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介紹白族

介紹白族

人口是1858063。

民族概況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壹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以及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居民講自己的語言,漢語被廣泛使用。元明時期使用“燒漢字”,即所謂的“漢字白讀”。

白族先民在歷史上被稱為“滇燃”、“老”、“毛”、“白蠻”、“白蠻”、“賈敏”。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彜族稱之為“勒莫”。原住民自稱“焚子”、“焚子”、“白妮”、“白剛”,意為燒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就有居民繁衍生息,過著半穴居的生活。秦漢時期,洱海地區與大陸的關系日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漢王朝將大量漢人遷到這裏,並將漢人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到這裏。東漢時改為永昌郡。唐朝時,耀州總督府就設在這裏。後來建立了以夷、白祖先為主體的南詔奴隸制政權。907年,建立了以白端家族為主體的“大理國”,與宋朝處於宗藩關系。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省,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路和鶴慶路。明代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為流政策。清朝繼續沿用明朝的政策,但任命了壹些偏遠山區的地方官員和酋長。

社會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在壹些山區,特別是高寒地區,還殘留著封建領主、奴隸制甚至原始公社的殘余。農業是白族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在封建地主經濟區,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農占有大約60% ~ 80%的土地,而占90.9/6以上的農民只有20% ~ 40%的土地。70%以上的農民變成了貧困的農場勞動者。地租剝削壹般占收成的50%至60%,多達70%至80%;高利貸和員工剝削也很嚴重。商業資本比較發達,出現了壹些進口洋紗洋貨,出口石棉、黃絲、豬鬃、茶葉的商號。白的商業資本是在地主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家把商業資本變成土地資本,集中了大量的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白族主要居住的大理中部地區,與漢族地區壹樣,民主改革於1953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於1956年基本完成。土司統治的白族地區,如湖水、六庫等封建主殘余,采取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貢等人多地少、階級分化不明顯的白族地區,民主改革不是作為運動來進行的,而是把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主義改造結合起來,逐步完成民主改革的壹些任務。1956 165438+10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

建國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泉州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自治州首府下關從建國前的消費城市發展成為滇西重要的工業城市。泉州建立了電力、機械、汽車修理、化工、造紙、紡織、皮革、制造等工業部門。65,438+0,990,泉州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34,536,5438+0,000元,其中65,438+0,433,690元,65,438+0,965,438+0.62萬元。泉州人均工農業總產值111.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6元。汽車連接著整個州的每壹個城鎮。在教育、醫療和保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白族人民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教授、作家、醫生和各種科研人員。建國前廣泛傳播的血吸蟲病已基本得到預防。現在白族地區出現了壹片繁榮景象,生產壹年比壹年好,人民生活壹年比壹年好。

文化和藝術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白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文明做出了貢獻。蒼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溝渠的痕跡。然而,在劍川海門口遺址,發現居民壹直從事飼養牲畜和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洱海地區出現了青銅文化。蜀漢時期,洱海地區已發展到“水田畜牧業”。到了唐代,白族先民能夠修建倉山“高河”水利工程,灌溉數萬頃。修高山梯田,鄧川羅石河分洪工程立項。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廉撰寫的《太和庚漏星表》和李興偉的《怪方書》,都是總結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白族在藝術上獨樹壹幟,其建築、雕塑、繪畫藝術聞名於世。大理崇聖寺三塔,建於唐代,高近60米,分16級。它們制作精美,類似於Xi安的小雁塔。劍川石寶山石窟工藝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它具有中國石窟造像的相似性和強烈的民族風格,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雞足山寺廟建築群,建於元明時期,有重疊的拱門和上翹的角落。門窗上雕刻層層人物、花鳥,別出心裁,經久不衰。都是大名鼎鼎的“劍川木匠”做的。白族漆器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元明兩代所帶的高技術漆工,大多是從雲南選拔的。大理的漆器流傳到明朝,壹直被認為是珍貴的“宋條”。八國聯軍侵華時,帝國主義竊取的《南詔國史畫卷》是白族畫家張順、王於1989年所作。它以連續的短畫形式生動地描繪了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是我國珍貴的文物之壹。1172年,張的《大理卷軸》被稱為“南天之寶”。這幅畫長10英尺,134英寸。以《護國王經》為主題,刻畫了628個不同面目的人物。精湛嫻熟的筆法和精湛的工藝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在古代白族,有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民間流傳的長詩《創世紀》講述了盤古創世的故事,追溯了原始社會白族人民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平等生活,是“天下太平”、“不分貧富”、“民以肥為貴”。南詔白族詩人楊其坤的《在路上》、楊的《大慈寺牡丹》和的《洞天》等詩被稱為“大師”級的傑作,收錄在全唐詩中。《王富運》、《蛇骨塔》、《殺州官》、《鉤日》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南詔著名的舞獅在唐代傳入中原,南詔聖樂被列為唐代14首樂曲之壹。《白調》是壹首廣為流傳的格律詩《三七壹五》(前三句七言,後五言)。公元15世紀中葉,壹些文人利用這種民歌形式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如楊耐的《詞記華杉碑》。白戲“吹吹”是在早期“大本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藝術。

