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魏萍粉。魏萍散由蒼術、陳皮、厚樸組成,是健脾祛濕的基本方。
第二,沈淩白術散。沈淩白術散常用於脾胃虛弱、腹瀉或腹脹的患者。
第三,羌活史聖湯。羌活史聖湯對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或頭重身輕有很好的療效。
第四,健脾祛濕湯,升陽益胃湯。
壹、健脾,中醫術語,指的是壹種健脾的治療方法。適用於腹脹、便溏、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由脾氣虛弱引起。常用方劑如沈淩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
健脾也是進補方法之壹。又稱健脾益脾。脾虛運衰治法。可用於治療脾氣虛證,如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數等。常用藥物如黨參、蓮子、白術、茯苓、山藥、薏苡仁等。方如沈淩白樹散。
宜吃能補脾的食物,性平味甘或溫的東西,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忌食寒涼易傷脾氣的食物,厚膩易妨礙運化脾氣功能的食物,益氣消食易傷脾氣的食物。
第二,脾臟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於腹腔左上方,呈扁圓形,暗紅色,質軟易碎,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脾臟位於左肋部胃底與膈肌之間,正對9-11肋,其長軸與10肋壹致。壹般情況下,左肋弓下緣是摸不到的。脾分為內外側、上下緣、前後端。內陷毗鄰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結腸左曲,稱為臟面。臟面中央附近有壹條溝,是神經和血管進出的地方,稱為脾門。橫膈膜表面光滑凸起,與橫膈膜相反。上緣前方有2-3個切口,稱為脾切口。發生脾腫大時,脾切跡仍存在,可作為觸診征象。不同大小和數量的暗紅色副脾經常可見於脾附近、胃脾韌帶和網膜中。因脾功能亢進行脾切除術時,應將副脾壹並切除。脾臟屬於網狀皮膚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結構與淋巴結基本相似,由包膜、小梁和淋巴組織組成。它與淋巴結不同,它沒有淋巴竇,但其中有大量的血竇。
3.支配脾臟的神經主要是腹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從脾門隨脾動脈進入脾臟。膽堿能神經分布在脾臟除血管系統外的實質內,分布在不同結構內的神經纖維相互聯系。脾交感神經對脾臟免疫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調節脾臟血液灌註和脾臟免疫細胞功能兩個方面。脾交感神經的電生理活動與內毒素之間存在劑量依賴關系。內毒素劑量越大,脾交感神經的電生理活動強度越高,潛伏期越短,脾臟血流灌註量越低,說明脾交感神經對內毒素高度敏感,能迅速調節脾臟血流量,表現出相應的免疫反應。研究還發現,全身發熱引起的脾臟交感神經沖動釋放會引起脾臟細胞因子相關基因表達的變化,其中IL-1。IL-6最為明顯,但對免疫功能的具體作用尚不清楚。脾臟的神經纖維在結構和功能上不斷重塑,這與機體不斷接受刺激,免疫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不斷感受刺激,協調功能,做出反應和調整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