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手術成功,醒來的時間也是無法估量的。.....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所以想開了。....
如果需要家人的意見,可以請教更專業的醫生,或者聽聽奶奶的意見。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最需要的是家人的照顧。妳應該多陪陪妳奶奶,讓她沒有遺憾。這是最好的孝道。...
願上帝保佑妳的祖母。
顱內腫瘤,即各種腦腫瘤,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壹,對人體神經系統功能危害極大。壹般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大類。原發性顱內腫瘤可發生於腦組織、腦膜、腦神經、垂體、血管殘余胚胎組織等。繼發性腫瘤是指惡性腫瘤轉移或顱內侵犯身體其他部位而形成的轉移性腫瘤。
近年來,顱內腫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顱內腫瘤約占全身腫瘤的5%,兒童腫瘤的70%,而其他惡性腫瘤有20-30%最終會轉入腦部。由於其膨脹性和侵襲性生長,壹旦在腦內某個空間,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勢必使顱內壓增高,壓迫腦組織,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危及患者生命。
顱內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尤其是20-50歲。後顱窩和中線的腫瘤多見於兒童,主要是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和室管膜瘤。大腦半球的膠質瘤在成人中最常見,如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其次是腦膜瘤、垂體腺瘤和顱咽管瘤、神經纖維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膽脂瘤。原發性顱內腫瘤的發病率無明顯性別差異,男性略高於女性。
顱內腫瘤的病因病機:中醫認為腦瘤的形成是由於七情內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加上外邪入侵,寒熱互搏,痰濁郁結,長期積聚在身體的某壹部位。專家借鑒多家之長,經過潛心研究,將腦瘤的病因歸納為內因和外因,即內因是素質因素或易感因素,外因是誘發因素或鼓勵因素,但壹個不會生病。他認為腦瘤屬於中醫“頭痛”、“頭風”的範疇。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腎虛、髓海失養、肝腎同源、腎虛肝虛、肝風內動、邪毒阻腦、痰濁阻絡、血氣郁結,“頭為全陽之會”,最不耐邪氣。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有兩類基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壹個是腫瘤基因,壹個是抗腫瘤基因。抗腫瘤基因的激活和過度表達誘導腫瘤的形成,抗腫瘤基因的存在和表達有助於抑制腫瘤的發生。腫瘤基因可以存在於正常細胞中,不表達腫瘤特征。當這類細胞受到致瘤因素的影響,如病毒、化學致瘤和輻射,細胞內的腫瘤基因被激活,細胞表型發生變化,腫瘤特征被表達,這些細胞迅速擴大,從而形成真正的腫瘤實體。目前認為誘發腫瘤發生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致瘤病毒。
顱內腫瘤的有利位置:顱內腫瘤的位置往往與腫瘤類型有明顯關系。膠質瘤主要位於大腦半球,垂體瘤發生在鞍區,聽神經瘤發生在小腦橋腦角,血管網織細胞瘤發生在小腦,髓母細胞瘤發生在小腦蚓部。
顱內腫瘤的臨床表現:根據其病理類型、部位、主速不同,差異較大,但相同的特點如下:1,顱內壓增高;2.局限性病變的癥狀;3.疾病的進展過程。
(1)90%以上的腦瘤患者出現顱內高壓癥狀,具體如下:
1,頭痛、惡心、嘔吐、頭痛多位於額部、顳區,為持續性頭痛的陣發性加重,頭痛多在早晨加重,間歇期可正常。
2、視乳頭水腫和視力下降。
3.精神和意識障礙等癥狀:頭暈、復視、壹過性黑、猝倒、意識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可導致癲癇甚至昏迷。
4.生命體征變化:中重度急性顱內壓增高時,常引起呼吸、脈搏、減慢、血壓升高。
(2)局部癥狀和體征:主要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部位,因此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征對腫瘤進行定位診斷。
(1)大腦半球腫瘤的臨床癥狀:
1,精神癥狀:多表現為反應遲鈍,生活懶散,近記憶力減退,甚至喪失,嚴重喪失洞察力和判斷力,也可表現為脾氣暴躁,易激動或欣快。
2.癲癇發作:包括全身性癲癇發作和局限性癲癇發作,以額葉最常見,其次為顳葉、頂葉和枕葉。有些情況下,驚厥前有先兆,如顳葉腫瘤,癲癇發作前有幻覺、頭暈等先兆。頂葉腫瘤發作前可有肢體麻木等異常感覺。
3.錐體束損害癥狀:以腫瘤對側半肢或單肢無力或癱瘓陽性病理體征為特征。
4.感覺障礙:表現為腫瘤對側肢體的位置感覺、兩點分辨感覺、圖形感覺、物質感覺和實體感覺。
5、失語癥:分為運動性和感覺性失語癥。
6.視野改變:視野缺損和偏盲。
(2)蝶鞍腫瘤的臨床表現:
1.視力損害:腫瘤發展到鞍上區,引起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這往往是蝶鞍腫瘤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眼底檢查可發現原發性視神經萎縮。
