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醫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豐富放血療法的內容。如《錢進方》載:“胃脘痛之人,多病多病。餓了卻吃不下,吃了卻吃飽撐的。.....刺足太陰,陽明橫絡出血。”金元時期,張撰寫了《眼疾出血,頭風最急》專著,論述了對放血的認識和臨床應用,在民間廣為流傳,為群眾所用。
中醫認為,臟腑功能失調,經絡氣血功能失調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放血療法通過“調血理氣”到達經絡,使臟腑氣血調和,恢復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放血療法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深受患者歡迎。
放血療法的作用和適用範圍
退熱效果
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壹種是陽盛發熱,壹種是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適用於前者。因為陽氣盛了,血液就會充盈,放血可以減少血液,從而減少血液中的邪熱,使身體的氣血趨於正常。
鎮痛作用中醫認為“總的原則是不痛”,“痛的不合理”。這意味著有疼痛癥狀的疾病必須在其經絡中有阻塞。放血療法能直接帶出經絡中瘀血的致病因素,調整阻滯情況,使經絡暢通,立即止痛。臨床上很多急性病,如咽喉痛、偏頭痛等,用放血療法能很快收到良好的效果。
解毒
中醫中的解毒,是指在病理狀態下,機體因自身功能失調而無法抵禦毒邪的癥狀,如毒火過盛引起的“紅絲癤”,毒邪引起的潰瘍、癰等。出血不僅可以使侵入體內的毒邪隨血液排出,更重要的是通過“調血理氣”的功能,恢復人體的正常功能,抑制疾病和病原體的擴張和再生。
瀉火
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引發多種疾病,常表現為心煩意亂、口舌生瘡、四肢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出現發熱、頭暈、譫妄等癥狀。放血療法可直接使邪火隨血瀉下,適用於各種熱證。
消腫作用
腫痛多為氣滯血瘀,使經絡不通所致。放血可以直接排除局部經絡中的氣血瘀滯和邪氣,促進經絡通暢,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癢是風邪存在於血液中的表現,所以有“先治風,治血,血循環風自熄”的治療原則。放血是調理氣血,使血管通暢而受迫,邪風不存,從而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
緩解麻木
氣虛不能使血達四季之末,或血虛失於養,故常出現麻木癥狀。用毫針針刺患肢穴位,使其流出少許血,以活血行氣理論為指導,效果良好。
止吐作用
急性嘔吐多因胃熱過盛或肝氣亢盛襲胃或食滯所致。出血能瀉熱平復肝氣郁結,有疏通胃腸郁結下行的作用,故能抑吐止嘔。
止瀉作用
泄瀉放血療法的適用範圍壹般是指胃腸郁結引起的熱性泄瀉,或疫病引起的泄瀉,引起清濁。其機理是瀉火降熱,從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功能
所謂急救功能,是指意識不清的突然昏厥和抽搐。放血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是壹種很好很有效的搶救方法。
放血療法的類型
慢刺:適用於靜脈放血。如曲澤、衛忠、太陽等。時,應先將橡皮筋系在針刺位置。施術者右手持三棱針指向穴位或靜脈,然後慢慢刺入0.5~1,再慢慢退針。當黑血變紅變紅時,可以解開橡皮筋,用無菌棉球擦針孔壹會兒。
速刺:適用於咽喉腫痛、目赤腫痛、中暑、中風等病癥。喉嚨痛刺少商;中暑紮針十個註意事項;中風刺十二井等穴。紮針時,先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要紮針的穴位。右手拿三角針或花絲針快速刺入0。5~1分,立即拔針,然後用手擠壓局部使其出血。
挑刺:此針法適用於手、胸、背或頭部肌肉較淺的穴位。針刺時,對準局部出疹點,左手捏住出疹點周圍的肌肉,右手持三棱針橫向放血。
周穴:適用於癰腫、關節痛、瘟疫等病癥。在腫脹處周圍用三棱針打幾針或幾十針,然後用雙手輕輕擠壓或拔罐抽血,使邪血排出,以消腫止痛。
密刺:適用於皮膚病,如頑癬。刺傷時用梅花針扣住患處,使局部出血輕微。
放血療法的註意事項
放血前應解除患者精神上的憂慮,最好躺下,隨時觀察患者的反應和面色。
由於針刺後針孔較大,必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針鋒相對要犀利,針刺時不要用力過猛,不要刺到動脈。
此法不適用於氣血虛弱、產後及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外傷後出血的女性。(李,山東省沂南縣人
傳統針灸的“放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