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小兒腹瀉時中醫常用的治療法則有哪些?

小兒腹瀉時中醫常用的治療法則有哪些?

老中醫葉小麗從事兒科臨床工作30余年,總結出十大治療原則:

(1)消食化積法:根據“食傷宜除”的原則,臨床上常用消食化積法治療食傷引起的腹瀉。常用消食藥如山楂、雞內金、神曲、麥芽、谷芽等。

如積奶或魚滯,應重用山楂、雞內金;谷物堆積的,再利用麥芽和谷芽;如果停滯原因不明,並伴有腹脹,應使用神曲和厚樸。

(2)誘滯攻下法:根據“實瀉”的原則,臨床上對於固體積聚可采用誘滯攻下法。常用的瀉藥有大黃、枳實等。

(3)清熱祛濕法:外感暑邪、內生濕熱引起的腹瀉,可用清熱祛濕法治療。常用的清熱類藥物如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連翹、白頭翁、馬齒莧、魚腥草、莧菜等。由於這類藥物具有抗炎、利尿、抗感染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感染性腹瀉。

(4)溫中散寒:感冒引起的腹瀉,應按“溫中散寒”的原則,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如幹姜、附子、吳茱萸、肉豆蔻等。

(5)健脾益氣法:久瀉必虛,根據“虛必補”的原則,常用健脾益氣法。常用藥物如炒白術、山藥、茯苓、炒扁豆、芡實、蓮子、黨參、黃芪、炙甘草等。

(6)利水滲法:“濕必瀉”。中醫治療腹瀉講究調益分,常采用利水滲法。常用的利尿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等。

(7)澀腸止瀉法:若腹瀉持續時間較長,可根據“滑者需澀”的原則,采用澀腸止瀉法。常用的收斂藥物如訶子、赤石脂、石榴皮、烏梅、罌粟殼等。

(8)行氣消脹法:腹瀉伴胃腸氣滯,腹脹滿時,宜采用行氣消脹法,常用調氣藥如陳皮、木香、厚樸、砂仁、枳殼等。

(9)養陰清熱:腹瀉時間較長,津液不足,出現傷陰癥狀時,宜采用養陰清熱法。常用滋陰清熱的藥物,如西洋參、沙參、玄參、石斛、烏梅、杭芍等。

(10)補陽固本法:腹瀉時間較長,楊琪下降時,宜在陽證出現時補陽固本。常用的助陽藥物有附子、幹姜、肉桂、補骨脂、益智仁等。

以上治療腹瀉的十種方法都是常用的。其中以溫、清熱、燥濕、補益法為主,尤其是利法在治療泄瀉中應用更為廣泛,如“清熱燥濕”、“散寒祛濕”、“溫中健脾利濕”,因為“泄瀉皆濕”、“治濕非小便必治”。從臨床實踐來看,雖然泄瀉的病機多種多樣,但總離不開脾傷和濕蘊。初治宜調利,後用芳香燥濕,補虛損,溫散寒邪,消積化積,有濕熱則清利,久提則滑,穩澀則止。掌握了辨證論治的規律,就不會顧此失彼。但寒熱虛實夾雜在臨床上往往不是單純的存在,如虛寒、實熱並存,所以治療和處理不能完全割裂開來,臨床應對要以證為主。此外,應註意以下幾點:

①清熱苦寒湯不宜長期服用,因為會損傷脾胃;(2)光滲利水之劑不宜過多使用,因為光滲太利,會導致津陽郁結;3補藥,不是純甜的,因為太甜是濕的;④收澀劑不宜過早使用,因為收澀劑過早,積滯不消,余邪猶存;⑤不要過多使用捕獲的藥物。若受襲過多,會損傷元氣,故體弱小兒慎用。

  • 上一篇:如何治療腦梗塞和腦萎縮
  • 下一篇:豐隆穴:祛濕化痰,數之為佳。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