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意為風,主呼吸。分為五種:①韋明龍。位於頭頂,運行於胸、咽、喉,負責吞咽、呼吸和分泌唾液,使記憶力增強,五官清晰。②隆起。它位於胸部,流經鼻子、舌頭和喉嚨。它的作用是滋潤膚色,使發音清晰,振奮精神。3所有時間。它位於心臟,遍布全身,使四肢能夠活動,行走自如,屈伸自如,靈活開合口鼻,管理語言和思維。4等火。位於上腹部,運行於內臟。功能是消化食物,分解成精華和糟粕,使血液產生。⑤腹瀉。位於肛門,運行於大腸、膀胱、陰部、大腿內側。它管理著男人的精液,女人的月經,大小便的排泄,產婦的分娩等等。
千葉的意思是火,主體的熱能。分為五種:①能消滅紅巴。它存在於胃腸道中。它能將食物分解成精華和渣滓,增加人體熱量,幫助其他四種紅巴維持正常機能。②變色的紅色母線。在肝臟裏。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血液、膽汁、肌肉和骨骼各自的顏色。3可以是紅色公交車。在心裏。它支配意識,使人有勇氣和策略,使人驕傲,產生欲望。(4)可以看到紅色的公共汽車。位於眼睛裏。使人的眼睛能夠看東西,掌握人的視覺,使人能夠分辨客觀世界的顏色。⑤鮮紅色公交車。它存在於皮膚中。使人的皮膚光亮潤澤。
臘肉的意思是水和土,主液。分為五種:①能靠培根。它存在於胸腔中,是最重要的壹種。能協調其他四種臘肉保持正常,調節全身水分,保持適量。2能融化培根。它存在於胃的上部,食物在這裏未被消化。主要食物是磨碎和分解的。3能品嘗臘肉。它存在於舌頭裏。掌握人的口味。4塊培根就夠了。它存在於頭腦中。眼睛等器官的發育也使人的欲望得到滿足和滿足。5能結合培根。它存在於所有的關節。它的作用是連接主骨和骨,使其可以自由伸縮。
龍、千葉、培根三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享受,以維持人體的正常功能,使之成為壹個整體。比如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糟粕精華的區分,都需要節能臘肉、節能紅條、平等火龍的組合來完成。三者不協調,消化吸收受阻,就會導致疾病。藏醫根據龍、千葉、臘肉將人體分為三種類型。肺有六大特點:粗、輕、寒、微、硬、動。肺瘦,背駝,面色青灰,健談,不耐寒,睡眠不安,身材矮小,喜唱歌笑,喜爭論,喜糖醋味,有鷹、烏鴉、狐貍的性格。千葉有七大特點:膩、尖、熱、淡、臭、瀉、濕。千葉型身材高大,汗流浹背,臭烘烘,又渴又餓,頭發黃,膚色黃,聰明高傲;甘、苦、涼,具有猴、虎的性格。臘肉有七大特點:膩、涼、重、鈍、穩、軟、粘。臘肉型的人肥胖、肌肉發達、皮膚白、頭直、口幹舌燥、嗜睡、酸辣等。他們心地善良,有著獅子般的性格。
有淤泥的人屬於混合型,混合型人格有兩種。比如龍千葉混合型體型較小,臘肉龍混合型體型中等,臘肉千葉混合型體型高大,性格、行為、愛好都有兩者的特點。判斷人的類型與用藥物治療疾病密切相關。由於民族習俗和民俗,藏醫對人體解剖和生理有更深的理解。在內臟結構方面,也認為有肝、心、脾、肺、腎五個五臟;六腑:膽、小腸、大腸、膀胱、胃和“三木秀”(類似於中醫的“三交”)。而且對骨關節,腦神經等也有壹定的了解。對胚胎學的認識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占有壹定的地位。比如藏醫經典中已經公認,人的胚胎是由父精和母血結合逐漸發育而成的。胎兒從母體吸收營養,就像水庫通過運河(臍帶)灌溉莊稼(胎兒)壹樣。胎兒在發育過程中不斷變化,依次經歷類似魚、龜、豬的幾個時期。這些認識與現代研究結果基本壹致。
藏醫還認為,人體由精微(來自食物)、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七種物質組成。這七種物質在體內各有作用,比如精微是人體的營養物質;血維持生命,肉保護內臟,骨是支撐全身的骨架,骨髓可以化為精液,是繁衍不可缺少的物質。除了這七種物質,人體還有汗液、尿液、糞便三種排泄物。
藏醫認為,人體內的三大因素,七種物質,三種排泄,正常情況下都有壹定的量,而且相互協調。壹旦這種協調關系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診斷方法包括觀察、詢問和觸診(脈診)。
檢查的內容較廣,如觀察病人的表情、面色、動作、喘息等。,但其重點主要是舌診和尿診。舌診觀察舌的老、嫩、胖、瘦和顏色,舌苔的存在、厚度和質地。尿診是具有藏醫特色的診斷方法之壹,其觀察內容包括尿量、尿色、尿沈渣、氣味、有無泡沫及泡沫性質、尿中漂浮物、蒸汽逸出等。通過尿液診斷,可以提出疾病的診斷,判斷其預後。
問診與壹般醫療系統的問診基本相同,包括很多內容,如詢問當前疾病的病因、病情的緊急程度、病程的變化、環境和氣候因素、飲食、用藥和治療、家族史等。
