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是指腎精轉化的氣,反映腎臟的功能活動,對人體生命活動尤為重要。如果腎氣不足,不僅會導致早衰、壽終正寢,還會引發各種疾病,比如腎五行對應的寒,最容易損傷腎的陽,容易出現腰膝冷痛、易受寒、尿頻、陽痿、遺精等。
《蘇文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七歲,男子八歲,由於腎氣旺盛,身體各部都得到促進。女人四十九歲左右,男人六十四歲左右,因腎氣下降而衰老。
艾灸是壹種針灸療法。艾灸對寒熱虛實都有壹定的療效,其機理在於艾灸的疏通經絡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艾灸是最強的補腎方法。無毒副作用,直接作用於人體腎臟穴位,效果甚至立竿見影。
1,足三裏
定位:小腿前外側,小腿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壹橫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行氣補血。
適應癥: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勞、早衰。張高的醫學理論強調“要想安全,就不要在李三做”,也就是說反復灸足三裏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2.三陰交
定位:小腿內側,足內側踝尖上方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溫腎健脾,燥濕利水,調經止痛。
主治:腸鳴、腹脹、腹瀉、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癱瘓。
3.神闕
位置:位於腹部正中,肚臍正中。
功效:溫陽益氣,補腎健脾。
主治:脾腎陽虛,癥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泄瀉甚下,以及精氣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遺精。
4.關元
位置:腹部中線臍下3寸。
功效:溫腎健脾,滋補身體,散寒止痛,調經養血,保健益壽。
適應癥:用於陽痿、早泄、尿頻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疾病,中風及各種疲勞損傷。
5.齊海
位置:腹部正中線上臍下1.5寸。
功效:壯陽,增強活力,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老,防病治病。
主治:身體虛弱,陰陽兩虛,營衛不和,下半身疲憊,久寒感冒,形體消瘦,四肢冰涼,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株七傷,各種體虛。
註意:
陰虛者慎用,孕婦不宜用。壹般的氣海就是春季艾灸。《內經》“春為三月,謂陳生,天地生,萬物榮。”氣海是氣海,所以此時灸要根據其春生的時機,以助養氣,驅走老陰,為下元奠定基礎,以適應夏季的長短。
6.神樹
定位: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側開1.5寸。與肚臍平行。
功效:補腎,補腎也;余,輸了。該穴的命名,意為腎的寒濕濕氣導出膀胱經,故名。
主治: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浮腫、耳鳴、耳聾、腰痛。
配伍:太溪、三陰交治月經不調;益風耳穴治療耳鳴耳聾。
7.太溪
定位:位於足內側、內踝後部、足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對稱,也就是兩個
功效:滋陰補腎,壯陽腰。
主治:腎病、牙痛、咽喉腫痛、哮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失調、關節炎、精神不振、手腳無力、風濕疼痛等。
不同的年齡對補腎有很強的強調。
1,40補腎養陰
《蘇文》中提到“四十而立,但殷琦半,起居衰”,意思是40歲時腎陰虛,陰津液減少,要註意補腎養陰。此時主要是精血不足,容易因虛火內生,出現五心煩、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大便偏黃等癥狀。除了以上艾灸調理方法外,日常生活中要註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枸杞、桑葚、玉竹、黑芝麻等滋陰食物。
2、半百年以上老水涵木
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竭。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交替。肝屬木,腎屬水。滋水含木就是通過滋腎陰來滋肝陰,含肝陽。這個時候,肝腎要壹起補。首烏丸、枸杞湯、桑葚膏可用於滋補肝腎,能養血生精、聰耳明目,特別適用於聾啞盲人。
3.在花年,水和火互相幫助
六十歲時,我的心臟開始衰竭。心屬火,腎屬水。正常情況下,水火相濟,即腎水助心,防止心火傷心陰,心火落在腎上,防止腎水泛濫,抑制楊琪。如果心火不能溫腎水,腎水不能助心火,就容易出現上熱下冷的現象,即上部表現為心火煩熱,口幹,而下肢表現為畏寒乏力等。另外,水火不容的人容易生病,容易顯老。所以60歲的時候要註意補腎養心。
4、七十腎土。
七十歲了,脾氣很弱。脾是後天之本,在人體衰老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和谷必興,亡谷必亡”就是脾胃功能好,吃了才能健康。脾胃虛弱,無法吸收會造成腎虛,加速衰老。所以這個年齡壹定要註意健脾。
5、80補腎潤肺
八十歲,肺氣衰,氣消,所以好字而誤。也就是說,到了80歲,肺氣開始下降,老人開始容易說錯話。肺氣虛衰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氣不夠。當妳不行動時,妳會有哮喘,呼吸加快,容易咳嗽。肺屬金,金生水。強肺還能補腎。此時可采用補腎潤肺的方法,如枸杞、山藥、五味子,補腎益氣、生津止渴、斂肺止咳,薏苡仁,健脾補肺。
除了年齡之外,中醫認為腎經在尤氏(17 ~ 19)最盛,此時進補可能更有效。需要提醒的是,盲目補腎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如果懷疑自己腎虛,就要找專業人士咨詢,辨證施治。
溫馨提示:本文涉及的各類方藥、方劑僅供專業中醫參考和學習,不能作為處方使用。請不要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我們分享的文章和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本文以學習分享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