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好像洗了,不敢和別人握手。學習的時候壹邊擦手掌壹邊寫作業,影響學習效率。我的腳和襪子怎麽辦?
這種現象在臨床上其實也叫局部多汗癥。據流行病學調查,青少年多汗癥患病率較高,可達0.5%-1%左右。最常見的部位是腋窩(73%)、手掌(45.9%)和足底(41.6643)。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深受手足出汗的困擾,但去醫院檢查治療,還是反復。那麽,中醫是如何應對這類疾病的呢?
事實上,中醫對異常出汗有壹套系統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歷代醫家將其細分為自汗、盜汗、多汗、睡汗、汗出、無汗證,並指出對其他疾病表現出的汗出證應重在病因治療。
其中導致手足出汗的總病機是陰陽失調,導致汗液異常滲出。正如《蘇文陰陽別論》所記載:“陽加於陰,意為汗”,指出出汗是陽的蒸發,津液由體表形成。適度出汗可以疏通經絡,抵禦外感邪氣,調整氣血,平衡陰陽。出汗過多會損傷陰道液,氣隨汗液排出,嚴重者以陰去陽。
簡單來說,汗液的產生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壹是陽,即陽氣對陰和津液的溫暖、攪動和蒸發,是汗液產生的動力;第二,陰和津液,也就是津液,是汗液的原料,就像燒開水產生蒸汽壹樣,鍋裏的水就是它的原料。
無論是陽氣還是陰氣和津液,任何壹個虛或實都可能導致異常出汗。其中,導致陰陽失調、腧穴不穩的原因中,脾胃失調、濕熱內蘊相當常見。
如上所述,汗液的產生既需要陽氣,也需要津液。津液來自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的氣血津液都是靠脾胃來運化水谷的飲食。
如果脾胃功能失調,濕熱積聚在體內,就會導致手腳出汗。其中濕熱下降趨勢通常以雙足出汗多見。《古今醫學全集》中也有說:“脾經濕熱,致手足心汗出,冬季汗出愈多,故知濕熱也不道德。”這類人除了手腳容易出汗外,還常伴有大便粘稠,舌苔厚膩。
那麽,這種病該如何調理和改善呢?
健脾和胃、祛濕熱是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法。調理脾胃、消除濕熱的經典方劑很多,但往往難以從根源上解決多汗問題。原因是由於年齡、病程、癥狀不同,病因病機會有所不同。
樂啟生中醫團隊還指出,只有抓住主證,才能做到“方藥證治”,同時充分掌握患者病情,隨證加減藥物,做到標本兼治。
之前來看病的22歲患者肖先生就是這種情況。肖先生說,5年多來手腳容易出汗,最近1年更嚴重。嚴重的時候甚至持續了1小時。他矮的時候手腳洗得像水壹樣,尤其是夏天或者緊張的時候,還伴有手指腫、小便黃、大便黏、睡眠不足。觀察舌,可見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舌體肥大,舌緣有齒痕。所以中醫辨證是脾氣虛濕熱瘀證。
處方:炙黃芪、防風、白術、浮小麥、麻黃、煆龍骨、煆牡蠣、芡實、吳茱萸、醋、烏梅、薏苡仁、檀香、雞血藤、紅花、水蛭燙、蒼術、牛膝、鹽黃柏、炙甘草;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服用。
第二次診斷:肖先生服用上半部後,自稱出汗程度減輕,出汗時間比以前短。尿黃,大便成形,還有黏黏的感覺。睡眠改善了,手指的豐滿度也降低了。從他的舌頭觀察,可以看到舌苔顏色由黃轉白,厚膩苔減少。如果效果不好,請繼續服用上述14劑量。
三診:手腳出汗較之前明顯減半,大小便恢復正常,手指豐滿度繼續降低,睡眠明顯改善。舌圖為紅色,邊緣有白色皮毛和齒痕。調整處方,繼續服用14劑量。經過四五次會診,隨訪顯示肖先生手腳容易出汗,失眠。
其實這種情況下,患者肖先生出汗太多,所以開的方子是益氣止汗。處方是用黃芪、防風、白術的玉屏風散止汗,用浮小麥、麻黃止汗。龍骨和牡蠣是鎮陽的主要藥物,具有安神的作用。
因為汗是津液,人長時間出汗就會虛弱,是心之液。如果妳長時間失去理智,妳會發現很難入睡。五味子可以養心安神。“蘇文評論發燒”指出:“毛衣也是必不可少的。”配方中加入烏梅、芡實,增強滋陰功效,主動發汗,固本培元。蒼術、薏苡健脾祛濕,黃柏清熱,牛膝活血調經,利水通淋,降火,使濕熱從小排出。
暗紅舌的特點是血瘀,雞血藤、紅花、水蛭活血化瘀,檀香行氣疏肝。在活血藥中加入行氣藥,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力量,活血可以行氣疏肝。將草藥和甘草混合。諸藥配伍,整體來說,外強筋表,內清濕熱,活血化瘀,益氣健脾。
希望以上相關內容表達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辯證指導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