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學敏,1938年6月6日出生於天津,196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在40多年的中醫針灸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取得了許多成果,為中醫針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治學嚴謹,善於繼承,勇於創新。曾獲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天津市“針灸專家”、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功勛獎章、19市級以上各類榮譽稱號、何李獎、求是科技成就獎、天津市。
(壹)提倡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之壹,許多疾病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因此,近年來現代醫學也提出了“個體化醫療”的觀點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但單純的“辨證論治”也有其臨床缺陷,臨床可重復性差,不利於中醫針灸的總結、教學和臨床研究。
中醫證與證的區別。中醫的證就是指證侯,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病;中醫的癥狀是指癥狀。因此,中醫診斷學中的“辨證論治”應理解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整體診療觀。
根據這種理解,石學敏研究所將中風、厭食、面癱、癡呆、抑郁、胸痛、心悸、哮喘、關節痛、痿軟、胃脘痛和脅痛進行了分類。制定規範治療的主要方法,同病異證,探索基本治療原則和規範操作,結合辨證論治,加減分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也為現代醫學的壹些常見病、疑難病開辟了規範化、科學化、程序化的中醫針灸治療方案。
(二)以“腦力屋”論證,創造“精神調節”方法。
中醫中的“神”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神”僅指思維、意識、精神狀態和認知能力。廣義的“神”是指壹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而廣義的“神”也支配著壹切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因此,石學敏院士認為,中醫廣義的“神”應該包括現代醫學中所有的中樞神經系統。人的思維、意識、精神狀態、認知能力、運動、感覺、語言、內臟功能等壹切生命活動都受“神”支配。
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明,但很多醫生已經認識到“腦府”與“神”的關系。明代李時珍說“腦為元神之宅”。元者,始也。因此,石學敏院士認為中醫臟腑是系統功能的感應。雖然理論上討論的是心主神明,但大腦是心靈的開端。所以除了心經和心包經,調神穴多在腦府周圍。臨床和基礎研究也證實,頭部的上星、百會、四神聰、風池、萬古、天竺等穴位確實對腦功能或腦組織供血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通過對中醫理論、臨床和基礎研究中“神”和“腦腑”的理解相結合,拓展了“調神”的臨床應用。如對中風、失音、抑郁、癡呆、劇痛、厭食、閉經的“調神療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創立“醒腦開竅”針法,建立“施氏中風單元”
中風是世界醫學界面臨的壹個重要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石學敏院士就開始致力於中風的病機和針灸治療的研究。他敢於探索和質疑中風發病機制的傳統觀點。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他創新性地提出中風的根本病機在於“肝風夾痰濁,瘀血遮腦,致腦閉竅,神不導氣”,從而將中風的病機理論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在這壹新理論的指導下,他提出了“醒腦、滋補肝腎、通絡”的新治療原則,從而建立了從腦論治中風的治療體系,以取陰經穴為主,並在針灸技術上制定了明確的量化規範,改變了傳統的以取陽經穴為主的選穴原則和針灸方法,針灸缺乏明確的量化規範。他建立了“醒腦開竅”針法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對腦血流量、血液流變學、血脂代謝、腦生理學、腦組織化學、自由基損傷、腦形態和超微結構、腦遞質代謝、腦血管功能、形態學和腦代謝、細胞內鈣超載乃至基因水平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揭示了此針治療中風的主要機理。他進行的研究獲得了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這是針灸應用研究所獲得的最高獎。199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全國推廣應用的十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之壹。
在治療中風的實踐中,他不斷總結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以“醒腦開竅”針法為核心的“施氏中風單元療法”。這種單元療法的特點是實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科學合理地結合中醫、針灸、西醫、康復、心理、飲食等多種療法,充分整合各種療法的特點和優勢,從而使中風的治療形成壹種。
(D)建立“操作與計量”的新概念,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歷代針刺手法在刺激的測量上概念模糊,缺乏規範的量化操作。他在對針灸治療中風進行量化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九種疾病的針灸計量規律,並通過嚴謹的實驗研究,首次提出了針刺力度的方向和大小、操作時間和兩次針刺間隔作為針灸計量的四要素,首次確立了針灸計量的概念和內涵,使傳統的針灸手法向規範化和量化方向發展。此外,他根據撚轉的頻率、幅度和作用方向,對最常用的撚轉補瀉手法提出了量化定義和規範化操作,更新了“拇指撚轉向前為補,向後為減”的傳統定義和操作。主持完成“針刺手法量化研究”,獲國家(部級)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1986) B獎。
(5)針刺病經筋和傷經筋的方法。
“經絡病機”在臨床上往往被忽視,臨床上更強調經絡和臟腑的病機。但臨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歸為“經絡筋發病”。例如:周圍性面癱、面肌痙攣、軟組織損傷、肌肉萎縮、肌肉麻痹等。這些疾病都是根據經絡臟腑辨證治療,療程長,療效差。摘要:石學敏院士根據"灼針劫刺"的治療理論,廣泛應用圍刺、透刺、透刺、阻刺等針法,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縮短了療程,提高了療效。
(六)擅長刺絡療法,刺絡新用途。
“刺絡”是針灸的古老療法之壹。石學敏院士充分理解該方法的真諦,探索創新,並廣泛應用於臨床。石學敏教授認為,刺絡的功效在於祛瘀祛邪、活血通絡。因此,在應用中要力求“排出血中邪氣,恢復血氣”。所以刺絡控制出血量是治療的關鍵。於是設計了壹種叫“刺絡拔罐”的方法,在刺絡後加玻璃拔罐,負壓采血,控制血量。該方法應用於臨床多種疾病,定量概念明確,操作簡單,反復試驗,部分疾病可有效。比如支氣管哮喘被紮後哮喘可以消退;刺絡後劇烈疼痛可立即緩解;三叉神經痛、周圍性面癱、帶狀皰疹、痤瘡、乳房膿腫、體表炎癥、深部靜脈炎等都有非常理想的療效。
