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放血療法視頻教程

放血療法視頻教程

出血治療手術

1.針頭組:壹次性三棱針或壹次性註射針。

2、消毒:給碘伏或酒精、棉簽。

3.出血部位:選擇穴位、瘀血部位或閉塞的血絡。

4、體位:根據所選穴位,采取能充分暴露所選部位的體位,便於醫生操作和治療出血。

5.出血量:出血量取決於患者的病情、體質、耐受力和年齡。陽證、實證、熱證、新發病的血量可以多壹些,陰證、虛證、慢性病的血量要少壹些。年輕氣盛,氣血充盈的可以多壹點,年老體弱的,小孩女人少壹點。少量出血壹般在10滴左右,壹般用於手指、腳趾、頭面部放血,如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麥粒腫等。適量約5-1ml,主要用於疔瘡、癤腫、癰腫、急性軟組織扭傷及各種疼痛。大量出血超過15ml且不超過400 ml。非專業人士不需要。

操作:可用點刺、散刺、絡刺、挑刺。

穿刺:針刺穴位或血絡治療疾病。常用於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耳穴,以及面部的竹、衛星、唐寅、太陽等穴位。

散針法:在病變部位周圍連續針刺,治療局部充血、血腫、水腫、頑癬等疾病。散刺能促進淤血、水腫的排出,祛瘀生新。

刺絡法:刺破淺表血絡或靜脈,使血液自然流動,或加壓膠管拔罐輔助出血。停止自然出血或血液由暗紅色變為鮮紅色。用於背部、曲澤、委中豐隆、成山耳背等穴位。

刺血法:用三棱針刺破皮下纖維組織治療疾病的壹種方法。選擇紮針部位,壹手撩起皮膚,另壹手將針刺入皮膚,使皮下白色纖維組織斷裂。可用於治療肩周炎、頸椎病、胃病、失眠等。

根據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方法。

擴展數據:

中醫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管”;“陳被除,邪血也產生。”明確指出刺絡放血可治療癲狂、頭痛、暴怒、熱哮、鼻衄等癥。

相傳在百會穴放血治過太子郭的“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過曹操的“頭風癥”。唐宋時期,這種療法已成為中醫的壹大法則。

金元時期,張在《儒林外史》中關於針灸的醫案幾乎都是針刺放血取效,認為針刺放血是攻邪最快的方法。從明清時期開始,放血治病非常流行,針也發展很快。三棱針有粗針和細針之分,更適合臨床應用。現在壹次性針灸更適合臨床應用和人們的自我治療。

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詳細記載了針灸放血的醫案。葉用這種療法治愈咽喉疾病;趙學敏和吳尚賢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並匯編成壹系列精美的版本和李龍駢文。

狀態

隨著醫學的發展,放血療法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放血療法還是有少數的,比如中醫或者藏醫。在西醫中,用醫用水蛭吸脹塊附近的淤血也是常規有效的治療方法。

  • 上一篇:怎麽緩解中暑的癥狀?
  • 下一篇:抑郁癥吃什麽中成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