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壹。通常,在大多數四肢血管疾病的病例中,患者經常因靜脈曲張及其並發癥而接受治療,尤其是潰瘍。靜脈曲張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靜脈曲張將在相關章節討論。現在主要介紹下肢原發性靜脈曲張。
為了更好地了解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發展、病因和治療依據,首先要熟悉下肢淺靜脈的解剖和生理狀況。下肢淺靜脈系統由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及其分支組成,可引流下肢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靜脈血。
1.大隱靜脈系統:大隱靜脈起於背靜脈弓內側,經內踝前部沿脛骨緣,到達股骨內髁後部,向外,位於大腿內側,在卵圓窩處註入股靜脈。大隱靜脈在進入股靜脈之前,接受許多分支,它們是:①旋髂淺靜脈,接受來自下外側腹壁和大腿近側外側皮膚的血液;②腹壁淺靜脈,接受腹壁下內側皮膚的血液;③陰部淺靜脈引流男性陰囊、陰莖及女性大陰唇的血液;④股淺外側靜脈,位於大隱靜脈外側;⑤股淺靜脈,位於大隱靜脈內。
2.小隱靜脈系統:起於背靜脈弓外側,在跟腱與外踝後緣之間上行,至小腿以下1/3處,在深筋膜淺面被皮膚和淺筋膜覆蓋;小腿內1/3段,被腓腸肌肌腱覆蓋,進入筋膜下組織;在上1/3段,穿過深筋膜,進入腘窩,註入腘靜脈。上隱靜脈位置較深,由筋膜支撐,壹般看不到明顯的靜脈曲張。
3.交通靜脈支:交通靜脈在下肢靜脈曲張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交通靜脈的破壞必然會導致淺靜脈曲張。下肢淺靜脈和深靜脈之間以及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之間有許多交通支。大腿淺靜脈和深靜脈之間的交通支主要位於縫匠肌下、內收肌管處和膝蓋處;小腿內側以內踝交通靜脈和外踝交通靜脈最為重要,內踝交通靜脈有三條,引流1/3小腿內表面的靜脈血;外踝交通靜脈引流1/3小腿外側的靜脈血。他們的瓣膜功能不全往往與大、小隱靜脈曲張的發生和靜脈淤滯性潰瘍的形成密切相關。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支位於膝蓋附近。
下肢靜脈曲張屬於中醫“肌瘤”範疇。《正宗外科》記載:“肌肉瘤者,面硬紫,青筋立於基上,彎曲更者,必成蚯蚓。”下肢靜脈曲張並發潰瘍屬於“疥瘡”範疇。《靈樞·刺真邪》雲:“疥瘡由風、熱、濕所致,有新舊、內外之別。”“外科精通”說:“疥瘡,穿裙子和褲子的女人……”《正宗外科》說:“疥瘡,生於兩疥瘡,初腫,久腐或有津液癢,破潰有膿水”都詳細描述了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表現及其並發癥。對後人認識這種疾病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疾病的起因
1.靜脈壁薄弱及瓣膜缺損:靜脈壁比較薄弱,在靜脈壓力的作用下可以擴張。瓣膜竇處的擴張導致原靜脈瓣膜關閉不緊密,導致相對瓣膜功能不全和血液回流。瓣膜發育不良或缺失不能起到有效防止回流的作用,導致發病。
2.靜脈壓持續升高:靜脈血本身由於重力對瓣膜產生壹定壓力,壹般情況下不會對其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壓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逐漸松弛、脫垂,使其不完全。這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懷孕、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齡和性別:由於四肢靜脈壓力只有在體長達到最高時才達到最高壓力,而青春期前身體不高,靜脈直徑較小,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30歲之前雖然有嚴重的靜脈曲張,但大多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失去張力,癥狀的加重迫使患者就醫。
靜脈曲張多見於女性,可能由妊娠誘發或加重。但在未懷孕的女性中,發病率也高於男性(男:女= 1: 3)。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較寬,血管結構過度彎曲,在經期、孕期和更年期,骨盆內的靜脈會加重充血。懷孕期間容易出現靜脈曲張的另壹個原因是懷孕期間四肢淺靜脈的張力降低,容易擴張,而這種情況在分娩後是可以恢復的。
