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按摩
1,點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人體前正中線任意壹條經絡上,肚臍上方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招經之穴,胃經之氣聚集之地。點中脘可以促進經絡氣血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按壓或揉捏中脘穴,每次2~3分鐘,直至局部發熱。
2.按妳的心。
心窩是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域。用手掌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揉搓36次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適,有調理中焦、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腹脹癥狀明顯,可以從心窩開始重復自上而下的推法,註意不要自下而上推。
3、推肋骨
將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後從乳房下緣向下推至側腰,直至局部發熱。這樣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絡,調理氣機的作用。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地調節胃的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中、防胃病的效果。
二、艾灸
1,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馬克杯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臍上4寸,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具有和胃、益氣、燥濕、調中、降逆、止嘔的作用。艾灸可以改善胃病。
2、艾灸足三裏穴
艾條灸10-15分鐘或拔罐20-30分鐘在脛骨外側手指,外膝下3寸處。用此法艾灸,常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固本、調和氣血、祛邪防病的功效。
第三,補救措施
脾胃虛寒需要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復脾胃健康。可以參考方子:黃芪建中湯。方中黃芪補中,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止痛。對於吐清水嚴重者,可加入幹姜、吳茱萸、半夏、茯苓,配以等溫化胃飲;若寒性較強,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同時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肢冷等腎陽虛癥狀,可加入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貴由丸,幫助腎陽溫脾胃。雖然都是脾胃虛寒,但表現不同,程度不同,適用的方藥也有側重。所以壹定要聽從醫生的指示才能事半功倍。
養胃湯:太子參15g,黃芪30g,柴胡3g,當歸10g,淫羊藿10g,水煎。
第四,日常生活和休息
(1)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少喝酒,少碰辛辣食物、油炸食品、碳酸飲料。
(2)放松心情,不要大喜過望,也不要過度勞累。
(3)日常生活中註意保暖工作,少吃生冷食物。
(4)不要亂吃鎮痛藥,那是三分毒。多吃止痛劑會導致體質下降,出現脾胃虛寒的癥狀。
(5)堅持每天“八分飽”的健康生活方式。
(6)如有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癥狀,切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接受治療。
(7)每天吃早餐,適當喝牛奶或豆漿。
(8)減少生氣量,否則生氣對脾胃傷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