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記錄”)
別稱巴爺(中草藥手冊)。
來源是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植物形態詳見“枇杷”。
壹年四季都可以采集。采摘後,七八成幹時,會紮成小棍,然後曬幹。
藥材幹葉呈長方形,長12 ~ 25厘米,寬4 ~ 9厘米。葉尖呈錐形,基部楔形,上部呈鋸齒狀,基部全緣。羽狀網狀脈,中脈以下突起。葉灰綠色、黃褐色或紅褐色,有光澤;下面的皮毛是棕色的。葉柄短。葉子堅韌而易碎。無氣,味微苦。最好是葉大,灰綠色,不易破碎的。
主產於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化學成分葉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橙花叔醇、法尼醇,以及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對傘花烴、芳樟醇、α-靛藍、α和β法尼烯、樟腦、橙花醇、香葉醇、α-碧城茄尼醇、橄欖醇等。還含有苦杏仁苷、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維生素B和C等。它還含有山梨醇。
藥理作用葉提取物沒有抗菌作用,還能促進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枇杷葉加工:刷去絨毛,水洗,略潤,切絲,曬幹。蜜烤枇杷葉:取枇杷葉切絲,加入煉蜜和適量開水,拌勻,微悶,放入鍋中用文火煸炒至不粘手,取出晾涼。(每片枇杷葉絲100公斤,煉蜜26公斤)
(1)雷公烘論:“枇杷葉采摘後,用毛荊靈擦粗布,用甘草湯洗,但用棉花擦幹。每兩次用酥烤,酥的最好。”
(2)《綱要》:“姜汁用於治胃病,蜂蜜水用於治肺病。”
性苦性寒。
(1)別錄:“苦,平,無毒。”
②藥性理論:“味甘。”
③滇南草藥:“性微寒,味苦、辛。”
經絡入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2)《本草》舒舒:“始於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釋義:“入太陰肺經於手,虛陰心經於手。”
功能: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咳,咯血,鼻衄胃熱,嘔吐嘔吐。
(1)《別錄》:“主卒不止,令人窒息。”
②食療本草:“煮汁飲,治口渴,肺氣熱咳,肺風瘡,胸面瘡。”
③滇南本草:“止咳化痰平喘,破痰化頑,散哮平喘,止氣短。”
④綱要:“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治腳氣。”
⑤本草回春:“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⑥安徽藥材:“煎汁洗膿腫、潰瘍、痔瘡。”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鮮0.5 ~ 1元);熬糊,或者做成丸、散。
宜忌《本草經》:“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者,兩法皆忌。”
藥方壹:治咳嗽痰多咽喉:枇杷葉五元,川貝母壹元五角,杏仁兩元,陳皮兩元。* * *為末,每次服務壹兩元,配白開水。(滇南本草)
(2)治婦人久患肺熱,體熱,肌肉消瘦,必成癆: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均分,大黃減半,各照常治。同時蜜丸有櫻桃那麽大。飯後晚上躺下,每粒含壹丸。(《本草》)
③治療聲音嘶啞:新鮮枇杷葉壹兩,淡竹葉五錢。用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熱病發熱,驟寒飲水:枇杷葉(擦發)半升,草根半升。切第二味,取四升水,煮兩升,喝壹點,吐完就停。(《古今錄偏方》枇杷葉飲)
⑤不良反應不能停藥,不能吃:枇杷葉四兩(摘炒),陳年陳皮五兩(泡湯焙炒),甘草三兩(焙炒銼)。粗篩三味。每次妳拿壹個三錢幣,壹杯水,加生姜做棗,切好,煎七分鐘。不管什麽時候,都要趁熱吃。(《生肌宗錄》枇杷葉湯)
⑥治療小兒溢乳不確定:枇杷葉壹分(擦頭發;微烤黃),母丁香壹分。把藥吃了,碾成粉末。如果吐了,就在* * *上貼個字,讓孩子不要再舔了。(“盛慧芳”枇杷葉粉)
⑦治出血不限於:枇杷葉,脫毛,焙,磨,茶服壹兩元,兩天。(《盛慧芳》)
⑧治肺風、鼻塞、紅酒:枇杷葉,去毛,焙幹,茶轉入下壹個。兩塊錢,壹天三件衣服。(“技能”)
⑨治療痤瘡潰瘍:用枇杷葉煎劑洗。(《采摘方圓》)
慢性氣管炎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取枇杷葉3片,茄梗5片,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入單糖漿240毫升。壹日三次,每次10 ml,20天為壹個療程。治療167例,結果顯示近期控制42例(25%),顯效60例(36%),好轉35例(20%),無效30例(18%)。觀察到鎮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性氣管炎有好處,對哮喘無效。治療過程中無毒性反應。此外,用野生枇杷葉制成註射劑,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0.5毫升,註射於雙側定喘穴,1次,隔日1次,5次為壹療程。治療59例,顯效14例,好轉35例,無效10例。對喘息患者有較好療效。
著名專家討論①《綱要》:“枇杷葉,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多取降氣之功。”在氣的情況下,火會順利化痰,但逆之者不逆,吐之者不吐,渴之者不渴,咳之者不咳。"
(2)本草經典:《經典》說:壹切對立都是火。如果上火了,那就不止是死了。吐者,哞哞,聲長濁。《經》說樹枯則葉落,病深則病重,病者見此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使人窒息。憋氣的時候火不會升起來,但是胃會安全,所以會停。可治療嘔吐、婦女產後口幹、男子口渴、肺熱咳嗽、氣短、腳氣上移。“它還治療婦女的發燒和咳嗽。用滋陰清熱的藥物提前服用後,可使月經期正確,懷孕。”
(3)《本草》:“枇杷葉,平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藥。沈孔庭說:主嘔吐惡心,止嘔止嘔,寧胃;或氣逆痰瘀咳嗽,潤肺行氣;或虛火煩灼口幹舌燥,滋補腎氣;”或者是瘟疫,當妳在夏天喝下它的時候,它會讓妳口渴和心寒。"
(4)《重慶堂隨筆》:“枇杷葉,風溫、溫熱、暑燥在肺,可護軟金,舒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胃中汙毒之邪,皆可清氣,勾勒中樞之態。”而本草,卻因未能顯示其降氣治咳的巨大成就而被發明。"
提醒妳:枇杷葉,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