(7)治癡呆,立新法。
90年代初開展針灸治療老年癡呆癥的臨床研究,創立了“調神益智,平肝通絡”的針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采用國際公認的DSM-IV診斷標準對128例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療效觀察後,近期好轉率為73.44%,惡化率為16.40%,無變化率為65.438%。自1993以來,應用日本京都大學自然快速衰老小鼠Samp/8品系(以腦老化癡呆為主要特征),開展了壹系列針刺作用機理的研究。從行為學、自由基損傷、腦細胞過度雕亡、腦細胞活性基因轉錄調控等方面揭示了針刺的主要作用機制。他主持的兩項階段性成果分別以1995和1997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針刺對衰老性癡呆Samp/8模型小鼠腦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於1995年通過天津市科委成果鑒定,包括日本老年學家、衰老小鼠發現者、京都大學笹川教授在內的專家壹致認為該研究達到國際領先地位。
(8)解讀古代醫書,總結穴位功效。
古代醫書因為對古代漢語的理解,給後世的醫生留下了很多爭議。近百年來,研究古代醫籍的學者很多,研究重點多在文理之爭。石學敏院士對古代醫籍的研究與眾不同,強調醫學的重要性,而不是拘泥於文理。對古代醫籍中有爭議的論點、詞語、條款進行臨床驗證,分析其真實的臨床意義。早在80年代中期,我就對靈樞經章進行了總結和整理,並對十二經脈進行了深入的臨床研究,得出“是動病”多為實證和急性;疾病多為內證、虛證。探討了癔癥、臂厥、骨厥、踝厥、陽厥、哮喘、飲酒等十二經脈證候的概念。在臨床上對這十二個證型逐壹進行確認,並總結出各證型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方藥配穴及操作規範。它在針灸治療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為我們從臨床實踐中解讀經典醫書樹立了典範。
歷代文獻只列舉了穴位主治的癥狀,缺乏對穴位功效的概括。他根據歷代文獻並結合現代研究,首次系統總結了14經絡361穴的功效,完善了腧穴理論體系。在腧穴研究的基礎上,對各種疑難危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假性延髓麻痹、病竇綜合征、中樞性呼吸衰竭等疾病的針灸治療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獲得省市科技獎三項。
(九)預防和治療並重,發展專門藥物和保健品。
石學敏院士不僅在針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中醫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四十多年來,他致力於研究中醫和開發特殊疾病和藥物。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研制出了針洗1(外用洗液),對軟組織損傷、關節疼痛等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針對中風,先後研制出腦血栓丸、中風丸、軟癱丸、硬癱丸、醒腦譚智膠囊、化瘀通脈湯、註射液、扶正口服液。益腎甘陽口服液等十幾種中藥制劑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收到了非常理想的療效。2001主持研制治療缺血性中風的“齊丹偏癱膠囊”,獲得國家“新藥證書”,並廣泛應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醫應用於保健是中醫的特色之壹。中醫強調“治未病”,體現了疾病預防的重要性。近年來,他在中藥保健品的研發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末,他根據中醫的臟象學說和五行學說,即五臟的歸屬和五臟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取提純了有益於五臟保健的珍貴中藥,噴灑在各種中國名茶的葉片上,制成袋裝藥茶,形成了保健飲品“五行茶”。由於其獨特的配方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該產品在國外很受歡迎。先後開發出健腦帶、益腎帶等保健品。
(10)建立基地,發展學科。
中國最大的臨床研究和醫學基地是在石學敏體育學院的贊助下建立的。70年代初,他致力於針灸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他提出了“建立基地、培養隊伍、多出成果”的學科發展方針,走出了壹條以針促醫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學術水平、學科隊伍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他領導的針灸學科取得了37項科研成果,獲得了22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目前,針灸學科擁有針灸專業人員138人,床位600張,成為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天津市教委重點學科,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為“國家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和“國家針灸專科醫學中心”,在全國各省市開設了28個“國家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分中心”,為我國針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十壹)探索針灸高級人才培養模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摸索出壹套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既強調理論學習,又強調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註重完善知識結構和外語能力培養,以適應針灸學當代發展的需要,已取得教學和軟科學成果3項,分別獲得國家教委壹等獎1993和天津市教學成果1997。作為天津市第壹名中醫,培養了近30名博士,均成為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
(十二)開展國際交流,向世界推廣針灸。
先後45次出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講學,並代表我院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11高校和醫院建立了長期的科研和醫療合作關系。“石學敏針灸推拿學”教學視頻系列已被翻譯成英語、日語、德語和法語,發行到12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大會主席,他在我院主持了第七屆中國天津國際針灸臨床學術會議。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名代表與會,有力地促進了針灸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