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賴博士簡單的比喻了壹下腸道的運行過程,就像我們必須先把聽到的、看到的大量信息進行拆解分析(消化),然後才能真正的內化(吸收),最後轉化為大腦的知識記憶。另外,只有少數情況如病因等需要直接攝入小分子氨基酸飲食,因為這種壹開始就分解的飲食分子小但滲透壓高,不容易被腸道完全吸收,所以只有少數患者需要攝入這種已經分解的小分子飲食!
新生兒的胃和成人有什麽區別?新生兒和成人的腸胃系統有很大的不同。賴銘偉博士指出,最大的區別包括:胃和腸的容量、長度和結構不同。除了主要的消化器官,消化酶在消化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和成人的消化酶成熟度也不同。
*胃酸:消化蛋白質,比如胃酸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消化蛋白質食物。寶寶剛出生時,胃酸的酸度和分泌量都沒有成人那麽充足,通常在寶寶四個月左右趨於成熟。
*胰腺分泌脂肪酶來消化脂肪。其次,消化脂肪時需要脂肪酶,而脂肪酶的主要來源是胰腺,胰腺分泌脂肪酶進入腸道消化脂肪。但是很多新生嬰兒的胰脂肪酶不足,所以大多數新生兒的大便看起來有點油光發亮,但這並不是異常,而是因為胰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嬰兒剛出生,無法消化成人食物的主要原因。
消化器官在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中起什麽作用?消化器官有哪些?它們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是什麽?賴銘偉博士指出,胃腸道的壹般結構始於嘴、食道、胃、十二指腸、胰腺、肝臟產生的膽汁、小腸和大腸,止於* * *。從口腔來說,主要功能是咀嚼和吞咽。當然,唾液中也含有壹些消化酶,但食物咀嚼後在口中停留的時間很短,混合著唾液的咀嚼過的食物必須通過蠕動才能被推到胃裏。
胃裏有胃液、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負責將食物與胃酸和消化酶混合,並將其分解為乳糜狀物質。然後,乳糜狀物質被送到十二指腸,直到小腸。十二指腸含有胰腺分泌的酶(脂肪酶)和肝臟產生的膽汁(含膽汁鹽),通過膽管輸送到十二指腸,負責幫助脂肪的消化。胰腺分泌的澱粉酶負責將腸內澱粉類食物分解成單糖。胰腺分泌的蛋白酶負責蛋白質中食物的消化。
此外,小腸和大腸都含有水和電解質作為溶劑,所以在消化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依靠這些溶液來順利消化和分解腸道。即使在大腸內,水和電解質仍會被大腸吸收,繼續返回人體利用。再者,賴醫生說,大腸裏有很多腸道菌群。新生兒的消化系統接觸環境和飲食後,會逐漸建立自己的腸道菌群。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菌群深深影響著腸道功能,甚至個體的健康。
新生兒胃腸系統什麽時候發育成熟?賴銘偉博士說,足月新生兒的消化道實際上已經基本成熟。通常消化吸收母乳或配方奶,獲得足夠的營養就夠了。但對於34周內出生的早產兒,腸壁內的乳糖酶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早產兒的母乳或配方奶中含有低乳糖,但非乳糖含量較高,有利於早產兒的消化吸收。
因為剛出生的寶寶沒有牙齒咀嚼食物,而胃容量只有60C左右。c,所以寶寶的食量是逐漸慢慢增加的。食物的種類也會影響消化吸收,所以需要從母乳和配方奶(四個月前)開始餵養,奶的攝入量大概是壹個月(30-60℃)到六個月(200-240℃)。當寶寶四到六個月左右,胰腺發育成熟,可以分泌澱粉酶消化澱粉類食物,這時就可以把副食品逐漸帶入寶寶的飲食中。包括澱粉米糊、麥精等半液體(4 ~ 6個月)和半固體(7 ~ 12個月),接近成人的固體食物會壹步步給到寶寶近壹歲!