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在南詔,有《張國史》、《巍山事業》、《鐵柱廟》、《Xi二河》等史學著作。大歷時期還有白史和國史,都已失傳,只有白史的片段散見於明代碑刻。元代白族史書《古柏通》、《馮諼念雲誌》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誌著作的藍本,如《雲南載記》、《南詔野史》。據史料記載,洱海地區的歷史是由明代白族學者楊世運研究的。該書被另壹位白族學者李元陽收入嘉靖《大理府誌》,是萬歷《雲南同治沿革考》的底本。清代白族歷史學家王嵩編纂道光《雲南通誌》時,收集了61種有關雲南的書籍,編成2l卷,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社會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實行壹夫壹妻制。兒子結婚後馬上分居,父母壹般和小兒子住在壹起。地主中,有幾個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同壹個家族,同壹個姓氏的人不通婚,但是他們照例要和他們的叔叔嬸嬸結婚。結婚壹般都是父母包辦,要合適。無子女的婦女可以被丈夫的妻子收養,無子女的婦女也可以收養其兄弟的子女(收養)或養子。女婿和養子為了獲得財產繼承權,不得不改名換姓。

元代以前,白族人民普遍實行火葬。元朝以後,因為漢族的影響,改為土葬。葬禮壹般都很隆重。

水稻和小麥是平壩地區白族人民的主食,而玉米和收養的孩子是山區的主要食物。白族人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他們擅長腌制火腿、弓魚、炒雞棕、豬肝等菜肴。他們還喜歡吃壹種獨特的“生肉”或“生皮”,即烤豬肉半熟,切成肉絲,配以姜、蒜、醋等食用。白族人也喜歡喝烤茶。

白族服飾因地而異。在大理和其他中心地區,男子穿白色或藍色包頭,白色雙排扣衣服和黑色衣領,白色褲子和肩上繡有美麗圖案的包。大理女子多穿白大褂,黑色或紫色絨領,藍色寬褲,腰系繡花緞帶短馬甲,繡“百結鞋”,臂戴琺瑯銀環絞銀鐲,銀耳環右側銀“三須”“五須”。已婚者紮發髻,未婚者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

在白族的住房形式中,壩區多為“三長房”,排有帶廚房、畜棚、院子的茅屋,或“壹前兩耳”、“三面壹墻”、“四進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棚分開。山區多為稻草房、“閃房”、竹籮房或樓上樓下有馬廄的“木垛”,做飯和睡覺的地方往往連在壹起。

宗教信仰和重要節日

白崇拜相當於村神的主人,信奉佛教。主有壹些自然神,有壹些南詔大理的王子,有壹些殺民的英雄。晚唐時期,佛教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引入“婆羅門”和密宗瑜伽,密宗僧人稱之為“李鬼”,為什麽呢?名字叫“阿李巖(阿池莉)”。元明以後,禪宗傳入內地大理,佛寺遍布全國,使洱海地區長期擁有“古奇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稱“觀音城”,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儀式。每年的夏歷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西部點蒼山腳下舉行。壹開始是滿滿的宗教活動,後來逐漸變成了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川、藏、江南各省商人來此經商。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壹年壹度的物資交流和全國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壹個盛大的節日,在每年夏季的6月25日舉行。這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祝願豐收和繁榮的活動。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豎起了火把,村口燃起了大火,上面插著紅綠紙旗,寫著壹些吉祥的句子。村民們舉著火把在田地裏遊行了壹周,以消滅害蟲。此外,還有“繞三靈”“下海玩耍”等節日。

  • 上一篇:壹種治療胃病的中藥
  • 下一篇:陽虛體弱,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及時調整身體?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