脈診藏醫的脈診和漢醫的脈診差不多。切脈部分位於手腕橈動脈處,用三個手指按寸、肝、三個部位,分別診斷心與小腸、脾胃、腎與“三木秀”(左手)、肺與大腸、肝膽、腎與膀胱(右手)等臟器的狀態。藏醫認為,心脈與舌相關,肺脈與鼻相關,肝脈與目相關,脾脈與唇相關,腎脈與耳相關。當壹個臟腑有病時,其對應的五官也會出現病態:心脈有病,則難以縮舌;肺脈有病,則鼻翼下陷;如果肝脈有病,眼睛就會下垂;脾脈有病,則唇下垂;腎脈有病,雙耳失聰或耳輪枯萎。藏醫可以區分20多種脈象,但比較常見的12種脈象在區分病證寒熱方面意義重大,藏醫總的來說側重於區分病證寒熱。如熱證的脈象多、寬、大、弦、滑、硬;寒證脈象深、遲、弱、細、浮、弱。藏醫對脈診也有嚴格的要求,認為在清晨醒來、朝露的瞬間所獲得的脈象最能反映人體的真實情況。認為醫生在呼吸和吸氣之間脈搏跳動五次是正常的;脈搏每次至少要摸100次,以判斷節奏的均勻性和快慢。脈診也要區分四季,因為不同季節脈象有相應的變化。此外,藏醫還用五行生克理論來解釋脈象。藏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食療和藥物治療。
食療對病人該吃什麽食物,不該吃什麽食物有嚴格的規定。四季的飲食也不同。比如患了千葉病,可以吃野生的牛、魚、羊肉、蜂蜜;春季應食用三種苦澀食物,如陳年青稞、旱區畜肉、蜂蜜、開水、姜湯等食物。再比如吃大蔥、大蒜、羊肉、馬肉、驢肉、紅糖、陳年黃油、黑香油、熱年糕、白酒、牦牛奶等。
藥物治療分為內服和外用。藏醫認為藥物有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是甜、酸、苦、鹹;八性是輕、重、冷、熱、尖、鈍、潤、幹;十七效冷、熱、暖、涼、穩、動、輕、重、潤、幹、幹、薄、鈍、尖、細、膩、柔。治療疾病時,需要根據疾病的特點,采用相對療效的藥物。比如肺病的特點是粗、輕、硬、動,所以要用細、重、軟、穩的藥物進行治療。
藏醫除了食療、藥療,還有很多其他療法,包括器械外治、放血療法、艾灸療法、拔罐療法等。此外,藏醫非常重視日常生活與各種療法的互動。藏醫根據藥物的天然來源,將藥物分為珍品、礦物、植物、動物。每壹類又分為幾個亞類,如植物、樹木、濕草、幹草等。,其中樹木分為果、花、葉、幹、枝、樹皮、樹脂等。動物又細分為角、眼、舌、齒、喉、心、肺、肝、膽、脾、腎、胃、腸、生殖器、骨、骨髓、腦、脂肪、血、肉、皮、毛、羽毛、爪子、食糜、糞便!糞便、牛奶、昆蟲、頭、蛋等。藏醫使用的藥物中,礦物藥和動物藥占相當大的比例,符合藏族的生活習俗和自然環境。
五行與藥物的味道密切相關。藏醫五行是土、火、風、氣,其中土是藥物生長的本源,水是藥物生長汁液的供應,火為藥物生長提供熱能,風或氣是藥物運行的動力,氣為藥物生長提供空間。五行必須協調,藥物的性質才能正常。水土若豐,藥甘;火土過旺,藥味酸;水土豐沛時,藥味刺鼻;當地風大的時候,藥味澀澀的。
劑型如湯劑、丸劑、膏劑、散劑等。可分為清熱、解毒、催吐、通便、灌腸、外敷等。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藏醫少用湯劑,多用丸劑。除了水丸和蜜丸,還有特制的黃油丸。
藏藥常用組合有很多,在臨床上經常壹起使用,如三果(訶子、訶子、余甘子)、三涼(石膏、紅花、丁香)、三熱(肉豆蔻、益智仁、草果)和四德味(草果、肉桂、益智仁、木棉花)。從這些組合中也可以看出藏醫的方藥用藥原則。比如有些所謂的三寒藥是壹味的熱,有些所謂的三熱藥是壹味的冷。西藏是壹個政教合壹的社會,藏傳佛教的教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藏醫從創立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的目的是對眾生表示慈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目的和藏醫的目標是相通的。比如佛教有五戒、六戒。要求醫生“守戒”,即不殺生,不飲酒,不奸淫,不說謊。要求對病人壹視同仁,把六方中的壹切世俗眾生都當作自己的父母,甚至要求醫生“以德報怨”,不分個人恩怨,要有高尚的思想。對於醫療技術,要精益求精,既精通醫學理論,又精通各科知識技術,包括外科、外治、診斷、食療、調理、針灸、藥理等等。還要有不怕汙染的精神,特別指出不能太臟,怕汙染到病人的膿液、糞便等排泄物。這樣才能算是醫德高尚,技術超群的好醫生。
藏醫的醫德早在四大醫典中就有專章。
“治愈醫生”來討論。這可以與世界上幾個著名的早期醫學倫理規範相比較,即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公元前5世紀),漢族孫思邈的《大醫誠》(7世紀),阿拉伯邁蒙尼德的《祈禱》(13世紀)。
藏醫藥作為科學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僅服務於青藏高原各族人民,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健康長壽,也服務於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藏醫作為壹種自然療法,具有很大的優勢,為現代醫學提供了許多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