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問:請問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用哪些中藥?

問:請問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用哪些中藥?

壹種治療肺結核的藥方

處方:圓魚(甲魚)1,百部60克,百合60克,白芨30克。克制用法:先用麥麩火煨圓魚,焙幹,與其他藥物* * *共研細末。壹日三次,每次6-9g。禁忌:夏天服用時不要吃莧菜。

處方:烏龜1。用法:龜用黃泥包裹,用糠火燒焦去泥,研成細粉。

用開水沖服,每日三次,每次1.5g,連服兩個月。適應癥:肺結核禁忌:煙酒。

處方:百部15g,白芨150g,桃仁75g,五靈脂75g,玄參75g,山藥90g,牡蠣90g,蜈蚣30g,厚樸30g,鱉甲60g,阿膠60g。克制用法:* *就可以了。

-

中醫藥治療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胸痛、咯血、潮熱、盜汗、消瘦。近年來,其發病率明顯上升,這主要是由於在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雖然不是感染後立即發病,但壹旦感染,就會有生命危險。

此病屬於中醫“癆”、“癆”、“肺結核”的範疇。內因是先天稟賦薄弱,正氣虧損,受外界“癆蟲”感染,邪氣乘虛而入而致病。這種疾病壹般分為四種治療方式:

1.肺陰虛型

癥狀有幹咳、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絲、胸部隱痛、骨蒸潮熱、手足發熱、午後顴骨發紅、盜汗、消瘦、喜冷飲、舌紅、脈數。治療要養陰潤肺。處方:沙參12g、麥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芨20g、山藥30g、茯苓15g、川貝母12g、菊花65438+。

2.陰虛火旺型

癥狀包括咳嗽、氣短、痰粘、顴骨灼熱、盜汗、失眠、胸痛咯血、遺精、月經不調、消瘦乏力、舌紅苔薄、脈沈數。治療要滋陰降火。處方:龜板10g,阿膠12g(溶化),冬蟲夏草12g,胡黃連10g,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麥冬12g,桔梗12g。

3.氣陰兩虛

癥見面色晦暗,疲乏無力,咳嗽聲輕,便溏納差,痰多,畏風自汗,盜汗顴骨紅,舌質淡,苔白,有齒痕,脈沈細,力小。治療宜益肺脾。處方:太子參15g、茯苓15g、白術15g、山藥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棗10g、黃芪20g、蓮子15g、當歸12g、白芨20g、白芨20g。

4.陰陽兩虛

癥狀包括氣短、消瘦、面色萎黃、聲音嘶啞、潮熱、盜汗、骨蒸發熱、排便快、痰多或帶血、心悸、氣短、沈默寡言、厭食、自汗、遺精、閉經、苔黃幹、脈細或弱。宜滋陰補陽。處方:太子參15g、白術15g、山藥30g、茯苓20g、黃芪30g、紫河車15g、當歸15g、鹿角膠10g、龜板12g、白芍12g、白芨30g。

-

肺結核的應用療法

(1)藥物組成:川烏、乳香、沒藥、續斷各1.5g,雄黃10g,朱砂1 5g,麝香0.5g..

方法:首先將川烏和續斷幹燥,研磨成細粉;然後將乳香、沒藥、雄黃、朱砂分別研磨成細粉,然後混合均勻,再次研磨,裝瓶備用。

用法:取麝香1/3,納神闕(肚臍)穴,再取藥粉15g,撒於麝香上,蓋槐花(中國槐花),放上預制好的艾炷,點燃至患者腹部有聲響,大便有吐沫為止。艾灸後,用膠帶將藥粉固定。2天1次。艾灸後只服用米湯、米粥和少量黃酒,幫助藥物痊愈。

(2)藥物:五倍子2 ~ 3g,飛朱砂1 ~ 1.5g。

方法:將五倍子和朱砂均研成細粉,加適量水調成糊狀。

用法:將藥物塗於紗布及臍窩處,用膠帶固定,每24小時更換1次。用塑料薄膜代替紗布可以保持藥物濕潤,療效更好。

(3)藥:五倍子適量。

用法:研成細粉,用陳醋調成糊狀,0天敷臍1次,3天敷臍1次。

(4)藥:五倍子1.5g,飛去朱砂0.3g..

制法:* *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成糊狀。

使用方法:睡前塞住肚臍,固定好,第二天早上取下,持續兩個晚上。

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胸痛、咯血、潮熱、盜汗、消瘦。近年來,其發病率明顯上升,這主要是由於在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雖然不是感染後立即發病,但壹旦感染,就會有生命危險。

此病屬於中醫“癆”、“癆”、“肺結核”的範疇。內因是先天稟賦薄弱,正氣虧損,受外界“癆蟲”感染,邪氣乘虛而入而致病。這種疾病壹般分為四種治療方式:

1.肺陰虛型

癥狀有幹咳、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絲、胸部隱痛、骨蒸潮熱、手足發熱、午後顴骨發紅、盜汗、消瘦、喜冷飲、舌紅、脈數。治療要養陰潤肺。處方:沙參12g、麥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芨20g、山藥30g、茯苓15g、川貝母12g、菊花65438+。

2.陰虛火旺型

癥狀包括咳嗽、氣短、痰粘、顴骨灼熱、盜汗、失眠、胸痛咯血、遺精、月經不調、消瘦乏力、舌紅苔薄、脈沈數。治療要滋陰降火。處方:龜板10g,阿膠12g(溶化),冬蟲夏草12g,胡黃連10g,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麥冬12g,桔梗12g。

3.氣陰兩虛

癥見面色晦暗,疲乏無力,咳嗽聲輕,便溏納差,痰多,畏風自汗,盜汗顴骨紅,舌質淡,苔白,有齒痕,脈沈細,力小。治療宜益肺脾。處方:太子參15g、茯苓15g、白術15g、山藥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棗10g、黃芪20g、蓮子15g、當歸12g、白芨20g、白芨20g。

4.陰陽兩虛

癥狀包括氣短、消瘦、面色萎黃、聲音嘶啞、潮熱、盜汗、骨蒸發熱、排便快、痰多或帶血、心悸、氣短、沈默寡言、厭食、自汗、遺精、閉經、苔黃幹、脈細或弱。宜滋陰補陽。處方:太子參15g、白術15g、山藥30g、茯苓20g、黃芪30g、紫河車15g、當歸15g、鹿角膠10g、龜板12g、白芍12g、白芨30g。

  • 上一篇:日常美容護膚小貼士
  • 下一篇:腰肌勞損的最佳治療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