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息肉是最常見的非腫瘤性病變。國外1995報道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道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是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和腺肌瘤。?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沈積是膽囊息肉的重要原因。膽固醇沈積在膽囊粘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漸突出到粘膜表面,促進粘膜上皮增生,羅布森-阿登竇增大,肌層增厚,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征是多發性小息肉。膽固醇息肉74例,直徑小於10mm者占97%,多發者占50%,平均3.09±3.31(腫瘤息肉多為單發病竈,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脆薄,易與粘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2)炎性息肉:炎性刺激引起的肉芽腫,直徑約5mm,單個或多個寬基結節。其成分為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和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膽囊壁有明顯炎癥,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是壹種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直徑約5mm的軟黃色疣,單發或多發。其成分富含含平滑肌束和杯狀細胞的結締組織,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體增生是由於粘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常狹窄,常導致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結石嵌頓於竇內,可能導致癌變。?
(4)子宮腺肌瘤:有粘膜上皮的局部改變,肌纖維增生,局限性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子宮腺肌病,有彌漫性、節段性、局限性三種類型。腺肌瘤也是壹種增生性病變,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也可能癌變。?
腫瘤病變在這類病變中,以良性腺瘤為主,惡性的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蒂息肉,可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幾率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65438-0998國外學者觀察膽囊良性息肉樣病變時,發現94%為
(2)腺癌:分為乳頭狀、結節狀和浸潤型。前兩種是直徑約為20毫米的隆起性病變.因此,伴有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處於早期,其中乳頭狀癌多局限於粘膜和肌肉,預後良好。
息肉的病因可能與炎癥內分泌失調有關,尤其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比如長期發炎很容易導致宮頸息肉。?
現代醫學尚未明確其真正病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慢性刺激?遺傳因素
判斷息肉是否會惡變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壹、息肉的出現:有蒂的非贅生性小息肉的那種,多與息肉中的好人有關,壹般不容易惡變;如果息肉很大,基底很寬,蒂很寬,很有可能惡性變成癌。?
二、息肉數量:單個息肉癌變率低;但多發性息肉癌變的概率增加。?
第三,看息肉的組織性質:單純炎癥性息肉惡性程度較低,而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最有可能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生長非常緩慢。如果它們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直徑超過2厘米,就要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結腸黏膜細胞過度增生所致,癌變率可達42%-77%。?
第五,看家族遺傳史:有壹種家族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同壹家族上下幾代人都可以患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由於細胞內5號染色體的遺傳缺陷引起的。如果父母中有壹方患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將有惡變的風險。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息肉病,後代息肉癌變的風險可升至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