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在這個早期階段,劇烈疼痛是主要癥狀,功能活動尚可。後期以肩部功能障礙為主,但疼痛減輕。
發病初期,壹側或雙側肩部酸痛,可放射至頸部及整個上肢。晝輕夜重,患肢怕冷,手指麻腫。肩關節不同程度僵硬,擡臂、前伸、外旋、後伸等動作受限。如果病情長期持續,往往因寒濕凝滯、氣血不通而導致肩部肌肉萎縮,但疼痛減輕。
若該病以肩前中府穴疼痛為主,伸後疼痛加重,則屬太陰經證;以肩外側及肩骨骺處疼痛為主要癥狀,三角肌壓痛、外展加重,屬陽明少陽經證;以肩背部肩針、肩俞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加重,屬太陽經證。
原則:
肩周炎是肩部和手臂的多發性疼痛,運動功能受限。其病理機制是病變區瘀血水腫,壓迫和牽拉外周痛神經。炎性血瘀使局部代謝產物濃度升高,直接作用於痛覺神經,從而引起劇烈疼痛。炎性滲出導致炎癥擴散,累及鄰近組織,後期結締組織增生粘連,使關節運動障礙。
應用可調節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加速炎癥瘀積區病理代謝產物的分解和轉運,或使其失活。還能降低炎癥區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炎癥的擴散,加速炎癥滲出液的吸收,減輕腫脹,減輕其對周圍神經的牽拉作用。針刺可以激活體內內源性嗎啡樣物質,起到很強的鎮痛作用。在肩周炎恢復期,能明顯促進組織修復,抑制結締組織過度增生,減少粘連,減輕功能障礙。因此,針灸在肩周炎的各個病理時期都發揮著顯著而可靠的作用。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指肩部劇烈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僵直的臨床綜合征。屬於中醫“肩痹”範疇。中醫根據其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發病年齡等特點,分別稱為“漏肩”、“凝肩”、“肩周炎”、“五十肩”。女人比男人高。
本病的發生與慢性勞損有關,患者可能有外傷史。主要病理為慢性退行性改變,多繼發於腱鞘炎、岡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部分患者與感染性病變或內分泌功能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病變位於肩部的經絡和筋脈。五十多歲的人正氣不足,營衛逐漸衰弱。如果他們感到局部寒冷,或勞累沮喪,或習慣於側臥,長期壓迫筋脈,導致氣血凝滯,成為肩痹。肩痛持續時間長,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停滯,導致患處腫脹粘連,最後關節僵硬,肩臂不能活動。
的:
1,基本
治療原則:舒筋活絡,行氣活血,針灸,瀉下。
處方:以肩關節局部取穴為主。
肩前阿是穴、肩前、腘肩、陽陵泉鐘平穴(下1寸)
方毅:局部取肩、肩前、肩貞,稱為“肩三針”。配合局部阿是穴,針刺加艾灸可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疏通經絡;沿經絡遠服陽陵泉,可舒筋活絡,疏通經絡,止痛;鐘平點是近代新發現的經驗點。遠近配穴,可祛邪,舒筋活絡,調和氣血,止痛自止。
加減:太陰經加赤澤、陰陵泉;陽明少陽經加手三裏、外關;太陽通證後,加到後溪、大榭、昆侖;痛在陽明和太陽經。
操作:肩前、肩後要把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方向,切忌斜刺、深刺向內;陽陵泉深深刺入或滲入陰陵泉;壹個強大的* * *可以用來穿透大山;局部畏寒、畏寒可輔以艾灸;也可在肩針後加拔罐,平行移動拔罐;其余穴位均按常規針刺。每當在遠端穴位進行針灸時,患者的肩膀都會移動。
2.其他針灸療法
(1)芒針:取肩腹穿極泉,肩貞穿極泉,口穿高山。不能擡肩者,可多方向局部穿刺擡肩。口穿山時,患者可邊動針邊移動患肢,動作要由慢到快,用力不能過猛,以免引起疼痛。
(2)刺絡拔罐:對肩部有明顯腫痛、淺表瘀血者,可用皮膚針輕敲患處,力度適中,使局部皮膚略有滲血,再加拔罐;如果瘀血較深,可用三棱針紮2 ~ 3針造成少量出血,再加拔罐,使瘀血出盡,邪力通絡。壹周兩次。
(3)耳針:取肩、肩關節、鎖骨、神門、對應穴等。每次選3 ~ 4個點,細針強,留針;也可以用種子壓。
(4)電針:取肩癰、肩骨骺、肩前、天宗、曲池、外關等。每次選取3 ~ 5個穴位,連接電針儀,前期連續波,後期間歇波強度* * * 10 ~ 15分鐘。
(5)穴位註射:註射註射劑如當歸、川芎、元胡、紅花等。或葡萄糖註射液及肩部穴位註射,每穴0.5ml。如果壓痛點廣泛,可以選擇壓痛最明顯的2 ~ 3個地方進行註射。
更多關於針灸的知識,請關註,或者在站內搜索針灸,找到更豐富的內容。
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