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鰓腐病
爛鰓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熱帶魚患鰓部疾病後,行動緩慢,失去顏色,失去光澤,食欲不振,頭部變黑,鰓上有壹層粘液和汙垢。隨著病情的發展,外鰓絲由鮮紅色變為白色,並逐漸腐爛脫落。隨著外鰓絲的腐爛,內鰓絲也開始腐爛。鰓蓋骨內表皮充血,中央骨壞死脫落。嚴重時整個鰓蓋開始腐爛,最終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將患病和未患病的魚同時釣入另壹個裝有百萬分之三呋喃西林溶液的魚缸,停止投餵1-2天,然後投餵少量新鮮餌料,逐漸恢復正常投餵。這種方法比較有效,病魚壹周左右就能恢復正常。如果有魚病得無法恢復,就應該扔掉。原魚缸用3 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
2.紅皮病
紅皮病是由熒光滴蟲引起的。熱帶魚患紅皮病後,體質明顯下降,食欲下降,行動遲緩,獨自在水中遊泳。魚的表面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的兩側和腹部。魚鰓充血。鰭腐爛,嚴重者鰓蓋表皮腐爛脫落,鰓蓋透明,壹周左右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
用20 ppm高錳酸鉀溶液或3 ppm漂白粉溶液浸泡魚和魚缸,可以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3.垂直鱗片病
豎鱗病是由滴蟲引起的。豎鱗病是壹種傳染性很強的魚病,但如果熱帶魚很強壯,皮膚沒有受損,就不會傳染。熱帶魚患此病後,魚全身皮膚粗糙,全身鱗片豎起,向外張開。患這種病的魚還會伴有爛鰓、鰭根部出血等並發癥。病魚呼吸困難,行動遲緩,食欲不振。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大量死亡。
4.白斑病
癥狀:病魚外表無光澤,經常在水中沖洗或在巖石上抓撓,體表布滿白色或淺灰色斑點,病魚有交叉感染和繼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兩種:壹是類似於淡水中的小瓜蟲,病魚表面呈白色;壹種是橢圓旋毛蟲,病魚表面呈淺灰色斑點,不易治愈。
預防和控制方法:
①當水溫升高到30℃時,寄生蟲會因水溫升高而破囊而出,自動與魚分離。這種方法對第壹次感染白斑病的病魚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對第二次感染白斑病的病魚效果不明顯,必須同時用藥物浸泡和沖洗。
(2)將新磚用尿液浸泡24小時,晾幹後放入水族箱中。10小時後,魚體上小白點膨脹,10小時後,可以看到體表小白點陸續脫落,效果良好。
(3)將病魚浸泡在淡水中,淡水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混合而成。浸泡時間為0.5秒-2分鐘。註意魚的適應能力,當魚受到壓力時,立即移入海中。
④將10kg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 g硫酸銅,通氣,浸泡病魚5-8分鐘。24小時後,身體表情點會脫落。這種方法對第壹次發病的魚效果較好,對第二次感染的魚效果不明顯。
5.爛鰭和皮膚病
癥狀:病魚鰭不全,體表鱗片脫落,皮膚腐爛,有淺表潰瘍。發病原因可能是海水中的觀賞魚爭搶地盤,相互爭鬥,或者不適應新水,導致魚鰭皮膚損傷,細菌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將新魚放入已有魚的魚缸後。
預防和控制方法:
①將2片頭孢菌素或4-5片呋喃唑酮放入10 kg海水中浸泡病魚10-15分鐘。
②在10 kg海水中,釋放0.2 g高錳酸鉀,浸泡病魚5-10分鐘。
6.口腔絲蟲病
口腔絲蟲病寄生在皮膚和鰓上,鰓和體表有1層乳白色粘液。多雲,故又稱白雲病。腮泛紅,皮膚紅腫暗沈。病魚呼吸困難,遊動緩慢,體重逐漸減輕,往往大量死亡。口絲蟲病適宜的繁殖水溫為65438±02-20℃,多發生在2-5月。
硫酸銅、高錳酸鉀、硝酸亞汞和鹽可用於治療。
7.木瓜病
病魚的體表、鰭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所以也叫白斑病。魚類被大量小瓜蟲密集寄生形成白斑囊泡,嚴重時可布滿全身。後期體表覆蓋壹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病魚比較瘦,浮在水面上或者集群的角落裏,很少活動。葫蘆科植物有明顯的季節性,15-2Q℃的水溫最適合葫蘆科植物繁殖。當水溫升至26-28℃或降至10℃以下時,發育停止,28℃以上幼蟲大量死亡。三月到五月在北京很流行。
