並繁衍出畬族後代的故事。畬族的敘事民歌,還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災荒歌》等,在內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興衰和民間的災異事變等重要題材。小說歌,是畬族民間文學中的壹種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兩個世紀以來畬族中懂漢語的歌手將漢族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敘事歌,如《西遊記》、《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也有以本民族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編寫的小說歌作品,如《鐘良別》、《鐘景祺》、《藍佃王》等。畬族民間傳說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蓮》、《天眼重開》、《黃藤鐲和毛竹筒》等。而流傳於畬族地區的民間故事《賣炭》、《石牛》、《拾元寶》等,則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道德觀念。 《盤古歌》中國畬族的民間神話古歌。又名《盤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傳於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東部的畬族聚居區,是壹部有關畬族起源的帶有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韻文體神話作品。 西漢時,仙人浮丘......>>
畬族文化的藝術 在畬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歌作為畬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占有重要位置。畬家人稱山歌為“歌”,“歌”自古以來就是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壹。景寧羅源的畬族山歌在曲調上,是以本地為中心,與連江、晉安兩縣區和寧德市西南部地區的曲調融合、形成了閩浙畬族山歌三大曲調之壹的“羅連調”。它的特點在於曲調與唱詞緊密結合,根據各段歌詞起字的讀音音調來確定各段曲調的起音,人們會在演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調整歌譜。各段落在演唱過程中,常在同壹調式調性(含有遊移的角音的五聲音階宮調式)範圍內,做音域與旋律的變化,基本音列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進行為“sol、↑mi、re、do”,有較多二、三度級進和四度跳進以及壹些八度音的轉換,五度跳進較少,裝飾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壹般較為平穩,風格多質樸清新、娓娓道來。畬族民歌有敘事歌、論古歌、婚嫁歌、勞動歌、倫理歌、儀式歌、祭祀歌、小說歌、兒歌等等類別,幾乎涵蓋了畬族人民的全部生活。胡適說:“過去種種,上至思想學術之大,下至壹個字,壹支山歌之細,都是歷史,都屬於國學研究的範圍。”畬族民歌是畬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們可以從畬族古老歌《高皇歌》《盤古歌》中尋找到畬族的起源,古老的畬族人從“盤”“藍”“雷”“鐘”四大姓氏開始繁衍發展。從麗水畬族古老民歌《柄歌》中,我們知道早期畬族人如何生存和生活,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協作。從畬族婚嫁歌《勸酒歌》《借鍋歌》中,我們看到畬族的嫁娶風俗。從畬族喪儀《引魂》《哭娘》歌詞中,我們知道畬族人的喪葬習俗及其祖先崇拜。從畬族諸多歌會中,我們知道畬族人的戀愛、交際和其他生活情況。 人與藝術的結合形成藝術形態,藝術形態是動態發展的,畬族民歌是在動態中傳承的,必須尊重藝術形態的原生狀態的藝術標準,做到對原生形態不篡改、不扭曲、不牽強的原則,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傳承原有的藝術形態。畬族民歌根植於適宜她成長生存的畬鄉生態文化環境,保護好畬鄉生態文化環境就是對畬族民歌傳承最大的支持。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來的歌謠,無論古今,都稱為“畬歌”。“畬歌”的含義,其實就等同於“潮州歌”。畬歌的壹般格式是:七言為壹句,四句為壹“條”(首),每條成壹個樂段,亦即壹個葉韻單位。這壹格式至今仍被“潮州歌冊”采用。 就唱歌形式而言,則有“小說歌”、“雜歌”和“鬥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盤瓠王英雄事跡的史詩。如《高皇歌》開篇即曰:“當初出朝高辛皇,出來遊戲看田場。皇後耳痛三年在,挖出金蟲三寸長。挖出金蟲三寸長,便置金盤拿來養。無色斑斕生得好,龍眼變作荔枝樣。……”龍期又被描寫成“半如麒麟半如豹”的神奇動物,故而盤瓠王歌又稱《麟豹王歌》。《高皇歌》在各地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這正好說明畬歌歷史的悠久。 潮州歌冊吸收了畬歌的各種形式。在今天潮汕某些偏遠農村中尚有“鬥歌”的遺風。