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痛風是痛風的中醫治療方法之壹,治療效果很好。艾灸治療痛風主要針對痛點和腫脹部位,同時增加中脘、神闕、關元、足三裏、腎俞、腰陽關等穴位,恢復被疾病破壞的正氣。艾灸的主要作用是驅、補、通、調,即驅寒邪,補正氣,通經絡,調節人體的袁茵和陽。但艾灸對痛風的療效因人而異,有的患者見效快,有的見效慢。
痛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認為其主要病因是飲食損傷、脾胃虛弱、腎功能不全。針灸能補脾益腎,通經活絡,對痛風發作有預防、保健和治療作用。特別是艾灸具有祛邪、通經、止痛、健脾、補腎的作用。建議可以艾灸以下穴位來預防痛風發作:
1,神闕穴:居於肚臍,有溫補元陽、扶正固本的作用。肚臍是洗脈、把脈的地方。脈、督脈、脈是“壹源三分”,三脈之間由氣相連。神闕穴是經脈的總樞,貫穿氣海。它是人體通過任、督、沖、帶四脈的長命穴,與五臟六腑相連。傅氏認為,痛風與肝、脾、腎、三焦關系密切,艾灸神闕穴具有溫補下焦、溫腎健脾、梳理和調理三焦的作用,從而達到保健和預防的作用。
2、濕氣:位於肚臍上方壹寸處,為任脈穴,具有理氣、通經、利濕、消腫的作用,所以艾灸濕氣有助於消腫止痛。
3.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為脾經合穴,屬水。具有健脾祛濕、益腎健脾、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作用。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以下脛骨內側凹陷處,足三裏對面(或脛骨內側髁凹陷處)。
4、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奇經八脈也與之相通。灸公孫有健脾胃,調沖任的功效。公孫位於第壹跖骨基底部前下緣,皮肉紅白相間的地方。定位時,用拇指順著足弓的弧形向後斜上方推,而剛剛推的這個地方就是公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