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征]
1.病因:A群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
二、先驅癥狀:畏寒、全身不適、高熱,39 ~ 40℃
三、最常見的部位:小腿和面部。
皮損特征:鮮紅色水腫斑,表面緊張光亮,邊界清楚,嚴重者可出現水皰Fig1。
全身癥狀: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等。
六、自覺癥狀:壓痛明顯,局部皮膚溫度高。
7.預後:反復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腫,下肢反復發作可導致象皮腫。
實驗檢查: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增多。
[鑒別診斷]接觸性皮炎、蜂窩組織炎和癬疹
[預防和治療]
治療原則:積極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壹、全身治療: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4.8 ~ 8萬單位/日靜點,過敏患者可用紅黴素。
第二,積極治療腳氣、鼻炎等局部病變,下肢要擡高。
第三,支持療法,對癥治療。
四、局部治療:呋喃西林液體濕敷,外用抗生素軟膏:如百多邦軟膏等。
理療:紫外線照射、音頻電療、超短波、紅外線等。
丹毒雖以毒命名,但並非病毒感染所致,而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癥。病原體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通過皮膚或黏膜損傷侵入,但也可通過血液感染。
該病可在原部位復發,稱為復發性丹毒。慢性淋巴水腫可由長期疾病引起。小腿慢性淋巴水腫,又稱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改變是真皮高度水腫,血管、淋巴管擴張,真皮內廣泛膿性白細胞浸潤,可達皮下組織。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血液中白細胞的增多,可以診斷為丹毒。但要和接觸性皮炎、蜂窩組織炎相鑒別。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外界刺激史,無全身癥狀和瘙癢;蜂窩組織炎是壹種彌漫性浸潤性潮紅,邊界不清,明顯凹陷性水腫,無軟化潰爛,愈合後有疤痕。
丹毒患者要註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隔離。如果是下肢有病,要臥床休息,擡高患肢。藥物治療首選青黴素,口服或靜脈滴註。對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黴素或磺胺類藥物。題目可以塗20% ~ 30%魚脂膏,也可以用0.1% Rafnuel溶液濕敷。
誰易患丹毒?
(1)與體表慢性病變有關的面部丹毒,多由鼻、咽、耳等部位的病變引起。,尤其是鼻炎患者和經常用手挖鼻子的人,容易得丹毒。下肢丹毒多由足癬或下肢外傷引起。
(2)與免疫力下降有關的營養不良、酒精中毒、丙種球蛋白缺乏、腎性水腫等都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所以,即使是鼻炎、腳氣也要積極治療,不要養成用指甲挖鼻孔的習慣。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腎性水腫時,更應註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