鬥歌的序歌部分往往用“五字頭”,如雲:“畬歌畬哩哩,愛唱畬歌行磨邊(意為”靠近來“);壹千八百哩來鬥,壹百幾十勿磨邊。”又如:“畬歌畬唉唉,愛鬥畬歌行磨來;壹千八百哩來鬥,壹百幾十勿磨來。”接著,歌手們便妳壹條我壹條地“鬥”起來。這種鬥歌形式,就是畬族盤詩會的流變和余緒。 畬族由於大分散沒有形成本民族的經濟市場,也就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語言,故其生產技能和文化藝術在解放前基本上處於壹代接壹代地言傳身教狀態。畬族也是壹個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較普及,舞蹈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解放後,在漢族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整理出了壹批歌與舞的曲子,並創作了壹批新內容的可上舞臺表演的歌舞。畬族舞蹈在舊社會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故以往有的文藝研究者說......>>
畬族與漢族有什麽區別? 從漢化畬族與畬化漢族談畬漢之辨
藍萬清
我,藍萬清,是畬族人嗎。我族屬是畬族嗎。具備什麽條件才能成為畬族,也就是說成為畬族人的規定性是什麽,確定這個規定性的依據是什麽。或者用另壹說法,即畬族與漢族之辨的底線是什麽。
壹般而言,人有生物性和社會性的。那麽畬族與漢耿區別也有生物學和社會學上意義的不同,人都是社會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人們更重視他的社會文化性。陳寅恪《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相信:聖人“有教無類”說,並於《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詳論北朝 *** 與胡人的分別在文化,而不在種族,並提出了民族大融合大遷徙時期民族關系的標準,即民族劃分的根據和識別的理由是在文化。教化是文化最主要的內容,教育是涵化的重要表現和方式。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大批的“香蕉人”,黃皮膚、黑頭發華人,但不會漢語、更喪失華夏民族任何習俗和心理,如香蕉壹般,只有外表的黃色,而無黃種人文化傳統,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以白種人價值為標準,試問此類人是華人嗎,按陳寅恪的標準,他們是非外人莫屬了。
胡漢之別在文化,華夷之辨非種族,什麽樣的文化差異足以改變民族成份,涵化到了什麽樣的程度才能改變族籍,在漢族的汪洋大海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畬族,涵化程度相當深了,那畬族之所以成為畬族的那部分是什麽,或者說畬族之所以成為畬族的核心是什麽,畬族長期存在的根本是什麽。有人以為是民族***同心理素質,或者是民族認同感,但是每個人的民族心理狀態會因各種外界因素而改變,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變化更是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須有壹個相對穩定的可以作為民族文化代表的事物,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個事物代表畬族固有的意義,在畬族文化結構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為畬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畬族的符號,那就是畬族的姓氏。
在畬族歷史文化社會結構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壹環,沒有畬族的姓氏,就沒有畬族,也就沒有畬族的壹切,畬族文化傳統決定了畬族不可能離開傳說四大姓氏,現實中畬族不能沒有藍、雷、鐘三姓,姓氏對於畬族具有匾南笳饕庖淡梢運殿醋逍帳暇褪窮醋宓拇恚詞詭醋邐幕丫ナВ揮斜A纛醋逍帳希弒該褡騫餐睦硭刂剩腥項醋邐幕囊庖淡褪強梢運鄧窮醋淡庠諳質瞪緇嶂新偶幌剩夯醋宓拿褡逡饈度勻淮嬖冢潛A糇拋約旱男帳希笳髯蓬醋逕嫻男帳弦廊淮嬖冢踔量梢雜殺A糶帳細蔥嗣褡邐幕隕械撓燙司尤喚ナЯ飼О倌甑南2從鎦匭祿指雌鵠吹鈉婕#透頤瞧羰盡?lt;SPAN lang=EN-US>
關於畬族盤、藍、雷、鐘四姓氏的來源,據何光嶽《百越源流史》、《南蠻源流史》考證:畬族藍氏源於以種植藍靛、染藍衣的古人,他們以習慣於穿藍衣而得名;雷氏是古羌人壹支,又稱俚人、裏人,以雷為姓,深居山林的雷人,與壹部分瑤族結合,成為畬族的雷姓;鐘,古與重通用,東夷的重人娶了畬族女子為妻,融入畬族。但畬族人有自己的說法,即與畬族普遍流傳的盤瓠傳說相關聯的,在所有的文獻、傳說、祖圖、文物、山歌等壹切物質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盤、藍、雷、鐘四姓氏的痕跡。目前,民族地區保留藍、雷、鐘三大姓,至於盤姓去向,畬族人有自己的種種傳說,筆者以為瑤族的盤姓,可視為畬族的老大哥,參考拙作《畬族盤姓去向探討》(載《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畬族姓氏傳統具有非常深厚民族心理基礎,在農村實行族內婚,其基礎也是各姓氏之間的通婚,以維護民族內部的團結,筆者在《關於福州市畬族婚姻形式及其子女姓氏選擇的探討》(載《福建民族》1997年第3期)中有所論述,與其說畬族的族內婚是保持畬族生存前提,......>>
