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生活護理指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正確護理兒童。日常生活活動是人維持生命最根本的活動,比如吃飯、換衣服、洗漱、上廁所等。腦癱兒童通常有許多能力缺陷,因此他們需要日常生活護理和訓練。換衣服時要註意孩子的姿勢,通常坐著脫衣服更方便。選擇方便孩子穿脫的衣服。換衣服時,病重壹側的肢體應先穿上,再脫下。要註意培養孩子獨立換衣服的能力。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衛生儀容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教會孩子在排便前向大人預測,學會使用衛生紙,穿脫褲子等等。
2.飲食護理需要提供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於獨立進食有困難的孩子,應該進行飲食方面的訓練。餵奶時,不要在孩子牙關緊咬時用力取出勺子,以免損傷牙齒。餵奶時,孩子的頭應保持在中線位置,孩子頭後仰會引起異物吸入。讓孩子學會吃飯,盡快擺脫別人的餵食狀況。如果不能保證孩子的熱量攝入,可以進行鼻飼。
3.護膚患重病不能久坐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期臥床。側臥位適用於各類腦癱患兒。護士經常幫孩子翻身,盡量減少白天的臥床休息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或其他繼發感染。
4.功能訓練癱瘓兒童的腦部病變是靜態的,但其造成的神經缺陷並不是永久固定的。如果不及早進行適當的治療,會固定異常的姿勢和運動模式,同時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壹步加重智力低下。嬰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如果康復措施得當,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癱瘓肢體應保持功能位,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和關節活動,提高肌張力。也可以配合推拿、按摩、針灸、理療。嚴重的肢體畸形,5歲以後可以考慮手術矯正。語言障礙兒童應按照正常兒童語言發展規律進行訓練,尤其0-6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平時要給孩子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大聲說出來,糾正異常言語,堅持不懈地進行語言訓練,增強孩子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六、腦癱的診斷很少在嬰兒期早期確診,到2歲還沒有表現出各種綜合征的特征。應密切隨訪已知為高危的兒童,包括各種證據、產傷、窒息、黃疸、腦膜炎或新生兒驚厥、肌張力低下、肌張力增高和反射抑制史。
在特定運動綜合征出現之前,這些兒童表現出運動發育停滯、持續的嬰兒反射、高反射和肌肉張力的變化。當診斷或病因不確定時,腦部的CT或MRI可能會有所幫助。
腦癱應與進行性遺傳性神經疾病或需要手術或其他特殊神經治療的疾病相區別。相對罕見的共濟失調類型尤其難以區分,許多共濟失調患兒最終發現進行性小腦變性疾病。男性有肢體蠕動,自殘,高尿酸血癥提示萊希-尼漢綜合征。皮膚和眼部異常提示結節性硬化癥、神經纖維瘤、共濟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癥、馮希普-林道病或斯特奇-韋伯綜合征。嬰兒期的脊髓性肌萎縮、脊髓小腦變性和肌營養不良通常缺乏腦病體征。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發生在童年晚期。
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排除某些涉及運動系統的進行性生化障礙(如泰-薩病、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和粘多糖貯積癥)。其他進行性異常(如嬰兒軸索營養不良)不能通過實驗室檢查排除,必須通過臨床和病理檢查排除。有明顯精神發育遲滯和對稱性運動障礙的兒童,應檢查氨基酸和其他代謝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