2、內分泌功能障礙:如性腺功能減退,男性表現為陽痿、性欲減退。女性表現為月經期延長或閉經。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發育前巨人癥,發育後肢端肥大癥。
(3)松果體區腫瘤的臨床癥狀:
1.四分體壓迫的癥狀:集中在兩個方面,即:視力障礙、瞳孔對光的反應和調節障礙、耳鳴耳聾;握持不穩,步態蹣跚,水平眼球震顫,肢體不完全癱瘓,雙側錐體束征;尿崩癥、嗜睡、肥胖、全身發育停滯、男性可見性早熟。
(4)後顱窩腫瘤的臨床癥狀:
1,小腦半球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肢* * *共濟失調,可出現患側肌肉張力減弱或無張力,膝腱反射遲緩,水平性眼震,有時出現垂直或旋轉性震顫。
2、小腦蚓部癥狀:主要表現為軀幹和下肢遠端共濟失調,走路時雙腳相距過遠,步態蹣跚,或像醉漢壹樣左右搖晃。
3.腦幹癥狀:臨床表現以交叉麻痹為特征,如中腦病變,表現為患側動眼神經麻痹和腦橋病變,可表現為患側眼球外展和半面癱瘓,同側感覺障礙和聽力障礙,延髓病變表現為同側舌肌麻痹、喉麻痹和舌後1/3味覺喪失。
(4)橋小腦角癥狀:耳鳴、聽力下降、頭暈、面部麻木、面肌痙攣、偏側面癱、聲音嘶啞、嗆水、患側共濟失調、水平眼休克。
(3)病程進展。腫瘤早期不需要壓迫癥狀。隨著腫瘤的生長,臨床癥狀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壓迫。根據腫瘤的生長部位和惡性程度,腫瘤生長的速度不同,癥狀進展的程度也有快有慢。
顱內腫瘤的治療;
目前國內外對顱內腫瘤的治療大多采用手術治療,如化療、放療、X-刀、γ-刀等,但大多難以治愈。惡性腦腫瘤病程短,發展快。根據惡性程度或放化療的敏感性,生長在腦幹、丘腦等重要部位的腫瘤難以手術或不能手術。經X刀和放療後,腫瘤可在短時間內縮小或控制生長,腫瘤不再生長。良性腦腫瘤病程長,生長慢,術後不易復發。而生長在腦幹等重要部位的腦腫瘤,手術後只能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手術後腫瘤還會復發再生長。顱內惡性腫瘤放化療後平均生存率不到壹年。良性膠質瘤、垂體瘤、顱咽管瘤、膽脂瘤等顱內良性腫瘤手術後不易完全切除,γ刀、X刀、放療都不能完全殺死。
專家組博采眾長,將中醫對產科綜合征的宏觀治療與現代醫學的微觀分析相結合,致力於從中醫角度研究腦腫瘤30余年。腦腫瘤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以其突破中醫理論的獨特見解,引起了醫學界的關註,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他認為,雖然目前國內外治療顱內腫瘤的方法很多,但大部分都很難治愈,大部分患者還是會復發。腦腫瘤的發生及其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癱瘓、聽力和視力障礙等癥狀,多為肝腎不足的常見癥狀。肝氣藏血,腎藏精,1/2主骨,髓與腦相通,二者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作用。為了克服腦瘤治療中的困難,他根據中醫理論和中西醫診斷,認真研究病理資料。將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相結合,通過反復的實踐研究和論證,突破傳統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的方法,建立了壹套較為完善的先進的抗腦瘤理論。他根據腦瘤的類型、部位、病理、癥狀等不同情況,辨證施治。在藥物治療上,他從調理肝腎、平肝熄風、補腎健腦入手,以中藥升降調降濁,用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之法。因此,作用於腫瘤的中藥通過經絡進入大腦,從而到達病竈,失敗的腫瘤細胞可升至汗液,降至大便,從而使藥物進門,出竅。經過不懈的努力,從上千種中藥中篩選出幾十種天然中草藥,經過藥物的進壹步調理、加工、提取、升華,能有效殺死或抑制腫瘤細胞,不損傷正常組織,可以補充。該系列藥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沿經絡直達病竈,通過導彈選擇性進入腫瘤,阻斷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阻斷腫瘤的血氧供應,切斷腫瘤的惡性信使,抑制腫瘤細胞的復制和轉錄。該系列藥物對膠質瘤、垂體腺瘤、腦膜瘤、顱咽管瘤、膽脂瘤、神經纖維瘤、松果體瘤、海綿狀瘤、神經鞘瘤、脊索瘤、腦轉移瘤等多種顱內良惡性腫瘤均有明顯療效。,使腫瘤細胞失去繁殖能力,從而使瘤體逐漸縮小、鈣化或消失。
[編輯本段]處方和補救措施
處方:腦瘤湯: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丹參30克、野菊花30克、牡蠣30克、昆布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白芷9克;生南星9g,蜈蚣9g,劉行子12g,蜂巢12g,全蠍6g,天龍片15。每日1劑,煎兩次,分服。天龍片應分三次與湯藥同服。
功效:上海中醫學院僅用此方治療顱內腫瘤11例,總有效率72.7%。
片仔癀:難姜粉:老姜100g,雄黃各壹份。先將老姜刷去泥沙(不洗),去掉叉枝,用刀挖壹個小洞,挖空中心,四壁只留0.5cm厚,填入雄黃粉,用挖好的姜渣封口,放在老瓦上用炭火烤7-8小時,至金黃色,酥脆不焦,離火冷卻,研細,過80目篩。剩下的姜渣壹起烤,磨碎細。
治療:外用。取安慶膏藥,小火曬幹,均勻撒上雄姜粉。可以根據腫瘤、痛點、穴位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敷貼部位,隔天換藥。
功效:安徽省人民醫院用此方治療腦瘤、肝癌、淋巴瘤、骨肉瘤等777例。,總有效率為64.8%,其中對腦腫瘤的療效最好,有效率為70%。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