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兒童常見消化道疾病VS防護*乳糖不耐受賴銘偉博士表示,雖然亞洲人的原發性乳糖不耐受高達90%,但實際上兩歲前的嬰兒通常仍需要依靠牛奶作為主食,腸道內的乳糖酶通常充足,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很少。但如果腸道發炎,腸壁黏膜中的乳糖酶也會崩解形成暫時性缺乏,容易引起乳糖消化不良和吸收的癥狀。
但賴醫生表示,腸炎並不代表腸道的每壹段都發炎,發炎的腸道只是暫時無法吸收乳糖。壹般來說,病情壹般不會持續很久,急性腸胃炎消退後,大部分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正常消化。腸炎不能喝母乳或者配方奶嗎?賴醫生說,如果只是急性腹瀉,壹般都是短暫的。如果腹瀉不嚴重,沒必要改用無乳糖奶粉。
但如果寶寶持續嚴重腹瀉,可以先少奶,少量多餐慢慢餵寶寶。如果寶寶餵了配方奶,腹瀉超過2周;或者原體重不足,腹瀉超過1周,可以考慮暫時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直到腹瀉痊愈,再逐步轉回普通配方奶。
*嬰兒腸絞痛賴醫生說,腸絞痛是壹種癥狀,不是單壹原因。因為寶寶不會說話,所以壹般都是用哭來表達。當然,寶寶半夜哭鬧的原因是不是腸絞痛,可能還是需要排除的,比如發燒,中耳炎等可能的原因。此外,每個嬰兒腸絞痛的原因可能不同。
其次,母乳和配方奶都含有營養豐富的蛋白質,這也是壹種較大的分子。所以有人推測是不是因為對蛋白質過敏反應導致腸道不適,所以有人認為給寶寶喝水溶解奶粉可能會有所改善。也有人推測是乳糖不耐癥,所以嘗試給寶寶吃壹些益生菌、脹氣藥等。,可能會有改善效果。不過賴醫生還是提醒各位家長,有時候寶寶腸絞痛也是寶寶腸道成熟的壹個成長過程。
其次,很多家長會用薄荷和脹氣膏來幫助寶寶緩解。但賴醫生呼籲,兩歲以下的寶寶不宜使用含薄荷醇的脹氣膏,因為臺灣省小兒醫學會也鄭重警告,薄荷醇可抑制嬰幼兒神經,使支氣管收縮,引起氣短等不良反應。如果是患了蠶豆病的寶寶,還會對含有薄荷醇的精油過敏,甚至出現溶血性貧血。
*細菌性和病毒性腸胃炎:腸炎的典型癥狀是腹瀉,其他的伴有嘔吐和發熱。但無論腸炎是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通常都需要取大便做進壹步檢測。此外,兩種病因的癥狀也頗為相似。病毒性腸炎壹年四季都有,如輪狀病毒,但最常見的季節是秋冬。糞便通常不含粘液或血絲,以水樣腹瀉為主,常伴有嘔吐。嘔吐後拉肚子,也就是上吐下瀉。
其次,細菌性腸炎多發生在夏季,常見的食物、飲用水、器皿、瓶瓶罐罐不潔,食物加工未完全煮熟,生水未燒開,水源不潔,生熟帶醬食物被汙染,生菜沙拉長時間不新鮮,蛋殼被細菌汙染,導致口口相傳患病的危險,如常見的沙門氏菌,近期就診多次;糞便中常含有粘液和血絲。排便前常伴有劇烈腹痛,有時高熱。腸胃炎期間如何照顧寶寶?賴醫生說,改善的辦法就是多吃壹點飯,註意水和電解質的攝入,飲食清淡。
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家長常見問題和誤區!* *不滿四個月厭奶可以強制餵嗎?對於寶寶拒絕進食的問題,賴醫生表示,首先要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如果生長曲線落在標準範圍內(5% ~ 95%),遵循寶寶原有的百分位數,其實是正常的,不必過於擔心。通常寶寶四到六個月左右,多為厭奶高峰期。這時候正好是副食介入的階段,通常是自然現象。
只要寶寶的心理活動沒有異常,其實吃多少和長多少沒有必然的絕對關系。尤其是四到六個月的寶寶,也是活動開始旺盛的階段,尤其是寶寶被外來的東西吸引,往往更容易因為喝奶而分心。但只要孩子的成長曲線沒有異常,其實是家長可以接受的過渡階段和現象。
按照寶寶生長曲線的正常標準,前三個月屬於快速生長的上升趨勢。如果寶寶第四個月大了,生長曲線會明顯變成緩坡,但每個人的生長速度不壹樣,這也和基因有關。當然,也可能有肥胖和消瘦的情況,但只要寶寶還在生長曲線的正常範圍內,父母其實應該接受。
其次,即使寶寶的奶量不是父母認可的數量和標準,也有副食添加和補充,通常不會導致營養不足。但是,很多家長看到寶寶餓了,給他做奶水,這是常有的事。沒想到孩子喝了幾口,就分心不喝了。剩下的奶爸媽覺得可惜,不敢扔。它們能繼續進食嗎?