治療方法
a、把水溫提高到28攝氏度,幾天後小瓜蟲就會斷裂脫落。此時更換淡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恢復。
b、選用濃度為0.05%~0.07%的氯化汞溶液,對水魚病魚進行5 ~ 65438±05分鐘,持續2~3天,效果良好。
c、“尿磚”,新磚用尿液浸泡24小時,晾幹後放入病魚的水族箱階段,過幾天就見效了。
8.旋毛蟲病
旋毛蟲寄生在魚類的皮膚和鰓上,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漸形成白色霧膜,嚴重時可擴散至全身。病魚消瘦,鰭萎縮不能完全緩解。擴散,呼吸困難,浮頭。
可以用高錳酸鉀和鹽進行治療。
9.車輪疾病
輪蟲主要寄生在鰓上,也寄生在鰭或頭上;病魚瘦弱、遲鈍、呼吸困難、遊動緩慢,經常浮在水面上。
可使用亞甲藍、鹽、福爾馬林進行治療。
10.氣泡病
魚的皮膚和魚鰭上出現氣泡,嚴重時氣泡會潰爛,失去觀賞價值。由於水中溶解氧過飽和,大量氧氣形成微氣泡。氣泡附著在魚身上會生病。水裏浮遊植物太多,自來水直曬,水族箱放在南窗的暖氣片上。應該消除病因,防止疾病發生。
魚身上出現了氣泡病,應及時將病魚撈出,放入無氣泡水中,使病魚身上的微小氣泡消失。如果不及時撈出,病魚身上的微小氣泡可以串聯成大氣泡,很難治療。
11.寒冷
水溫突變,魚突然受到難以忍受的寒冷刺激。魚在水底壹動不動,嚴重的時候浮在水面上。皮膚和供體失去原有光澤,顏色暗淡,鰭粘在壹起,無法伸展。熱帶魚容易得這種病,壹定要註意預防。
12.眼疾
魚的眼球突出和出血;病魚可用1%鹽水浸泡。魚眼晶狀體渾濁、失明或脫落,被寄生蟲侵入,難以治療。
註意不要將淡水魚池中的魚、昆蟲、水生植物、蝸牛帶入魚缸。
13.誤服中毒
大部分是農藥中毒。比如為了美化環境,把魚缸、水族箱、花盆放在壹起,在花盆上噴農藥滅蟲的時候,沒有想到魚,魚缸也不動不蓋;往魚缸裏噴農藥,把魚毒死。清洗過濾棉時,要用清水沖洗,千萬不要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泡。
14.細菌腐爛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紅腫、充血;除垢;鰭基部充血,鰭尖腐蝕,鰭間組織破壞;上下頜常出現紅斑,鰭蓋表皮有時會腐爛,露出鰭蓋骨。該病流行於春末夏初,病魚遊動緩慢。經常獨自在水中,他很快就死了。
可采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治療。
15.棉口病也叫爛口病。病魚口部周圍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也叫白口病。用嘴接觸箱壁吃藻類的魚容易得這種病,容易感染。病魚不能進食,緩慢無力地遊動,死亡。
及時治療很有必要。用青黴素或金黴素溶液,或用10ppm土黴素溶液浸泡病魚。水族箱、漁網、工具用0.1%甲醛溶液浸泡消毒。
16.水黴也叫白病;水黴菌從魚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在表皮上,逐漸滲透到肌肉中,吸收魚的營養,大量繁殖,產生灰色或青白色的菌絲(肉眼可見棉絲)。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礫石或水生植物摩擦患處,最後衰竭而死。此病壹年四季均可發生,早春和深秋最為流行。被擦傷和凍傷的幼魚是易感的;未受精、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容易寄生。
處理方法:
a、在100cm x 55cm x 45cm的魚缸上撒幾次250g鹽和250g小蘇打的混合溶液,效果顯著。
b、將0.3g孔雀石綠或亞甲基藍溶於100kg水中,浸泡並清洗魚體10 ~ 20min,幾天後菌絲即可脫落。
c、2%-3%鹽水浸泡,每天壹次,每次5-10分鐘。
d .將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與1%的鹽水混合,浸泡病魚20-30分鐘。
e、提高水溫,抑制水黴菌的生長。而且每天可以用壹個15W的紫外線燈照射幾個小時,可以有效抑制和消除水黴菌。
17.這種病也叫包蟲病;鐵錨病蠕蟲的頭部鉆入魚的皮膚和肌肉,蠕蟲像短針壹樣掛在魚身上。當蠕蟲被拔出時,可以看到鐵錨狀的頭部。患部紅腫,出現紅斑、壞死,容易被病菌侵入。病魚急躁,食欲不振,體重下降。錨地蚤能在15-33℃的水溫下繁殖,流行期很長,容易寄生較大的魚類。可使用敵百蟲和高錳酸鉀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