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姓名巴度三
別名瑤、馬壯、米馬壯舒、小、張野、肯馬健。
它來自四川錦葵科植物四川四達,全株入藥。深秋采收,洗凈切碎,曬幹備用。
性苦性平。
功能:調經、通乳、解毒、消腫。用於閉經、溢乳、乳腺炎、腸炎、痢疾;外用治療跌打損傷和癰。
用法用量:1 ~ 3人民幣;取適量外敷,新鮮產品搗碎敷於患處。
摘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巴度粉末詞典
來源《滇南本草》
拼音姓名巴度三
別名王六步星(滇南草藥)、小黃藥、小馬莊、小馬莊樹、小科馬(雲南中草藥)、小八都、尼瑪莊克(雲南精選中草藥)。
來源是錦葵科植物巴度的全草粉。秋收。
原始形狀為直立半灌木,高約1米。莖紫棕色,疏生星狀毛。下部葉菱形或扇形,長、寬約2.5 ~ 5厘米,基部楔形,先端尖或圓,重鋸齒緣;上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3 ~ 4厘米;葉在上面是糙伏毛或近無毛,下面是星狀的短毛;葉柄長5 ~ 65438±00毫米;托葉鉆形,落葉。花單生於葉腋或簇生於短枝末端,花梗在中部以上有節;花萼長7毫米,5裂,疏生星狀毛;花冠黃色,約1.5厘米;雄蕊柱被剛毛覆蓋。蒴果近球形,大小約6毫米,有6-9個心皮,每個心皮有2個短芒喙。花期:9月~ 65438+10月。結果期為10 ~ 11月。
棲息地分布生於灌木叢或山坡。分布在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
性品味
1滇南草藥:“性寒,味苦。”
2《雲南中草藥》:“苦,平。”
功能指示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疔瘡、腫毒、腸炎、菌痢、閉經、跌打損傷。
1《滇南本草綱目》:“治婦人乳汁不通、乳癰、乳結、紅腫,消諸瘡腫;治療小兒血尿、血淋,消除皮膚瘙癢,祛風退熱。”莖葉細,癰瘡毒,醋拌後散。"
2《雲南中草藥》:“活血化瘀,解毒,接骨,通乳。治閉經,疔瘡,槍傷,骨折。”
3《雲南中草藥精選》:“消炎,解毒,生肌。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腸炎、菌痢。”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3 ~ 5元。外用:搗固。
附加處方
1治療癰癤:將巴度粉的鮮葉搗碎,敷於患處。(雲南中草藥精選)
跌打損傷的治療:將巴度粉、鮮葉搗碎,加紅糖或酒敷患處。(雲南中草藥精選)
3治奶不通:三至五塊錢排毒燉豬蹄。(雲南中草藥)
摘自*字典
巴度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姓名巴度三
英文名:Herb of Szechwan Sida
別名王、、小泥馬莊客、張、小、泥馬莊客、媽媽多、肯馬頭、小米媽樹樁、黃花人、姚、米媽樹樁、小和小路邊站。
來源
藥材來源:錦葵科植物巴度粉的枝葉。
拉丁植物和動物礦物名稱:四川松田隼
收獲與貯藏:秋收,鮮食或曬幹。
巴度粉的原始形態是直立的亞灌木,高度約為1m。小枝星狀長柔毛。葉型2;葉柄長5-10毫米,具星狀柔毛;托葉鉆形,短於葉柄;下部葉菱形至扇形,長2.5-5厘米,約寬,頂端短至* * *,基部楔形,邊緣有2齒。上部葉長圓形至長方形,長2-3cm,兩端鈍* * *狀。上部葉疏生星狀毛或糙伏毛至幾乎無毛,下部葉密生灰色星狀氈毛。花單生或叢生於小枝末端,花梗長約65438±0cm,密被星狀,中部以上有節;花萼杯狀,約。長7毫米,裂片三角形,疏生星狀柔毛;花黃色,直徑1-1.5cm,花瓣倒卵形,長約8mm;雄蕊約。5毫米長,多毛。果近球形,直徑約6毫米,分果爿8-9,疏生星狀柔毛,具短芒。種子暗褐色,光滑,長2mm,種臍被白色柔毛。花期:6月-165438+10月。
棲息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荒坡,松林旁,路旁,溝壑。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西南和廣西。
性質苦;寒冷
歸經肺;肝經
泌乳不足的功能性適應癥;促進血液循環;利尿;解毒。主奶不停;乳房癰;癰腫;尿澀;腹瀉;痢疾;閉經;摔倒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搗實。
註意孕婦禁用。
各種展覽
1.滇南草藥:治療婦女乳汁不通、乳癰、乳結、紅腫,消除各種瘡腫;治療小兒血尿、血淋,消除皮膚瘙癢,祛風退熱。莖葉細,癰瘡毒散於醋。
2.《雲南中草藥》:活血化瘀,解毒接骨,通乳。治療閉經,癤子,槍傷,骨折。
3.雲南中草藥精選:消炎解毒生肌。治療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腸炎和細菌性痢疾。
《中華本草》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