如何打造以畬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綜合體 就模仿雲南少數民族主題遊的風格。反正畬族早就漢化了那裏還有什麽特色。
畬族的茶文化? 畬族是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他們善良聰穎、勤勞勇敢,以大山為居,自稱“山哈”(“山客”之意),過著“種樹還山,種菁為活”的農耕生活。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壹樣,飲茶之風在畬族生活習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畬族的“茶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飲茶不單是壹般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有壹整套的迎賓待客的禮節,有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 “鳳凰茶”茶藝表演,正是取材於畬鄉的壹個生活習俗:飲蛋茶。 福建屏南縣的甘棠鄉巴地畬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葉臥底,上擱壹個完整的生蛋,用滾燙的山泉水澆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辦大事、幹重活,或身有小恙時必飲此茶――艾葉可祛痧解毒避邪氣,蛋可進補,故奉蛋茶又成為迎賓待客的上等禮節。 畬族人民崇尚鳳凰可追溯該民族的產生之時。鳳凰崇拜的遺風壹直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畬族婦女的頭髻叫“鳳頭髻”,衣飾花紋叫“鳳挑”,花鞋上有“鳳尾紋”,全身裝束叫“鳳凰裝”。而在日常民事活動中,每逢喜慶,畬民總是莊重地在居屋正廳的壁上或梁上貼上“鳳凰來儀”、“鳳凰至此”的字條,或“鳳凰朝陽”的圖畫。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畬族人民已將自己的精神與信仰與鳳凰不可分割地聯結在壹起了――而鳳凰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藝表演中用來澆沏的紅蛋叫“鳳凰蛋”。蛋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從神話學的角度上看,“蛋”與人類的繁衍有象征同構的關系。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中,自然的混沌狀態是壹個“宇宙蛋”――壹個孕育生命的大子宮。民間中,女子出嫁時,陪嫁的被服箱裏塞有煮熟染紅的紅蛋(鳳凰蛋),這與生命的觀念是聯在壹起的。 整套茶具分為盆、盞、杯、壺、通、爐等,造型上設計成鳳凰的各種形象與圖案;鳳凰精神品質高潔,故用純銀來精心打造――畬民把銀看作高貴的象征,用它來塑形,很能體現茶藝的審美特征。我們不妨設想壹個:壹個身著“鳳凰裝”的畬族少女用這樣的茶具將“鳳凰茶”恭奉在貴客面前,不正是應驗著畬民們喜愛的那句著名的吉語:“鳳凰至此”嗎?再設想壹下,當客人手捧銀杯輕嗅,蛋香、茶香中交雜著艾葉的苦涼之氣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曠神怡嗎? 背景音樂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區音協主席、作曲家丁獻芝先生特地為茶藝表演創作的“銀芽留芳”。該音樂取材廣泛流傳在閩東、連江羅源等地的畬族傳統樂曲,表現喜慶吉祥,與表演相得益彰,和諧壹體,情韻盎然,更顯民族特色。 表演***分八個步驟: 1、鳳凰嬉水:這裏指淺綠色的艾葉在水中滌洗,艾葉形似鳳凰而取名。 2、鳳盞溜珠:這裏指紅蛋在似月芽狀的白銀器皿中滌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3、丹鳳棲梧:指珠形物呈圓狀在這裏指蛋黃,艾葉又似梧桐葉,喻意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 4、鳳穴求芽:茶壺蓋口喻穴,茶葉喻為芽,這裏指茶葉放置於茶壺中,暗喻:鳳求凰,有交媾之意。 5、鳳舞銀河:指茶壺的流,瀉出狀象天上的銀河,鳳凰在銀河上翩翩起舞狀。 6、白龍纏鳳:這裏指壺的“流”直對“銀通”下瀉時水流的纏繞狀而取名,暗喻二物纏綿之意。 7、鳳凰沐浴:滾燙的大水壺在茶杯上,下瀉澆灌,似淋浴狀,這裏暗喻鳳凰在“鳳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鳳呈祥:“鳳凰茶”泡制完成後所呈現的景象,象壹只金色的鳳凰在梧桐樹梢上,白雲纏繞金色的太陽,相互映襯,暗喻鳳凰來到人間把幸福、吉祥無私的奉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 當我們聽著畬歌,品嘗畬家茶時,定會深切感受到畬家兒女的真情厚意。畬家泡茶有多種講究,多種方式,如“寶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歡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澤出美好的“茶藝”及其它藝術作品,只是尚待於我們......>>
畬族文化和漢族文化有何差異 沒什麽區別,我們大學宿舍就有個畬族的,什麽忌諱也沒有,信仰也沒有
