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徐友佳
高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
小兒推拿對於0~7歲的孩子來說是壹種非常好的外治法,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不適合吃食療的孩子。
很多夏天常見的小病都可以通過按摩解決。
1.有積食:清脾經。
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徐友佳表示,夏季兒童脾胃功能較差,尤其是脾胃虛弱的兒童。如果有積食,家人可以在他口臭、腹脹、大便酸臭的時候,在他的脾經上推壹把。
推脾經分為補脾經、清脾經、推脾經三種。補脾經有兩種方法。第壹種方法是讓孩子的拇指自然伸直,沿拇指橈側緣從遠端直向掌根推,稱為補脾經(從掌根向指尖反方向直推,即清脾經)。二是推拇指最後壹節肋面,即“脾經穴”。可以握住孩子的小手,用大拇指推150~300次。
如果孩子脾虛,表現為面色萎黃、乏力、身體消瘦、厭食或拒食,或大便吃多了壹點,有不消化的殘渣,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容易反復感冒,可以給孩子“脾經”壹天300次。
2.發燒:青田河水
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徐友佳說,夏天,很多孩子會出現風熱感冒。給孩子退燒的方法有很多。我推薦青天河,這是小兒推拿的王牌。可用於實熱、虛熱等各種熱證的退熱,清熱不傷陰。
從孩子手掌上的腕橫紋中點推至肘橫紋中點為1次。1歲以下寶寶約100次,1~3歲以下寶寶清除300~500次,3歲以上寶寶可清除800~1000次。
通常用左手操作。體溫較高時,可用雙手同時或交替操作。年幼的孩子可能不會安靜那麽久。建議手術3~5分鐘,休息後再手術,直到體溫降到安全範圍。根據發熱情況,他們壹天可以操作1~3次。
在按摩操作中,媽媽可以蘸水作為介質,提高退熱效果;按摩手術前註意美甲,不要佩戴首飾;半小時前不要給寶寶做按摩操作。
3.消化不良:揉肚子
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徐友佳說,孩子便秘是家長經常遇到的事情。對於小兒便秘,中醫有很多好的應對方法。除了中醫和食療,我也推薦給孩子按摩,比如揉腹部,有很好的消食通便的效果。
但是便秘有虛實之分,按摩手法也有虛實之分,所以家長壹定要區分。經驗性便秘多由積食郁熱所致,病程短,病情輕。兒童大便幹結,常出現腹脹和拒按,並伴有不想吃飯或惡心嘔吐等癥狀。虛證便秘多因氣虛血虛,腸道失潤,不能導便所致。壹般病程長,容易長期反復出現便秘。孩子大便幹結,但是總想排便或者不能排便。
揉腹時,用手掌或四指按壓按摩肚臍3分鐘,順時針揉腹為瀉法,適用於熱氣引起的經驗性便秘;逆時針搓腹是壹種進補的方法,適用於中氣不足(即腸動力不足)引起的虛性便秘。
4.睡不好:揉揉我的小天心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高山說,夏是心神。夏天孩子容易生氣,會比平時更煩躁。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容易睡不安穩,翻來覆去睡不著。這時候可以用揉小天心的方法來調理孩子,清熱去火,寧心安神。小天心穴很好找,就在手掌大魚際和大魚際交匯的凹陷處。揉150次為宜。
也可以給孩子揉揉內勞宮穴,就在孩子的手心。將手除拇指外的四指牢牢握在掌心,中指抵住的點為內勞宮穴。內勞宮穴是心包經上的穴位,能清心瀉肝,涼血潤燥,安神和胃。如果孩子因為感冒而上火,或者心情煩躁,可以每天揉壹次,每次300下。
不愛睡覺的孩子,大多與心腎功能衰竭有關。心主火,腎主水。心火下不去溫腎陰,腎水上不去養心陽,人就會很難入睡。
5.口幹口苦:清肝精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高山說,夏季,肝火和心火往往同時出現。肝火的孩子會表現出口幹口苦,眼睛幹澀,急躁易怒。面對這種情況,清肝經的方法可以起到平肝瀉火、息風安神的作用,對於兒童夏季容易出現的夜驚、煩躁、口苦等癥狀可以起到壹定的作用。
這個穴位位於孩子的食指掌部,從指根到指尖。做按摩的時候,家長可以把寶寶的手掌朝上,把寶寶的食指放在左手的嘴邊,然後用右手從孩子的食指末端以適當的力度推動指尖,時間也是3到5分鐘最合適。
這樣的孩子往往伴有大便幹燥、便秘等問題,所以需要清腸,沿著食指橈側,從手指根部到指尖,也就是清腸。也可以下推七個關節,第四腰椎到尾椎的直線就是。從上往下推就是拉肚子,可以緩解便秘;從下往上推是補藥,可以治療腹瀉。
6.手腳冰涼:脊椎指壓治療
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徐友佳說,夏天天氣熱,孩子有時精神不足,容易疲倦,想睡覺。稍微動壹下就容易大量出汗,臉色發白或發黃,都是氣虛的表現。
陽虛的孩子容易反復感冒咳嗽。他們平時怕冷,手腳冰涼,食欲不振,大便稀,容易拉肚子。當他們吃生冷,他們有更嚴重的腹瀉,夜尿癥,甚至遺尿。這時候就可以通過捏脊來補陽了。
捏脊的方向壹般是上捏脊和下捏脊,它們的效果是不壹樣的。壹般用於兒童補陽益氣,提高免疫力。上捏脊,即自下而上揉捏:其主要功能是升陽、溫腎、健脾,適用於虛寒型食積、便秘、腹瀉、感冒等癥狀,可用於治療或日常保健。
另外,如果孩子有證據或者發燒,不適合做捏脊,家長要註意。(圖片根據《百病小兒推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作者:何世珍)
本文首發於《健康時報》“小兒推拿治小病”(202180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