賴醫生建議,如果孩子真的每次都剩很多奶,壹個辦法就是幹脆不幫寶寶沖泡那麽多,而是先給孩子喝完,然後在寶寶餓的時候再給他沖泡。盡量不要隔餐餵剩下的奶。壹方面氣溫下降,可能誘發細菌滋生,另壹方面隔三差五的味道也不好,更難激起寶寶喝奶的興趣!
通常情況下,強行給寶寶餵食會有很多不良影響。孩子通常有壹段自我成長的調整期,不需要和其他寶寶比較。家長也壹定要配合自己的耐心,不要太容易灰心。特別是強行餵食,很容易導致寶寶喝奶和厭惡的聯系,讓寶寶以後對吃東西產生更多的抵觸情緒!
* *四個多月,厭食,拒食,註意力不集中,怎麽辦?賴醫生說,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和同齡的曲線記錄差別不是真的很大,其實也不用擔心。另外,孩子拒絕進食也和他接受新食物的程度有關。因為牛奶在過去是寶寶的重要主食,所以通常不排除。相反,當寶寶進入副食階段,開始嘗試很多新的食物種類時,很可能會出現第壹次不適應。
所以家長要掌握壹個原則,就是不要因為寶寶第壹次拒絕進食而氣餒,1 ~ 2周後再讓寶寶嘗試;另外,甚至有時候寶寶不壹定是因為味道不舒服,而是因為做菜的變化不夠,這當然包括媽咪做的菜是否夠軟。而且,學齡前兒童的家長也要盡量讓他們習慣在同壹時間、同壹空間吃飯。吃飯的時候看動畫片是最忌諱的。這種習慣壹旦形成,寶寶往往更難集中註意力吃飯!
寶寶的健康提醒賴醫生,成長是壹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所以每個孩子都會有壹些差異。所以家長只能觀察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的成長曲線,耐心克服。如果有必要,他們也可以參考過去長輩照顧自己童年的過程。或許有相同的相似之處,不必大驚小怪!當然,如果寶寶真的有什麽成長疑惑,家長也可以主動找兒科醫生咨詢,尋求幫助,這樣孩子壹定會快樂成長的!