畬族文化的畬族歷史 關於畬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壹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壹)畬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說。此說認為畬族和大部分瑤族都家喻戶曉地流傳有屬於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圖騰崇拜――盤誇瓜傳說,傳說的內容與漢晉時代分布在長漢中下遊的“武陵蠻”所流傳的盤誇瓜傳說大同小異,據此認為畬、瑤兩族與“武陵蠻”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瑤族中自稱為“勉”的“盤誇瑤”(或稱“盤瑤”、“板瑤”,“頂板瑤”、“過山瑤”)與自稱為“門”的“山子瑤,約占瑤族總人價的壹半以上也崇信盤誇瓜傳說。 在語言方面,雖然99%以上的畬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居住在廣東惠陽、海豐、增城、博羅壹帶的畬族卻操瑤族“布努”語,這種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的語言。在音調上,雖然有不少地方的畬族民歌類似客家的山歌詞,但福建寧德地區卻存在著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種畬族傳統的基木音調(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這四種基本調和自稱“勉”的瑤族和“布努瑤”的基本調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二)東夷說。有人在畬、瑤同源於”武陵蠻”說的墓礎上,更進壹步把畬族遠源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東夷”裏靠西南的壹支“徐夷”,認為畬族和大部分瑤族同源於“武陵蠻”,而“武陵蠻”是“東夷”遷居鄂、湘西部地區後,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長沙“武陵蠻”的淵源關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生活在淮河和黃河之間的“東夷”裏靠西南的壹支“徐夷”。他認為“徐夷”與苗、瑤、畬都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後來向長江流域活動進入五嶺山脈中的壹部分,就是發展為今夭的瑤族,壹部分從五嶺山脈向東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區裏和漢族雜居融合而成為畬族;另壹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壹帶,即後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苗族。有人從高辛氏和“東夷”、畬族的文化遺產作了比較,如女子結髻、蒙青巾、紮紅頭繩、插花鳥銀飾、穿戴鳳羽樣衣冠、梳妝用“銅鏡”,煮飯用“鬲”,生產用“鎬”,打獵用”弩”,腳穿木拖鞋、草籠鞋,喜唱山歌,對本族人說“山哈”話,自稱為“徐家人、”,稱中土 *** 為“阜佬”,稱土著 *** 為“閩家人”,愛狗,流傳“壹犬九命”(意即打死壹城頭狗要賠償九條人命)的故事,傳頌“風凰鳥”,結婚時正門橫眉上寫“鳳凰到此”四個字的橫聯等等,說明高辛帝嚳、東夷、徐夷、畬族具有極其密切的淵源關系。 (三)“越人”後裔說。認為畬族乃古代越人的後裔,此說根據史籍中關於古越人和今天畬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對照、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的偶同或從族稱義、音的演變去推論以及畬,越具有***同的盤誇瓜傳說,***同的生產方式,生產水平和***同的風俗習慣等,認為畬族乃古越人的後裔。在“越人”後裔說中,又有許多不同的具體說法,如認為畬族乃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或範蠡的子孫;有認為畬族是我國秦、漢時代的越人後裔;還有認為畬族是源於漢晉討代的’‘山越”,特別是與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越人後裔南海王織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等等。 (四)“南蠻”說。此說認為畬族乃“蠻”或“南蠻”的壹支,是廣東的土著民族。此說認為盤誇瓜傳說不僅流傳於‘武陵蠻”中,也包括《搜神記》中所說的“今即梁漢、巴蜀、武淩、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相當於今天大半個南中國。說畬、瑤同漢晉時代長江的崇奉盤誇瓜傳說的“南蠻”有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這畬族家喻戶曉傳說廣東鳳凰山乃是他們民族的發樣地,從而論證畬族乃東漢時期久居廣東的“南蠻”壹支,是廣東的土著民族。 (五)福建土著“閩”族後裔說。此說認為閩、越乃我國南方的兩個古老民族,閩族系福建土著,乃畬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畬族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