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何仁治療慢性胃炎經驗賞析

何仁治療慢性胃炎經驗賞析

何仁治療慢性胃炎經驗賞析

國醫大師何仁,熟讀中醫四大經典,對疑難雜癥的診治有精湛的造詣。對中醫治療各種疑難重癥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醫術,尤其是治療慢性胃炎,療效突出。結合部分醫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的認識和對何仁治療本病經驗的欣賞,希望能發揚何仁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傳承仁學。

解釋發病機理

對於本病的病因,董新東等人認為主要是肝氣郁結、胃不從、胃氣不和所致。梁錚等人認為這是由於脾胃虛弱的各種原因造成的。劉鴻雁等人認為本病多由情誌不舒、飲食勞損、手術損傷所致,其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膽虛泄瀉、胃氣上沖。其病在胃,其因在膽,以脾胃為基礎,以肝膽為標,以虛為標。朱繼東、楚宏生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長期飲食不當,情誌失調,寒熱等邪氣損傷脾胃,導致脾陽郁結,寒濕凝滯,胃氣不和,氣機不利,從而導致本病。陸德銀認為,本病的發生是飲食不當、勞累、外感、七情及其他疾病的傳布,其中情誌因素的影響最大,所以臨床上肝胃不和較為常見。

孫光榮教授認為,脾胃的平衡取決於肝的溫升和肺的寒斂,使脾能升,胃能降,使水谷清濁,各歸其位,所以不生病。脾不升則瀉,胃不降則吐,正常。肚子疼的原因從開始到結束都不壹樣。在這種情況下,胃腑之體是由寒熱、氣血失調、陰濁糾纏所致。最後由於經血不暢,胃叫癰。臨床上分為兩個端:壹個是脾腎寒濕,壹個是肝郁腑,導致百端。

桂香主張李東垣“脾胃傷則百病”的觀點,認為飲食、疲勞、情誌都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胃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飲食中斷首先傷胃,多表現為實證、熱證,出現脘腹脹痛、惡心嘔吐、口苦口幹、大便硬、火上臉等癥狀。而飲食實證傷胃,則導致脾虛,陰火灼肺,出現氣短乏力、體熱面灼等癥狀。過度疲勞首先傷脾,多表現為虛證、寒證,癥狀有懶言懶語、四肢無力、大便溏泄等。但疲勞傷脾虛,使胃中津液不散,谷氣下行,導致胃病。

元認為本病常因飲食寒熱失和而導致脾胃受損。通常人們喜歡吃辛辣、粘稠的食物,有助於燥濕生熱,或者脾失健運,引起濕熱,或者食積,導致脾胃濕熱或胃火過旺;或者氣機失調,氣滯,肝氣郁結,氣滯成火,肝氣侵胃,導致肝胃郁熱。除上述原因外,慢性胃炎也是該病的壹個重要病理改變,常因過食寒性食物,或外感寒邪,或服用感冒藥所致。然而,當寒氣主導攝入,寒邪侵入胃中時,楊琪受到寒邪的束縛,無法舒展,導致氣滯,胃氣不和。因此表現為上腹腔冷痛,惡冷飲,喜熱食,溫痛減輕。如《蘇文居痛論》所言:“寒邪入胃,而下於膜下,血不能散,絡急牽。

邢認為小兒慢性胃炎多因小兒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所致。此外,小兒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氣機功能紊亂或寒氣積於胃脘,氣血凝滯導致胃痛,久則痰多。脾胃被濕熱所困,導致厭食,胃不和,胃氣上沖,導致惡心嘔吐,正如蘇文畢倫所說:“飲食加倍本身。”梁、、等人認為本病雖位於胃,但與肝脾關系密切。胃和脾由壹層膜相連,胃負責接受和分解水谷,使和為和。脾主飲食之精微運化,以上促進正常。兩者都是後天的基礎,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如疲勞內傷,饑飽失調,多為脾胃病;肝屬木,因為剛臟,喜達,主要負責散泄,肝氣超逆,木旺,或中土滯,木郁,或肝火亢盛燒胃陰,胃失榮,所以胃病多與肝有關。

何仁認為本病多因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沖所致。

探索規則的隱蔽性

對於本病的治療,張認為宜遵循胃腑開竅的原則。《蘇文五臟論》說:“有六腑者,傳事而不藏,故不能滿。”胃主血脈,不行就疼。如果很急,就治標,藥要大量使用。如果妳放慢速度,妳就能解決問題。長期吃藥,就會收到作用。同時,在本病的早期,寒熱易辨,後期多見寒熱夾雜虛實。如果證候已經轉化,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陰陽表裏不分,寒熱虛實不分,狹隘地理解“胃氣降和”、“通則不痛”,往往會導致治療無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向建中認為,病位在胃,但與肝膽關系密切。治療方法以調氣和胃為主,但應結合辨證論治,治療分類為: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肝胃郁熱型,治宜疏肝清熱,和胃降逆;脾胃虛弱型,治療應以理氣健脾、和胃降逆為主。