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中醫篇:兒童消化系統保健談寶寶的慢性腹瀉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範誌宇表示,所謂的兒童慢性腹瀉,通常壹定不同於西醫所指的急性胃腸炎。由於西醫診斷的急性胃腸炎,多為細菌和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
其次,通過細菌檢測,常見誌賀氏菌或沙門氏菌。主要癥狀是寶寶因為腹痛和腹壓而哭鬧不休。通常細菌性腸胃炎壹天腹瀉幾十次。明明吃不下任何食物,還壹直拉。即使是細菌性腸胃炎,家長也會發現寶寶的大便有紅血絲,所以家長往往會無所適從。
慢性腹瀉的中醫治療根據西醫的定義,慢性腹瀉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慢性腹瀉,癥狀少見,壹般發生在寶寶壹歲前,多因腸道結構異常(腸扭轉引起的慢性腸梗阻或部分壞死);而獲得性慢性腹瀉是由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引起的。
因此,免疫系統的壹部分與食物過敏和谷蛋白腸道病變有關。範誌宇醫生說,過去中醫也有很多治療急性腹瀉的方劑,但隨著西醫的發展和輸液療法的盛行,中醫對慢性腹瀉的治療和處置,可以鞏固脾胃,達到體質調理的改善。
慢性腹瀉會影響生長曲線?範誌宇醫生說,“腹瀉”是兒童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中醫定義為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大便稀如水,排便次數增多。按照中醫兒科的說法,最常見的年齡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也叫小兒腹瀉。無論是輕度的慢性腹瀉,還是重度的慢性腹瀉,體內的水分都會不斷流失,所以寶寶容易出現氣血津液浪費的癥狀,更嚴重的會導致“傷陰”、“傷陽”或“陰陽兩傷”的癥狀。
如果壹直沒有治療,甚至會影響生長發育,讓寶寶無法按照既定的生長發育曲線成長。《黃帝內經》中最早對泄瀉有記載和論述,其名稱包括瀉、瀉、瀉。從我國古代象形文字的解讀中可以看出,慢性腹瀉的原因可以是飲食不當、起居不規律、外界環境的影響等。
然而,中醫是如何辨證的呢?範醫生指出,人的排泄物能直接、真實地反映內臟的變化,是正常的,而且“又黃又老”,有臭味。但如果形狀、性質發生變化,味道過於酸臭,則是壹種病理狀態。如何從中醫的角度來考察大便的特性?範博士大致分類如下:
1.如果大便松散、黃褐色、有臭味、發熱或潮紅,則為濕熱型。
2.大便稀黃,有乳塊或食物殘渣,腐臭如雞蛋,為食積熱。
3.如果腹瀉呈稀泡狀,淡黃有臭味,或伴有腸鳴音,則多為感冒。
4.食後腹瀉,水谷不足,色淡,氣味難聞,多為脾虛所致。
5.長期腹瀉,清稀,無顆粒,淡而無味,是為脾腎陽虛。
很多人認為只要大便有酸臭的味道,就說明胃熱,或者父母總認為孩子上火了。但中醫會通過問診、聞香進行詳細分析,根據顏色、氣味判斷是正常還是風、寒、濕、熱、虛。所以在治療上,中醫壹般是根據癥狀尋找原因,然後根據不同的證候給予不同的治療。大概如下:
*食傷性腹瀉:這種類型在孩子中最常見,因為偏食引起的腹瀉,或者因為特別喜歡吃某壹種食物,吃得過飽或臃腫。這種類型的腹痛會全天反復發作,感覺疼的時候拉完肚子就好了。糞便的味道又酸又臭,孩子容易打嗝。家長在孩子打嗝時能聞到食物的味道或酸味,有的孩子還經常有嘔吐感。飯大部分都吃不下,只有巧克力這種喜歡的零食才舍得吃。
中醫的治療方向會是“消食化積”,也就是胃裏的隔夜食物可以通過中藥的作用更徹底的消化掉,這樣這些隔夜食物就不會在人體內堆積而造成危害。如中藥保和丸,是這類疾病的首選藥物,其主要作用是理氣解郁、祛濕和胃。其次,山楂、神曲、萊菔子也可以消食化積;陳皮、半夏,理氣消脹、降逆止嘔;茯苓,燥濕健脾;連翹,清化滯熱,都有改善作用。
