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寧是壹位新的“職業媽媽”,她的寶寶已經1歲了。通常公司和家庭兩頭跑,這是必然的。為了緩解壓力,她和丈夫跟婆婆商量,問她能不能過來幫忙,婆婆欣然前往。
三代同堂,難免磕磕碰碰,尤其是在育兒方面。壹家人討論起來,隨時可能“爆炸”。然而,大多數時候蕭寧會在不傷害寶寶的情況下,向婆婆妥協。有壹天她下班,發現婆婆拿著剪刀對她說:“孩子壹歲了還不會說話。我懷疑他已經割了舌根。要不我們晚點再切吧?”
聽到這句話後,蕭寧嚇得兩腿發軟,她現在停住了。誰知婆婆態度堅決,只好帶著孩子和婆婆去醫院,征求醫生的意見。醫生明白了原因,就說:“這只是胡說八道。不管方法對不對,妳就不怕孩子被傳染嗎?”醫生補充:每個孩子的生長規律不壹樣,說話晚是常有的事。婆婆聽到這才知道自己差點犯了大錯。
孩子說話晚了怎麽辦?
不用太擔心。
看到別的孩子會說“爸爸媽媽”,自己的孩子還是壹點動靜都沒有,只會尖叫“咿呀”。家長看了難免會焦慮——孩子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不健康?不壹定是這樣的。每個孩子的發展特點都不壹樣。有的人長得快,有的人自然長得慢。
父母在對待這樣的孩子時應該更有耐心。年長的人常說“晚說話的孩子聰明”。父母可以樂觀壹點,不要那麽擔心,否則可能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他們。
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
有些孩子生下來很安靜,很少哭。家長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從來不讓我們操心。”但如果孩子壹歲後還是壹樣,不會說話,壹直太安靜,家長就要註意了,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做個檢查。
如果不是因為神經系統或者智力的原因,家長也可以借機向醫生學習,詢問自己的餵養方式是否正確,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改進。
多陪陪孩子。
陪伴永遠是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父母陪伴孩子,可以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讓孩子接觸語言和聲音。有些家長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老人在照顧。這不僅會讓他們在心理上感到孤獨,還可能讓他們的語言系統發育不良。
另壹方面,壹些老年人喜歡安靜,討厭嘈雜的氛圍。家裏壹直冷清,孩子對聲音的感覺不大,可能也會讓他們說話晚。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陪孩子,不要在生活中錯過太多。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很多需要註意的事情。家長要相信科學,不要盲從“偏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