顧壽民等人認為氣滯是主要病機,因氣滯而產生的證候較多。所以治療也要抓住這個關鍵因素。

周和平認為本病多為脾胃虛寒所致,故治療應以溫脾健胃止痛,調和脾胃升降為主。劉浩端認為,根據本病的病機特點,治療應以補中益氣、活血化瘀、祛濕消脹、理氣為主。吳清河等人對清代名醫葉《脾胃論註》中的“養胃陰”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葉對脾胃有獨特的見解,提出:“食主胃,運化主脾...太陰濕,為陽之始;陽明燥土,陰自納...脾喜燥,胃軟潤。”進壹步細化了脾胃的功能,明確提出了“胃陰”的概念,進而進壹步指出解決胃陰失調的方法。“所謂胃應該是壓抑的,這樣它才是和諧的...但味甘性平,或性涼潤澤,以養胃陰,則津液復而使之下傳。”余在臨床上也善用“養胃陰”之法,自創以養胃陰為主,活血化瘀為輔的“益胃飲”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孫光榮認為,病位雖在胃,但與肝脾關系最為密切。生理上,脾為臟,胃為腑,而脾主升降,胃主升降。它們通過經絡聯系在壹起,共同生活在中焦中,中焦相互制約、相互配合,是水谷行氣和微妙升降運動的樞紐。上行是心肺,下行是肝腎。病理上,如內傷和異常的饑餓感和飽腹感,會導致脾胃疾病。肝屬木,為疏泄之主,肝氣逆,木旺;或肝氣郁結,胃陰灼熱,可影響脾胃升降功能,導致本病的發生。因此,在治療上,要溫陽健脾以利清化,和胃降逆以順流,疏肝理氣以止痛。

楊認為,本病的治療應以本虛標實、寒熱錯雜的病機特點為基礎,以解郁苦、和胃、減少不良反應、去腫塊為主要方法。張聲生等人認為,雖然病因不同,如寒凝、食積、痰飲、濕熱、瘀血阻胃,或肝氣犯胃,或陰虛、陽虛、胃失養等,但病機是相同的。因此,理氣止痛是治療胃病的根本方法。需要結合具體的發病機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主要具有疏肝和胃、散寒暖胃、瀉熱清胃、消食和胃、補虛暖胃、滋陰養胃、祛瘀和胃、清胃化濁、疏通胃氣、升和胃、補中、止血護胃、化痰和胃、祛痰和胃等功效。臨床上可以靈活運用。

何仁認為本病多為肝氣犯胃所致,宜疏肝和胃,行氣止痛。

處方和藥物的提取

對於此病,段飛如等人常用四君子湯加黃連、大黃治療。該藥物組合物為: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黃連6g、大黃3g、甘草6g。本方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燥濕化濁,治療56例,總有效率為92.86%。範曄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由半夏10g、幹姜6g、黃芩10g、黃連6g、太子參10g、大棗10g、白芨15g、三七3g(口服)、蒲公英15g組成。治療56例,總有效率為965438±0.07%。

趙世瑜常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基礎方:半夏、黃芩、黃連、幹姜、太子參、甘草。腹脹患者可加入木香、檳榔、枳實(殼)、厚樸、佛手。飲食停滯加雞內金、焦三仙、萊菔子;疼痛患者可加入元胡、川楝子、白芷;反酸加吳茱萸、煆瓦楞子、煆海螵蛸;膽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陳、柴胡;幽門螺桿菌感染(HP陽性)患者可加入蒲公英和白花蛇舌草。治療63例,總有效率為88.9%。

治療常用加味四逆湯加減,由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幹姜10克、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黨參15克、吳組成。治療40例,總有效率95%。徐紅等用理氣散寒、清熱化瘀的荊花胃康膠囊治療82例。總有效率為97.9%。高雲通常用香連丸煎劑治療,香連丸煎劑由黃連6g、薏苡仁30g、茯苓15g、黃芪30g、白芍12g、雞內金15g、山楂和神曲15g、麥芽和麥芽15g組成。治療33例,總有效率為90.90%。

鹿苑常用和胃降逆湯治療,由柴胡15g、延胡索12g、三七10g、川楝子12g、陳皮12g、白芍15g、白術20g、法半夏12g、枳殼組成。本方疏肝利膽,健脾和胃,止嘔理氣止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176例,總有效率96.67%。