*風寒腹瀉:這種類型的孩子夏天經常吃太多冰鎮飲料和冰棍,導致腹瀉。家長平時可以觀察到,孩子腹瀉往往是在喝了冰箱裏的冷飲或吃了很涼的水果後,馬上感到腹痛,於是跑去拉肚子。
壹般來說,這種糞便會很稀很軟,花露水壹沖就散,有時還會夾雜泡沫,但味道並不腥臭。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祛風散寒,也就是把困在體表的風驅散,然後把困在胃裏的寒濕溫暖起來。壹般以藿香正氣散為主方,內含:藿香、紫蘇葉、白芷、生姜,祛風散寒,理氣祛濕;大腹皮、厚樸、陳皮、桔梗、半夏可理氣、散結、消積;白術、茯苓、甘草、大棗能健脾和胃、祛濕和中。
*脾虛泄瀉:這類泄瀉的特點是觀察寶寶的外貌和精神狀態。因為這種類型的腹瀉,大部分的糞便都是稀稀糊糊的,顏色淺,無臭,和普通的糞便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寶寶的樣子可能會蠟黃,肌肉消瘦,每天精神都不太好,也沒有力氣哭鬧和吸奶。這個時候中醫的治療主要是健脾益氣。但是,所謂的補脾,並不是像傳統方式那樣吃壹堆補藥,而是改善“脾的健康運動”。壹般以沈淩白術散為主方,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山藥、蓮子、薏苡仁、扁豆能健脾祛濕;陳皮、砂仁、桔梗能理氣、助運、順氣。
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上火腹瀉?腸絞痛,乳糖不耐癥?範誌宇醫生說,嬰兒腹瀉最常見的還是嬰兒腸絞痛和乳糖不耐受,因為嬰兒腸絞痛表現為壹夜哭幾十次,而哭又表現為夜間突然尖叫哭鬧的形式,這往往讓新手父母或家庭長輩感到無助,經常帶他們到醫生診室,總覺得孩子是“生氣了”或“害怕了”。
嬰幼兒慢性腹瀉還可分為飲食失調性腹瀉、風寒性腹瀉、脾虛性腹瀉,而乳糖不耐受可歸為飲食失調性腹瀉,腸絞痛的病因更為復雜。從西醫的角度來說,是因為嬰兒出生後四個月腸壁的神經發育還不完全,所以蠕動功能在某些時候會受到阻礙,從而產生腸絞痛的癥狀。但在大多數嬰兒中,腸壁神經發育成熟後,腸絞痛的頻率和程度會逐漸消退。
在家庭護理中,新手父母大多會緊張或自責,認為自己給寶寶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但這其實與寶寶的體質密切相關。只要他們不給寶寶吃太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寶寶的部分腸絞痛是可以通過中藥改善的。預防方面,可以培養寶寶規律定量的飲食習慣。不要因為哭鬧就想盡辦法餵寶寶。只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寶寶的腸胃蠕動才會更加規律,蠕動不暢的幾率才會降低!
小兒腸絞痛在中醫看來屬於腹痛的範疇。在中醫方劑中,可以給魏萍散、砂仁、香附等藥物理氣止痛。然而,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大部分歸因於兒童對乳蛋白的過敏,但牛奶通常是兒童最常見的過敏原(2.5%),乳蛋白過敏是2歲前嬰兒最常見的食物過敏癥狀,約50%是由IgE作為介質引起的。
四個多月寶寶厭食,拒食,中藥怎麽改善?面對心愛的孫子孫女,現代長輩總有“怎麽只這樣吃”的迷思,認為孩子壹定要把桌子上的食物都吃完才能吃飽,這樣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或者總覺得嬰兒壹定要喝足夠的母乳或牛奶才能避免饑餓。其實在過去,古人所說的“三分饑,七分飽”可謂至理名言,即當寶寶吃到合理量的食物時,家長就不要再強迫孩子再吃了。
