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遇上蔡桓公的醫學解讀。
“扁鵲遇上蔡桓公”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近年來還被改編成“扁鵲治病”的寓言,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這個故事出自《都做錯了,余老》,原文如下:
扁鵲會見了蔡桓公,並建立了壹個房間。扁鵲說,“有了病,不治療就會害怕。”結果說:“我沒病。”。”當扁鵲出來時,桓侯說:“把病治好是壹個功勞。十天後,扁鵲又去看結果,說:“妳的肌肉病,不及時治療會更嚴重。”。". "結果又忽略了。扁鵲走後,結果並不愉快。又過了十天,扁鵲走進結果說:“妳的病在胃裏,治療會更嚴重。”結果又忽略了。扁鵲走後,結果並不愉快。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結果就跑了。於是桓侯使人問他,扁鵲說:“病在理,湯在伸手可及;在皮膚裏,針石也觸手可及;腸胃裏,火無處不在;在骨髓裏,生命所屬的地方,無所事事。現在在骨髓裏,我沒有邀請。“五天後,結果身體疼痛,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後來結果病死了。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扁鵲,壹位著名的醫生,拜訪了蔡桓公,發現蔡桓公病了,並且告訴了他,但是蔡桓公不相信他。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示醫術。”當扁鵲第二次見到蔡桓公時,他發現蔡桓公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膚,但蔡桓公仍然不相信,非常不高興。當我們第三次見面時,扁鵲發現疾病已經發展到胃部,但蔡桓公仍然不相信,更加不高興。這時,讀者們都在擔心蔡桓公。面對扁鵲這樣的名醫,我們怎麽能錯過機會呢?直到最後壹次,扁鵲看到了蔡桓公,什麽也沒說,迅速離開了。蔡桓公請人去問扁鵲,扁鵲說病情已經非常危急。說到骨髓,麥飯石和針灸都無能為力。果然,幾天後,蔡桓公病死了。
這個故事諷刺了蔡桓公對醫療的無知和忌諱,歌頌了扁鵲高明的醫術,達到了“知其詳”的境界。這個故事常被引用為“未病先防”的典型案例,在某些領域,常被用來比喻防微杜漸的重要性。《韓非子》的本意是解讀老子“畫圖難”的道理(解決壹個難題,要從它發生的前期開始,即“不讓它拖延”)。所以文章最後指出:“所以,好醫生的待遇也是被理智攻擊的,這都是為了小的。”夫事之不幸與幸福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說‘賢者蚤(早)做了什麽?’"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在嘆息的同時,不禁會想:蔡桓公得了什麽病?為什麽疾病壹步步發展,而蔡桓公卻沒有任何感覺?
要搞清楚蔡桓公得了什麽病,首先要還原歷史真相,也就是這個故事真的存在嗎?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喜歡用寓言說理的《韓非子》。這些寓言有的是改編自歷史,如《子涵不受玉影響》(出自《左傳》),有的是直接虛構的,如鄭仁買鞋自相矛盾。那麽,這個故事是史實還是韓非子杜撰的呢?經過文獻的相互考證,同樣情節的故事也出現在《史記》、《扁鵲臧宮列傳》中,《史記》的可信度較高,但不同的是在《史記》中變成了齊桓公。那麽,這兩種說法哪個是正確的呢?
據史料記載,姓秦,越人,渤海郡(今河北任丘)人,生活在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歷史上有蔡桓公和兩個齊桓公。扁鵲在世的時候,郭裁已經被消滅了,所以扁鵲不會給蔡桓公治病。這兩個齊桓公中,壹個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姓蔣,名。他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壹,比扁鵲早200多年。因此,扁鵲不會治療他。另壹個是戰國時的(齊桓侯),姓田,名吳。史書稱他為“田”或“吳”,與同時代。這的吳天曾遷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按照當時的習俗,他也稱齊為蔡,所以也被稱為。就這樣,扁鵲認識了齊桓公的吳添,也就是蔡桓公。《韓非子》和《史記》中的記載沒有錯,比較準確。
扁鵲曾經周遊世界行醫,路過齊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也說:“我看著越人的診斷,看著齊侯的氣色,不禁為他的才華嘆息。”這裏的“望齊侯之色”指的是扁鵲會見蔡桓公的故事(齊桓公午時)。可見,扁鵲與蔡桓公(齊桓公·諾恩)的會面是歷史事實,而非杜撰。為了表示團結,齊桓公中午仍被稱為蔡桓公。
確認了事件和人物的真實性之後,讓我們來看看蔡桓公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首先,為什麽蔡桓公沒有癥狀?