胡建軍常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由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枳殼5g、半夏10g、砂仁5g、木香10g、厚樸10g、砂仁組成。本方健脾和胃,祛濕化痰,治療38例,總有效率89.47%。於涼等人常用三黃六君子湯治療。藥物組合物為:黃連、黃芩、黃柏、蒲公英、烏賊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法半夏各565438±00g。治療42例,總有效率為88.65438±0%。治療常用葉氏養胃湯。該藥物組合物為:麥冬15g、生扁豆10g、玉竹10g、生甘草10g、桑葉10g、沙參10g。治療31例,總有效率為90.32%。

人們經常用自制的湯劑治療何仁的腹痛。

典型病歷

男,54歲,2006年4月27日初診。患慢性淺表性胃炎12年,胃鏡檢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胃竇糜爛”。最近間歇性上腹疼痛持續了4個月。1周之前,胃鏡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胃竇糜爛”。疼痛不固定,有時惡心,飯後疼痛加重。心情不好的時候疼痛也加重了。舌質淡,苔白膩,脈細。為什麽要用自擬胃脘痛湯治療?處方:元胡2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川楝子10克,蒲公英30克,沈香10克,烏藥10克,香附10克,烏賊骨10克,郁金。煎服,每日1劑。服用45劑後,胃鏡檢查顯示糜爛消失,至今無疼痛復發。

臨床心理學方法

從這份醫案可以看出,胃痛是患者的主要疼痛,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是患者的主要病因。朱丹溪說:“氣血調和,百病不生。有抑郁癥,百病生。”引起胃痛的疾病有很多,但氣滯血瘀是癥結所在。氣血凝滯,歸罪於肝。所以《蘇文誌珍大論》說:“木郁則人病,胃脘痛。”因此,何仁抓住這壹關鍵病機,采用以下方法重點解決胃脘痛問題。

疏肝瀉熱,行氣止痛,適用於肝氣郁結、氣血凝滯、胃絡不通、不通則痛;而氣滯能化火為熱,燒胃絡,使胃絡緊痛。因此,何仁首先選擇了太平盛慧芳的金陵紫傘。方中川楝子味苦寒,入經絡入肝。本品能止瀉、疏肝解郁、清肝止痛、去濕熱、清熱疏肝、行氣止痛;延胡索延胡索味苦、溫,入肝、胃。本品溫潤,清新潤澤,能通經活絡,祛瘀散結,通絡止痛。既能治療氣滯血瘀,又能通絡血滯。它比較溫和,不會太劇烈,所以是緩解疼痛的重要藥物。如《本草綱目》中,常用少量研碎的元胡治療胃痛。申氏尊聖術胡璇索散、方繼生三神丸常用少量元胡配伍當歸、白芍、莪術、木香治療婦女痛經。《濟生方》中的何炬丸和《醫學發明》中的天臺烏藥散是治療疝氣疼痛的常用藥物。所以《本草綱目》說:“玄胡所能治氣滯血中,氣滯血中,故專治全身諸痛,用之妙也。”《本草求真》記載:“延胡索,無論是血還是氣,取此力,皆可達。因其性溫,能使氣血通暢,而其辛味能使氣血濡化,所以往往能更有效地管理全身所有的疼痛。”可見兩種藥物是相輔相成,各有側重的。金鈴子散清熱行氣,泄熱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活血止痛。* * *起到清肝熱、行氣止痛的作用。肝郁,氣血通暢,胃絡通暢,其痛自止。

酸甜味轉陰,肝氣郁結可止痛,不僅可導致肝胃不和,還可使肝氣郁結化為火,使火邪灼傷胃陰,胃絡緊痛。《黃帝內經》說:“肝苦急,急食慢。”所以何仁還用了醫聖仲景用來滋陰止痛的名方芍藥甘草湯。白芍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經。這個產品又苦又酸,但是很有女人味。入肝經,能散陰補血,和合斂陰。第壹,能補肝血養經絡,斂陰精調和營衛,是肝家必備之藥。二是能調理肝血解痙,滋潤筋脈,柔肝止痛,為止痛之上品。《本草求真》記載:“赤芍與白芍的主治相近,但白芍有聚陰益營之功,而赤芍只是散邪活血之意;白能在土中脫木,紅能以血治滯。”甘草味甘,性平,屬十二經脈。味道濃厚,性質平和。壹是能益氣補虛,緩中健脾,通百脈,養五臟;二是能緩虛,調和藥味,解兇保義。《本草鄭錚》雲:“甘草味甘,能中和補益。所以解毒只是藥和其性的結合,說明德之助是唯壹的藥,補救是慢的。眾所周知助腎氣成氣虛,助地黃治陰虛之危。祛邪熱,強筋骨,健脾胃,長肌肉。以氣藥入氣,以血藥入血,不可能去任何地方,故稱國老。”所以在方中,將芍藥和甘草合在壹起,味酸甘,滋陰止痛,並配以理氣之品,既舒肝解郁,又舒肝安神。壹散壹收相輔相成,擊中了激活肝臟的要害,所以效果很快。