寶寶四個月左右的時候,會有壹個短暫的乳房疲勞期。其實寶寶是時候告訴父母添加副食了。家長可以為寶寶準備副食,如0-6個月的寶寶可以吃小麥粉或精制小麥片、柳丁汁、橙汁或番茄汁;7 ~ 9個月可供應蛋黃糊、蔬菜糊、水果糊、幹面包、肉醬或肝醬;壹歲後可供應蒸全蛋。
副食不僅可以給寶寶補充營養,還可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習慣固體食物。這時候可以選擇壹些適合寶寶服用的中藥成分,壹方面可以達到“開脾”的效果;比如山藥可以煮成糊狀加到寶寶的副食裏,或者中醫可以開適量的茯苓、白術(約1 ~ 2元)加壹些蔬菜糊、蛋黃糊服用。壹方面可以讓食物掩蓋中藥的味道,另壹方面也可以達到調理脾胃的效果。但如果寶寶胃口不好,出現腹瀉或發燒等癥狀,應要求家長迅速帶其到醫療機構就診。
兒童消化道常見問題的誤區:街上流傳的偏方可信嗎?問:大蒜可以治療小兒腸炎、腹瀉嗎?嬰兒腹瀉的飲食建議、改善和註意事項。答:範誌宇博士指出,大蒜是百合科植物的幹球莖。春夏收獲。性味辛,性溫。功效溫中、健胃、消食、理氣、健胃、殺蟲。大蒜是壹種種植在西域的食物。古籍記載的內容是開胃健脾,疏通五臟,達竅。祛寒濕,解暑等。也就是說,如果是“感染性”或“寒濕性”腹瀉引起的胃腸道疾病,會有壹定程度的幫助。
然而,大蒜也是壹種強壯的食物。如果需要用,可以給,也可以找中醫咨詢。對於嬰幼兒腹瀉的飲食建議是先保持清淡飲食,比如煮大米粥不加任何調料,或者蒸雞蛋不加調料。當寶寶身體機能慢慢恢復後,對食物的需求會逐漸增加。這時候家長可以耐心等待,沒必要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強迫孩子吃太多。
問:用姜片敷寶寶肚臍或雲南白藥,吃蒸蘋果泥能治好寶寶的腹瀉嗎?答:市面上流通的姜片屬於辛溫散寒的原理,治療所謂的寒濕泄瀉。雲南白藥的成分在中國大陸被列為秘密,屬於* * * *的資產保護,所以目前能查到的藥方在美國維基百科上寫著:田七、冰片、三魚草、白牛膽、穿山龍、山藥、苦良姜、老鸛草,而中國大陸並不認可這個藥方,但大部分都離不開所謂的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藥物。
至於蒸熟的蘋果泥,寶寶在腹瀉的時候,電解質和水分可能會因為經常腹瀉而容易流失。蘋果泥中含有水和鈉鉀血漿,可以及時補充人體,蘋果對人體的傷害也是最低的。如果換成其他水果,可能會因為濃度高導致寶寶腹瀉更嚴重,導致胃內滲透壓的變化。
問:寶寶輕度腹瀉便秘,針灸治療後能很快恢復嗎?嬰兒可以針灸嗎?答:針灸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針刺深入皮膚,由中醫研究所研究經絡在體表和體內的分布,通過神經傳導來治療疾病或增加氣血循環。所以只要寶寶各方面生長發育健全,壹般都可以用針灸治療。但是,壹般建議在寶寶打完疫苗和健康檢查後,寶寶會更放心接受針灸治療。
嬰兒皮膚的特點是角質層和真皮比成人薄,含水量較低,對針刺的敏感性可能會增加。因此,中國附屬醫院針灸科李宇辰主任建議,嬰幼兒針灸治療的原則是“淺刺不留針”,盡量減少疼痛,不必通過提、插、撚等方式加強。目前兒童適合針灸的年齡沒有限制。
因此,範醫生建議,如果用穴位* * *,代替針灸,會增加嬰幼兒的接受度。使用溫和的* * *手法對壹些脾胃相關的穴位,如中脘、神闕、上脘等,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互動,還可以讓寶寶通過溫和舒適的* * *達到腸胃保健的效果。如果針灸是絕對必要的,妳也可以選擇耳針形式的皮膚針。壹方面減少了疼痛,另壹方面可以長時間給寶寶戴上,讓氣血循環的目的更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