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疝氣,中醫自古以來就有明確的認識。成書於戰國,秦漢以來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疝氣的記載很多。如《骨空論》中有鈍疝、狐疝、頹廢疝、疝氣、貴疝、疝氣等疝氣的記載,並指出督脈為病。後來清代《證治》壹書中有對疝氣的描述:“疝氣患者,腹痛,受控睪丸,由肝見證,但起於任脈。所以經絡上說:任脈為病,男患七疝,女患隱沒。據說七疝氣:沖、狐、癲、厥、驚、痙。”是指疝氣患者小腹疼痛,包含睪丸疼痛。認為疝氣的發病與肝病有關,起源於脈搏異常。任脈屬於中醫奇經八脈,是壹條起於小腹,出會陰,向前進入陰毛,沿腹、胸、頸中線走行,在下唇中央分出兩個分支,環繞口唇,經面部至眼眶的經絡。男性因任何壹脈而疝有七種:鈍疝、狐疝、暈厥疝、癲癇疝、疝氣、貴疝、疝氣;女性疝氣稱為硬膜下疝氣。《鄭雷誌在》壹書中對疝氣的理解與《黃帝內經》相似,唯壹不同的是《黃帝內經》將疝氣歸咎於督脈,將其列為癲癇。
雖然中醫對疝氣的認識很難與西醫完全對應,但中醫畢竟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比西醫早幾千年。另外,歷代中醫對疝氣的認識也發揮了作用,有壹些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
中醫提到的疝氣有七種,有些相當於西醫的疝氣。其中壹些需要進壹步研究和討論。從臨床上看,有些被中醫歸類為疝氣的人,並不屬於西醫疝氣的範疇。本書從中醫角度簡單介紹了狐疝、水疝、血疝、癲癇疝四種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