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緣起是什麽?
如何發起壹顆赤子之心?
有壹顆幹凈的心有什麽好處?
如何不陷入邪見?
什麽是無知?
什麽是空?
如何打破無明妄想?
成佛的第壹步是什麽?
於是文殊菩薩站在人群中,也就是從座位上,跪拜到佛腳前,向右繞了三圈,跪了很久才告佛。
文殊是七佛之師,代表智慧和成就。如何達到智慧?金剛經告訴我們,有足夠的加持,智慧才能得到發展,這就是自求解脫的道理。
學佛靠自己,不是靠別人的幫助,也不是靠佛菩薩的加持。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是智慧。就算妳成了皇帝,或者有足夠的財富買下整個地球,還是買不到智慧。
成佛的原因是智慧,但是適可而止,智慧到了,不是功夫的事。
大慈大悲,佛願為此來壹切法界,說如來要清凈,菩薩要清凈於大乘,遠離諸病,使來世末世眾生求大乘,不墜邪見。
“慈悲佛”是指天地中最可敬的佛。如來就是佛,有意識、自覺、完全悟到了就叫佛。菩薩完全覺悟後稱為如來。“無來無往,是名如來”。什麽東西從未去過任何地方?指的是如來,從純粹出發,因地制宜。這個緣起就是成佛的根本,比如以錢為資本做生意。成佛靠什麽?清凈,清凈是成佛的第壹步,是成佛的基因和場所。
怎麽才能幹凈?純粹的反義詞是不純,即煩惱、無序、妄想。我們很難要求身心的純潔,人的內心是不幹凈的。
“說到大乘菩薩凈心”,在中國文化中菩薩等同於聖賢中的聖賢。在德求學的,尚未達到滿意的境界,小有成就的,則是聖賢,如子思、曾子。菩薩就是有覺悟,有感情,悟道了,功過不如意。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等人成就大事業,都是聖人,他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完整的。
文殊問的第壹個問題是如何成佛。要成佛,就得因地得清凈法,身心常處清凈,修行才能成佛。如果妳心裏有欲望,妳有修道的念頭,妳想清凈,那就是不清凈。妳壹定要改掉這個想法,畢竟是幹凈的。但是,這種境界太高了,不容易達到。所以文殊菩薩退而求其次,問大乘菩薩如何發起清凈心。
總的來說,動力無非就是給點錢,出點力。這是要小心的。經典上講,菩提心,什麽是菩提心?(大悲大慧大願;心深,誠,歸心。)開悟成佛是真的。也是真的,壹定要念佛,壹定要住極樂。
菩薩也叫慈悲,沒有慈悲就沒有真正開悟的人。只有真正開悟,才能迷失自我,為眾生犧牲自我。大悲是用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之身。菩提心呢?是凈化妳的心靈。諸大菩薩雖大慈大悲,但自性清凈。菩提人,覺悟了道,有了清凈的心,便進入了慈悲慈悲的菩薩道。這就是體、相、用三合壹,三位壹體。
有壹顆幹凈的心有什麽好處?可以遠離疾病。什麽病?頭痛、牙痛、胃痛、心臟病、肝病、腎病,是身體水火風四大不和引起的有形疾病,也是心理上的無形疾病,如壹切煩惱、壹切欲望、壹切妄想、貪婪、無知、猜疑等。
佛見世面,眾生皆病。疾病從何而來?有病的從業者。每個人的因緣不同,身體健康也不同。有些人天生健康,到了七八十歲,依然步履輕盈,精神奕奕。有的人壹年365天,不生病卻憂心忡忡;其他業力重的人,沒病的時候以為自己有病,到處求醫問藥。行業從哪裏來?工業是用心制造的。換句話說,怎樣才能做到身心無病?很簡單。清凈心,就能遠離壹切疾病。
文殊菩薩還問了另壹個副標題:未來末世的大乘求道者如何不墜入邪見?所有背離佛教的正確觀點都屬於邪見。也可以說,任何壹個通過學佛、求道而離開了這份赤子之心的人,就是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