理氣,行氣止痛由於肝氣郁結,肝衰竭,導致氣滯,胃絡郁結,受阻則痛。因此,何仁在處方中使用了沈香曲、烏藥和香附。重香質硬微溫,入脾、胃、腎,能行氣止痛,溫經止嘔,收氣歸元。烏藥辛溫,入脾、肺、腎、膀胱經。本品辛溫,升脾肺,降腎膀胱經,調和上下氣,理氣降逆,解郁散寒,止痛。《本草綱目》:“烏藥,辛香,能散諸氣,故太平惠民和濟方菊(以下簡稱方菊)治七情郁滯,有哮者,急需四磨湯,則降中升中,留中者補之。”《本草求真》:“吳藥與木香、香附同功,但木香苦溫,涼滯於脾,宜食積;香附堅硬,入肝膽,開郁散結,每郁皆妙;這是橫胸無處不在的邪氣,所以習慣認為胸腹部的邪氣需要藥物。”香附微苦,性平,歸肝、脾、三焦經。本品辛、苦,有平香味。能疏肝解郁,寬胸膈,調理脾胃,消腫,入飲食,升胸膈,降肝腎,散諸氣,解諸郁。因此,丹溪心法中的越鞠丸、方菊的小五參湯、梁芳的傅亮丸、方菊的快氣湯,都取理氣解郁之功。《本草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辛而能散,微苦而溫和。疏散氣寒流行。李三交,解郁六郁,消食積滯,飲痰。”可見三味合而為壹,理氣、行氣、止痛,力度專精而有效。氣機通暢,絡脈通暢,疼痛自行停止。

行氣活血,化瘀止痛《黃帝內經》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行氣則活血,氣滯則血瘀。肝氣不舒,氣機不暢,久而達血,就會造成瘀血和胃絡,受阻就會痛。治療宜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所以何仁在方中還用了兩種藥,分別是烤刺猬皮和九香蟲。烤刺猬皮味甘性溫,入肝胃,理氣止痛,化瘀和胃。九香蟲又名蜣螂,是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疼痛的良藥,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疼痛。治胸痛,可用九香蟲90g,全蠍60g。研末,蜜丸,每丸重3g,每次半丸,每日兩次;胃痛、脹氣、呃逆,可用三味九香蟲、三味茴香蟲研磨。用溫水吞服,每日3次;治中焦氣滯所致的胃脘痛,可與高良姜同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治腰膝酸痛,可與杜仲同用,以補腎壯陽、壯腰止痛。兩藥合用,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氣血調和,祛瘀通絡,疼痛會自行消除。

清胃熱,用酸止痛;因肝氣郁結,可降火,積熱於胃,燒胃絡,泛酸疼痛。宜清胃熱,抑酸止痛,故方中用蒲公英、海螵蛸。蒲公英味苦、甘,寒於肝、胃經。本品能瀉火、清熱解毒、祛濕熱、散氣滯、通絡消癰消腫。其性平和,具有苦瀉不傷正氣,清熱不傷胃陰的特點。海螵蛸味鹹,微溫,歸肝、腎。本品淡而脆,鹹而溫,能燥濕控酸,收斂止血。兩藥合用,可清胃熱,抑酸止痛。肝火消,胃熱清,泛酸止,其痛自行消。

清肝利膽,驅邪出竅。因為患者的病史已經長達12年,久病必虧。但脾虛胃弱,運化失職,可使水濕內停,故舌苔白膩。同時,肝氣侵胃,影響脾土,也可使健運失職,使水濕,使胃氣失去平衡而變重。治療要清肝利膽,利水滲濕,驅邪。因此,何仁在處方中使用了玉米須。此味甘平,歸腎、胃、肝膽經,能利水消腫,清利肝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玉米須具有良好的利尿、利膽、保肝、降血脂、止血和抗菌作用。這種配伍可以使肝膽暢通,胃腑通暢,胃氣復蘇,濕熱、火郁之邪從尿中顯露出來。肝膽益不能克制脾土,燥濕除濁胃氣自愈,百病自愈。

綜上所述,可見何仁對此證的治療,辨證細致,立法切中病機,方劑配伍巧妙。疏肝解郁,酸甜中養肝,行氣祛濕時清胃火。循機而變,瀉火祛瘀,祛濕利水,開門驅邪。全方寒熱並用,氣血同治,標本兼治,身先士卒,肯用藥,所以效果如鼓。只要得了十幾年的慢性病,壹個月後,我就會接到非同尋常的工作。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診治請咨詢專業醫療機構。

  • 上一篇:如何成為公務員考試中總結申論的高手?
  • 下一篇:腳氣怎麽治?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