壹般來說,人生病後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各種癥狀,如發燒、頭痛、腹瀉等,然後就醫。
癥狀是疾病的表現,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詳細的詢問,進行各種檢查。現代醫學主要采用系統詢問和各種實驗室檢查。古代醫生沒有現代化的檢查手段,主要通過“望、嗅、問、感”來診斷疾病。所謂“神是看而知之,聖是聞而知之,術是問而知之,巧是切而知之”。我們會對這些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得到正確的診斷,然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癥狀是患者對疾病的主觀感受。由於某些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體質的差異,患者的癥狀往往是不壹樣的。比如高血壓,有的人血壓稍微高壹點就頭暈,有的人血壓高,卻壹點感覺都沒有。有些人有輕微的胃病,但他們感到難以忍受的疼痛。有的人胃炎很嚴重,但沒有明顯的不適。創傷後,有的人傷勢不重但疼痛難忍,有的人即使嚴重也相對安靜。這些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這種現象被稱為患者對疾病的耐受性。
對疼痛感受的差異主要與患者的經歷、情緒、意誌力有關。有的人太敏感,有的人太遲鈍。兩者各有利弊。
臨床上經常看到壹些患者習慣了抗病,這種情況在農村比較多見。當疾病癥狀較輕時,他們並不重視,認為小病小痛不用管,故意忽視或容忍,會導致身體對疼痛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使身體產生適應性,對疼痛反應遲鈍、麻木,從而造成癥狀的缺失。這種人往往平時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查出病來,往往更嚴重,這才是最可怕的。
無癥狀高血壓、隱匿性冠心病、部分胃潰瘍等。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這些疾病在發病初期或多或少會有壹些癥狀,患者會忽略這些癥狀,或者故意容忍。久而久之,身體會慢慢適應,產生耐受,導致病情逐漸進展,沒有感覺。
無癥狀高血壓患者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知道自己血壓高,因為癥狀不明顯,又怕花錢不吃藥,孩子擔心買的藥不按時吃。結果他們後來發展成腦出血,住院花了好幾萬,還留下了後遺癥。後悔真的來不及了!
有些疾病本身是沒有明顯癥狀的,比如乙肝、脂肪肝、某些疾病的潛伏期等。,或者患者服用止痛藥物,消除癥狀,掩蓋病情真相。
因此,癥狀不能準確反映疾病的客觀真相,不明顯的癥狀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延誤治療,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對於無明顯癥狀或癥狀不明顯的患者,醫生應做其他檢查,如問診、問診、脈診、實驗室檢查等,以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並告知患者疾病的危險性,不要小看它,會導致疾病的繼續發展。
第二,蔡桓公怎麽了?
《韓非子·史記》中並沒有提到蔡桓公病的名稱,只是說明了疾病由表及裏、由表及裏的發展過程,即從痰到皮膚(《史記》中的“血管”)到胃到骨髓。那麽,有哪些疾病符合這個規律呢?
臨床疾病按病因大致可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外感疾病是由感受“六淫”(風、寒、熱、濕、燥、火)引起的,內感疾病是由飲食不當、疲勞、情誌刺激等因素引起的。蔡桓公病是壹個由表及裏,逐漸加深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蔡桓公病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
古代把外感疾病統稱為“傷寒”,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專門論述這類疾病的。傷寒的傳播也是壹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過程。壹般是從太陽(表證)到少陽(半表半裏證)到陽明(內熱證)到太陰(脾經寒證)到少陰(腎經寒證)再到厥陰(肝經寒證)的過程。在五臟與身體的對應關系中,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主筋,腎主骨髓。從上面可以看出,傷寒的傳播過程與扁鵲描述的非常壹致。其中少陰腎經寒證最為關鍵。
在傷寒的傳播轉化過程中,可因治療及時而治愈或控制在輕度階段,也可因治療不及時、治療不當而導致傷寒在中(邪直接入某經)或跨某經(跨某經),產生危重證候。因此,蔡桓公的病名可以診斷為傷寒。需要註意的是,原文中的“停留十天”並不是指具體的十天,而是壹個大概的數字。
對此,妳可能還有疑問。傷寒不是感冒嗎?感冒也會死人嗎?
