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蟲的發生規律
大豆蚜蟲以卵在寄生植物上越冬,春季天氣轉暖後,在寄生植物上繁殖1 ~ 2代,產生有翅蚜蟲,遷移到大豆田危害幼苗。越冬卵豐富,繁殖迅速,東北地區1年10代以上,黃淮地區1年20代以上。田間大豆蚜蟲的發生與越冬卵數、氣候和天敵密切相關。
1.1防治方法:種子與農藥的比例為1: 75,藥效可持續20天,前期可殺滅飛向豆苗的蚜蟲。同時還能防治蠐螬、象鼻蟲、二葉甲蟲等害蟲。利用大豆的天敵,如瓢蟲、食蚜蠅、草蛉、蜘蛛等。為了生物控制。也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1000倍液,或40%克氏針星EC 800倍液,藥效可維持在10d左右。或噴50%辛硫磷EC 1500 ~ 2000倍,或噴50%抗蚜威WP 1500倍和2.5%天王星EC 3 000倍。
2.草地螟的發生規律。
草地螟在1年發生2 ~ 3代,主要為害1代幼蟲。蟲源有兩種:本地越冬和外來遷徙。主要發生年份是昆蟲異地遷徙。草地螟以幼蟲越冬,當地越冬成蟲於5月下旬出現。6月上旬和中旬為異地成蟲遷入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幼蟲為害高峰期。七月中旬,幼蟲被埋起來做繭。在某些年份,第二代成蟲和幼蟲將發生在8月初。草地螟具有幼蟲發育迅速、貪食和集體遷徙的習性。在大發生年,大多數幼蟲從農田、草地和荒地壹起遷移到鄰近的農田。幾乎把所有的地方都掃光了,壹寸草都沒留下,所以適宜的防治時期是在幼蟲三齡,大量幼蟲遷移之前。
2.1防治法:當田間調查顯示每100株大豆有30-50頭幼蟲,旬平均氣溫20℃左右,幼蟲多在三齡,進行防治。
3.大豆蛾的發生規律。
在中國,大豆蛾在1年發生1代。通過將成熟幼蟲結繭在土壤中越冬。不同地區發生時間不同,其中東北地區越冬幼蟲7月中旬開始鉆出地面,在土壤表面結繭化蛹;8月中旬,大量成蟲羽化;8月下旬產卵,5-8天幼蟲孵化,即進入豆莢為害;20 ~ 30天後,9月下旬受害豆莢脫落,老熟幼蟲出莢越冬。
3.1防治方法:種植抗蟲品種。不同品種的抗蟲性差異較大。有毛莢的品種產卵多,無毛莢的品種產卵少。莢皮木質化夾層緊密的品種受害較少;黑莢鐵莢系品種的蟲蛀率也較低。常見的黑豆品種大多比大豆抗蟲性強,不同的黑豆品種抗蟲性也不同。黑豆抗蟲性比較強的品種有吉林省的黑豆,果肉的青黑豆,遼寧省的建平黑豆。晉豆3號和金品78號。大豆食心蟲在土壤中的越冬和持續繁殖為其發生和擴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合理輪作,可降低20%左右的昆蟲取食率。大豆蛾的生活史有壹個重要特征。成熟的昆蟲在土壤中生活大約10個月。深耕、耙、鏟等壹系列田間耕作措施可消滅大量幼蟲和蛹。在成蟲發生高峰期和幼蟲孵化期前及時噴灑農藥,可有效殺滅成蟲和幼蟲。用2%倍硫磷粉劑和80%敵敵畏乳油熏蒸。而且治療其他害蟲的效果也很好。具體做法是:用2段高粱稭稈。壹段剝皮蘸農藥,另壹段種在地裏,600 ~ 750片/hm2,* * *蘸80%敵敵畏乳油1.50 ~ 2.25 kg/hm2,均勻種在地裏。如果控制及時,效果可以達到80%-90%。此外,菊酯類農藥也可用於防治。利用赤眼蜂殺卵,在成蛾高峰期釋放1只蜜蜂30萬~ 37.5萬只/hm2,可降低40%的昆蟲取食率。去莢前用1: 9球孢白僵菌粉45.0-52.5 kV/hm2可消滅去莢後的越冬幼蟲。
4.地老虎的發生規律。
地面老虎幼蟲白天潛伏在土壤裏。夜間挖掘出的危險。1世代發生在1年,在1齡幼蟲的卵殼內越冬。第二年4月,幼蟲破殼而出,先以薺菜、灰菜、海藻、菊苣等雜草為食,購買食物。大豆出苗後受害時,幼蟲受害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中旬,6月下旬開始化蛹,7月上旬和中旬為化蛹高峰期。
防治方法: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0.5公斤、豆餅50公斤、水50公斤制成毒餌。先將豆餅粉碎炒香,再將敵百蟲溶於水,然後與豆餅混合均勻,傍晚撒於受災地,用量為15 ~ 20kg/hm2。幼蟲晚上出去吃毒餌後中毒死亡。
5.大豆紅蜘蛛的發生規律。
紅蜘蛛繁殖快,東北地區1年發生13代,氣溫高於23℃,相對濕度50%左右。繁殖最快。因此。在6-7月炎熱幹燥的天氣裏,紅蜘蛛最為猖獗。雌性昆蟲聚集在寄生的枯葉、雜草根際或土塊縫隙中過冬。
防治方法:清除田間雜草,及時中耕保濕,澆水,水旱輪作,都可以減少蟲害。在化學品防治中要註意早預防早治療。壹旦發現,及時噴灑化學藥劑,將紅蜘蛛消滅在初始階段。如果耽誤了時機,就把藥噴到大發生期。效果很差。用20%滅蟲靈2000倍液、10%天王星乳劑、粉銹寧600 ~ 800倍液噴灑效果較好。
(作者:154004黑龍江省佳木斯郊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