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治療
1.病因治療:對於HBV標誌物和HBVDNA陽性的肝衰竭患者,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韋等。應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酌情盡快使用。臨床研究表明,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抑制病毒復制,短期內抑制肝衰竭的炎癥過程,長期內抑制炎癥發作,延緩肝纖維化,減少肝癌的發生;但要註意後續治療中病毒變異和停藥後加重的可能性。對於藥物或酒精引起的肝衰竭,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嚴格戒酒。
2.激素治療: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對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的死亡率有顯著作用,但糖皮質激素在HBV誘發的慢性和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存在爭議。周先山等通過對63例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隨機研究發現,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10mg/天?7天,然後逐漸減量,總療程為7周)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總膽紅素和凝血酶原活性,同時不增加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並發癥的發生率。我們在30名HBV-ACLF患者的治療組和26名患者的對照組中使用甲基強的松龍。結果表明,激素能改善患者的預後。
3.營養支持和促肝細胞再生療法:為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前列腺素E1(peg 1)脂質體等藥物,但療效有待進壹步證實。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營養支持療法,提供必要且均衡的營養底物是肝再生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我們近年來的研究提示,肝衰竭患者的低代謝狀態不僅是機體的壹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生存的高概率。只需要保證疾病關鍵期的基本代謝需要,過多的糖輸入和能量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另外,任何疾病階段都提倡通過胃腸道攝入營養,不足部分靜脈給藥。
4.腸保護及其他:腸黏膜屏障功能與肝衰竭患者自發性腹膜炎的發生率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分泌型IgA 80%來自腸道絨毛膜上皮細胞,機體的免疫狀態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因此保護腸道非常重要。我們強調定期營養是保護和滋養腸道的重要措施。另外,口服腸道益生菌、乳果糖等。有利於維持腸道環境;適當選擇抗氧化劑,如還原型谷胱甘肽、用於修復肝細胞膜的多烯磷脂酰膽堿和用於緩解膽汁淤積的腺苷甲硫氨酸。
肝功能衰竭的癥狀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各種復雜的生理功能。每個人,尤其是有肝臟相關疾病的人,都應該知道肝衰竭的癥狀,以便第壹時間發現疾病,及時接受治療。
1,肝性腦病
又稱肝昏迷,是肝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表現。初期有行為和性格變化,不能正確答題,辨別方向和計算能力下降。逐漸發展為興奮或嗜睡,出現撲動樣震顫,腦電圖異常,最後昏迷。
2.偏見
起初尿色加深,不久皮膚、粘膜、鞏膜出現黃色染色,加深很快。由於肝細胞大量壞死,肝臟可迅速萎縮,叩診時可使肝臟濁音邊界變窄,b超檢查可進壹步證實。患者呼出的氣中有壹股黴味,即肝味,與肝細胞壞死程度壹致。
3.出血的
由於肝臟產生凝血因子的功能障礙,內毒素血癥激活凝血系統和其他因素,可出現皮膚出血點、瘀斑、嘔血、便血、鼻出血等。
4、腦水腫、肺水肺
可能與補液不當和缺氧有關,容易導致腦疝和呼吸衰竭。
5.腹水
門靜脈高壓、血漿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可導致30%的患者出現輕至中度腹水。
此外,還可能出現繼發感染、肝腎綜合征、休克等嚴重並發癥。慢性肝衰竭是在慢性活動性肝病的基礎上發生的,壹般具有原慢性肝病的各種表現,可逐漸導致肝衰竭。由於壹些肝損傷因素,肝功能衰竭的跡象也可能在病程中突然出現。
肝衰竭的原因
在我國,肝炎病毒是導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病毒占80%至85%。此外,藥物中毒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肝腎功能差的人和孕婦吃感冒藥要特別註意其成分;長期服用保健品和抗抑郁藥的人,要定期檢查肝功能;如果服藥後感到不適,應立即就醫。
1,各種類型病毒性肝炎
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也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肝炎病毒混合或重疊感染引起,急性肝衰竭的發作主要是由強烈的免疫病理反應引起。
2.遺傳性代謝紊亂
包括半乳糖血癥、果糖不耐受、酪氨酸血癥、雷氏綜合征、新生兒血色病、肝豆狀核?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由它們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絕大多數發生在嬰兒身上。
3.懷孕
妊娠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孕婦發病率為0.008%。多見於妊娠晚期,甚至妊娠36周。初產婦占48%,半數病例有子癇前期或子癇的臨床表現,14%為雙胎妊娠婦女。這種疾病的原因還不清楚。
4.藥
解熱鎮痛藥如撲熱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結核藥物,如瑞芬太尼和利福平;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銻、砷、磺胺等。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幾乎和病毒性肝炎壹樣常見,且多發生在40歲以上人群,可通過直接肝毒性和間接肝毒性損害肝臟。如果藥物性肝損傷在首發癥狀出現後繼續用藥,急性肝衰竭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看過肝衰竭治療的人也會看:
1.胰腺癌手術後如何恢復
2.132例閉合性肝損傷的診治。
3.醫學院校中醫專業病理生理學教學中PBL教學初探。
4.家庭急救知識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