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兒童腹瀉的介紹和治療

兒童腹瀉的介紹和治療

該病證名為《漢藏經》。指小兒腹瀉,大便白稀。臨床上常伴有腹脹、腹痛、口唇蒼白。是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向下所致。為了治療脾和濕,使用中國藏經中的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

嬰兒腹瀉

疾病綜合征的名稱。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或水樣帶難消化的乳汁和粘液。多是由於外感風寒或暑熱,內傷乳食,導致脾胃運化異常;還有久病體虛或脾虛,中焦虛弱等。壹般分為風寒泄瀉、暑熱泄瀉、食積泄瀉、脾虛泄瀉、脾腎陽虛泄瀉。詳見各篇文章。若病情加重,可造成陰傷、陽傷,或陰陽兩傷。因此,治療應該是收斂陰和加強陽,如果兩者都適用。

摘要

腹瀉是兒童常見疾病,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此病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發病率最高。不同季節腹瀉有不同的證候表現。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高,由於嬰幼兒往往脾虛,易感外感邪氣,受乳食傷害或脾腎氣陽不足,均可導致脾病腹瀉。輕癥患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嚴重者過度放電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陽衰竭;如果腹瀉持續時間長,很容易轉化為營養不良。

診斷

(1)診斷標準

1,中醫診斷標準

(1)病史:有哺乳不當、飲食不潔或感覺吃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排便次數增多,壹天3-5次,最多可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形或棕臭,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狀。

(3)主要體征:腹瀉、嘔吐嚴重者,尿少,體溫升高,煩渴,皮膚幹燥,囟門凹陷,眼窩凹陷,有珠,哭而無淚,可見櫻紅唇,深呼吸。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及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長出致病性大腸桿菌,或分離出輪狀病毒。嚴重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

2.西醫診斷標準

(1)大便有變化,呈稀便、水樣便、黏便或膿便。

(2)排便次數比平時多。

(2)疾病的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內。

2.遷延期:病程持續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2個月以上。

(3)疾病分類

1,輕: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度:輕至中度脫水或輕度中毒癥狀。

3.重度:高滲性脫水可有明顯中毒癥狀。

癥狀診斷

1,風寒泄瀉綜合征:大便淡而有泡沫,無明顯異味,腹痛腸鳴或鼻塞,流涕,體熱,舌苔白膩,脈滑而強。

2.濕熱泄瀉證:大便汙濁,稠臭,排便不暢,似痢而非痢,次數多而量少,肛門灼熱,發熱或嘔,不發熱,口渴,腹脹,唇黃而紅,舌苔黃而厚,指紋淡,脈細。

3、食瀉綜合征:大便酸臭,或似腹卵,腹脹,口臭,腹瀉前腹痛啼哭,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淡黃無味,腹脹腸鳴,口淡口渴,唇淡舌色,嘔吐不思乳食,小便短赤,面黃腹痛,精神萎靡,舌苔白厚,指紋淡,脈細。

5、脾虛泄瀉證:泄瀉時間延長,或反復發作,大便稀,或水樣便,伴有乳瓣或食物殘渣消化不良,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膩,脈弱。

6.脾腎陽虛泄瀉:大便溏薄,消化不良,形體消瘦,或面浮,四肢無溫,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

①風寒泄瀉證

治法:祛風散寒,祛濕和中。

處方:止瀉1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療:清腸解熱,燥濕止瀉。

處方:止瀉2號(驗方)。

③吞咽困難和腹瀉綜合征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處方:調中1號(驗方)

④寒濕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處方:桂枝加人參湯及五苓散、桂枝、黨參(或人參)、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療: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處方:調中2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型腹瀉

治法:溫脾腎,澀澀止瀉。

處方:附子理中丸聯合申思丸,由附子、黨參、炒白術、生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制成。

按摩療法

①風寒泄瀉:搓壹窩風、搓外勞工宮、清大腸等。,每天1次。

②濕熱泄瀉:清脾經、清大腸、下七骨、清小腸、推薊門、揉足三裏、揉腹部、揉肚臍、揉舒天等。,每天1次。

③吞咽困難、腹瀉:補脾經、清大腸、搓腹、搓門、運八卦等。,每天1次。或者動八卦,清胃,健脾,清大腸,移土入水,利小便,揉七骨,揉足三裏,推承山,按摩止瀉靈。

④寒濕瀉: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搓外工宮、搓壹窩風、搓龜尾、推七骨、取腹角等。,每天1次。

③濕熱泄瀉:

⑤脾虛泄瀉: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揉腹、推三通、運八卦、按足三裏、推七骨等。,每天1次。

廠外處理

(1)中藥灌腸

根據不同的證候,配制相應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之間,劑量為1-2ml/kg,保留灌腸。禁忌癥:肛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此療法能調節胃腸功能,促進吸收,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祛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的準備工作如下:

溫氣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用於寒性腹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用於熱瀉。

將上述藥物按壹定比例制成膏狀藥餅,根據小兒證型取壹人,置於小兒臍部,用醫用膠布固定,每次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①針刺

常規取穴:止瀉、足三裏、三陰交。

發熱加曲流池;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舒天;吃刺四次。

具體方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天1次。

(2)艾灸:患兒取仰臥位,點燃灸條,距皮膚2-3厘米,艾灸約15-20分鐘,直至皮膚發紅發熱。分別灸神闕、中脘、舒天、足三裏穴,若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舒威穴;脾腎陽虛者加用腎俞,每日1次。或者選擇多功能艾灸儀進行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泄瀉、脾腎陽虛泄瀉均可采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患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如果體溫超過38.5℃,可口服布洛芬混懸液或對乙酰氨基酚滴劑降溫。

(3)細菌感染患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厭食引起的嚴重上吐下瀉的患兒暫時禁食,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食量。避免油膩,寒冷,汙染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勤換尿布。每次排便後,用溫水洗屁股,防止紅屁股。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早期發現腹瀉綜合征。

需要註意的事項

1,並發癥管理

(1)脫水(陰傷):在中醫或綜合治療的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癥者口服補液鹽,重癥者通過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醫可以用蓮梅湯,酸中帶甜,收陰。

(2)酸中毒:根據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相關公式,計算出碳酸氫鈉或乳酸鈉的適當用量。

(3)低鉀血癥:及時補鉀。

2.腹瀉除了治療,飲食控制很重要。輕度患兒應適當減少乳房食物,重度患兒開始禁食6 ~ 12小時。之後,隨著病情的好轉,他們可以恢復母乳餵養,吃米湯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幹燥,避免紅屁股。屁股紅的人可以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 上一篇:用孩子的尿洗腳踝有用嗎?
  • 下一篇:四個月不要了怎麽辦?懷孕四個月的男生不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