傷寒在古代是外感疾病的總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蘇文熱論》說:“今日夫熱者,皆傷寒之類。”泛指廣義的傷寒,泛指壹切外感熱病。《五十八難經》說:“傷寒有五種,包括中風(指普通感冒引起的外感疾病,與腦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風不同)、傷寒、濕溫、發熱、熱病。”其中“傷寒有五”傷寒是廣義的傷寒,五傷寒中有狹義的傷寒,指的是外感風寒之邪。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治傷寒十三方》中說:“禮貌不如說話,總叫傷寒。俗名為時,刻道符,字五暖,也是大回,終止也是* * *道。”也就是說,傷寒是官員、貴族對外感病的雅稱,通俗的叫法是“適時遊”,“熱病”是道家的說法。
在泛傷寒中,有許多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會導致死亡。醫聖張仲景因家中多人死於傷寒而動怒,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他在序中說:“虞氏眾多,虞氏有二百余家。建安年至今,尚不足十尺。三人中有兩人死亡,傷寒排名第七。我感受到了過去的失落,也無法挽回。我勤於求古教,博采眾長。“這些更嚴重的外源性疾病類似於現代的SARS、H1N1等。這些疾病的病情變化很快,比如身體虛弱的人病情會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我們的普通感冒只是傷寒的壹種,屬於比較溫和的壹種。壹般限於太陽的表證,也有少陽半表半裏證的癥狀。很少有綜合征繼續向內發展。只要及時治療,就會痊愈,壹般不會出現危重綜合癥。
從扁鵲對蔡桓公癥狀的描述來看,起初是風寒襲經(太陽的表證),但此時蔡桓公還沒有感覺到,風寒更深入到裏,入半表半裏(皮膚),而蔡桓公還沒有感覺到,而且進壹步發展。當它到達陽明胃經(胃和腸)時,蔡桓公沒有感覺到它。如果風寒繼續入內,就會發展成三陰寒證,更加嚴重和危險。風寒直接入少陰腎經(骨髓)。這時,扁鵲知道蔡桓公的脾氣可能不會相信他。此外,這種病更難治療(不是不治之癥,而是難以治療)。扁鵲曾在《六大不治之癥》中說:“狂妄自大,不管什麽原因,都是治不好的。”蔡桓公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所以扁鵲“看了桓侯壹眼就走了”,轉身就跑。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很多翻譯中,蔡桓公的扁鵲病被解釋為“妳得了皮膚病”“妳得了腸胃病”,這是錯誤的。蔡桓公氏病為風寒,頭皮、皮膚、腸胃是發病部位,是疾病的不同階段,不能直接診斷為皮膚病或胃腸疾病。
那麽,蔡桓公真的沒有癥狀嗎?其實也不盡然。壹開始,他可能沒感覺到。扁鵲看到了。他否認這壹點,並對其他人說扁鵲的壞話。後來,他也可能出現癥狀。但是,因為他是壹個國家的尊重,怎麽能因為尊重而示弱呢?他可能覺得癥狀不重,還能忍住。沒想到,病情繼續發展,到最後,壹發不可收拾。這就是“避病避醫”的意思。正如周敦頤所言,“與其毀其身而不悟,不如避其病而不醫。”
此外,本文提出了壹個問題,即患病後是及時治療還是及時抵抗。很多人說抵抗力可以增強病後抵抗力。確實有很多人生病死了,慢慢就會好的。但是,像蔡桓公壹樣,最佳治療時機被耽誤了,那麽得病後,是及時治療還是抵抗?其實能不能抵抗取決於兩個方面: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自身正氣(抵抗)的強弱。如果邪氣較輕,正氣充足,就可以不用藥物,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把邪氣驅逐出去。但如果邪氣重,妳正氣弱,千萬不要反抗,要及時治療,這樣好治,花錢少,對身體傷害小。如果硬抗,只會讓病情逐漸加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後悔莫及。
這篇論文還可以引出壹個問題,就是醫患關系。醫生和病人都很合作。醫生提供疾病信息和治療方法,但治療的決定權仍在患者手中。只有患者積極配合,疾病才能治愈。如果病人拒絕合作,那麽即使像扁鵲這樣的醫生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