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癥加減:陰虛者加人參、麥冬或生地、玄參;濕熱證加茵陳、茯苓、藿香;氣滯加厚樸、枳殼;血瘀者加三棱、莪術或丹參、川芎;虛火、咽幹舌燥者加玄參、麥冬、牛蒡子、山豆根;泛酸者屬肝氣亢盛,可加左金丸或煆瓦楞子、烏賊骨或珍珠母;泛清水脾虛,加蒼術、半夏;同樣心煩失眠的人共用酸棗仁湯。
陳老認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胸骨後或劍突下有燒灼感或燒灼樣疼痛,以疼痛為主,其次為燒灼感。要分清疼痛的性質,氣滯應理氣,血瘀應活血,氣血並宜,如元胡配烏藥,香附配三七,乳香配木香,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本病的主要病機是胃失和降,濁氣上逆,故和胃降逆為主要治法。俗話說“六腑為疏”,所以註意排便是否通暢是疏通腑氣,減少不良反應的重要環節。所以選大黃瀉腑通便,誘邪氣出。大黃、枳殼、柿子合用,可加強和胃、瀉火、驅邪的功效。
在辨證時,要註意患者的情緒變化。七情內傷、肝郁是本病發生和復發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患者有抑郁情緒,應給予疏肝解郁、消積化滯之品。
如逍遙散加合歡皮、遠誌,其中合歡皮要重用;牡蠣、石決明、牡丹皮、梔子可用於長期抑郁者清肝。
時間久了,肝郁會導致肝胃陰虛,虛火會引起炎癥。因此,宜用滋陰清熱之品,如沙參、麥冬、石斛、生地、玄參等。
本病辨證分寒熱虛實,實證多見於肝氣犯胃、脾胃濕熱;虛證多見於脾胃虛弱、胃陰不足;脾虛氣滯、氣滯血瘀是最常見的證候。治療上要察證求因,求本求根,註意局部病變與全身病變相結合,主癥與次癥相結合,攻邪與扶正相結合。
應區分癥狀和體征的區別。脾胃虛弱是本病的基礎,胃火濁邪是標。所以治療要標本兼治,攻補並舉,健脾和胃,輔助瀉火,減少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