二、發病機理和病理
正常情況下,下肢靜脈回流是心臟跳動產生的收縮力、深筋膜內深靜脈周圍肌肉產生的泵功能、呼吸運動時胸腔內的負壓吸引三個方面的協同作用。靜脈瓣膜在血液回流中起單向限制作用。如果有瓣膜缺陷,單向限制就會喪失,導致血液回流對下靜脈瓣膜產生額外影響,導致下靜脈瓣膜長期逐漸破壞。靜脈內瓣膜的破壞,使回流的血液對靜脈壁產生巨大壓力,可使靜脈相對薄弱的部分腫脹。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懷孕、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可增加靜脈內的壓力,進壹步加重血液對瓣膜的沖擊和對靜脈壁的壓力,導致靜脈曲張。長期靜脈曲張、淤血,最終產生停滯性皮炎、色素沈著和慢性硬化性蜂窩組織炎或潰瘍形成。
靜脈曲張的病變主要發生在靜脈壁的中層。早期中層彈性組織和肌肉組織增厚,可視為靜脈壓增高引起的代償反應。後期肌肉組織和彈性組織均萎縮消失,被纖維組織取代,靜脈壁變薄失去彈性而擴張。靜脈瓣膜也萎縮變硬。病變靜脈周圍組織的微循環也因靜脈壓升高而被擾亂,造成營養不良,導致纖維細胞增生。病變部位皮下組織呈彌漫性纖維化伴水腫,水腫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質,進而可引起纖維組織增生。靜脈淤血阻礙淋巴回流,淋巴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加重組織纖維化。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局部組織缺氧,抗損傷能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和潰瘍。
三、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是先天稟賦不足,筋脈虛弱,久立過度勞累,進壹步損傷筋脈,導致經絡不和,氣血運行不暢,血困於下,瘀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久則縱橫交錯。久而久之,看起來就像腫瘤。還有遠行勞累,雨中涉水,受寒濕,血管凍結,筋脈不通而引起的疾病。瘀積日久,化為濕熱,流入下肢經絡。如果是抓撓、蟲咬誘發,就會腐爛,變成瘡口,久久難以收斂。
第四,臨床表現
大多數原發性靜脈曲張患者早期無局部癥狀,可逐漸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患肢常感酸、重、痛、疲乏、乏力。
2.患肢淺靜脈隆起、擴張、彎曲,甚至扭曲或腫塊,站立時更明顯。
3.腫脹:腳踝和腳背可有輕度水腫,嚴重者小腿輕度水腫。
4.並發癥:
(1)皮膚的營養變化:皮膚變薄、脫屑、瘙癢、色素沈著、濕疹樣皮炎、潰瘍形成。
(2)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疼痛,表現為紅腫的硬結節和條索,伴有壓痛。
(3)出血:外傷或曲張靜脈或小靜脈自發破裂引起的急性出血。
5.下肢靜脈功能測試:
(1)深靜脈通暢試驗(Penhes試驗):用於衡量深靜脈回流情況,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深靜脈往往是通暢的。方法是在大腿處用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主幹,要求患者連續用力踢腿或深蹲。因為下肢運動,肌肉收縮,血液從淺靜脈經深靜脈回流,靜脈曲張塌陷,變空。如果深靜脈堵塞或有回流增加靜脈壓,靜脈曲張壓力不會降低,甚至靜脈曲張壓力會更明顯。
(2)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用於測定大隱靜脈瓣膜功能,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大隱靜脈瓣膜功能喪失。方法是患者仰臥,下肢擡高,淺靜脈放血,在大腿根部卵圓窩下部系止血帶。然後讓病人站立,在10s內解開止血帶,大隱靜脈血柱立即自上而下充盈,說明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病變最可能位於卵圓窩水平,深靜脈血液通過股隱靜脈連接點引流入淺靜脈系統。淺靜脈充盈緩慢(30秒以上)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血液從毛細血管回流到靜脈。如果止血帶未解開,患者站立後止血帶下方的淺靜脈迅速充盈,說明返流者靜脈的血液來自隱靜脈或某些功能障礙的交通靜脈。
(3)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患者平臥,擡高患肢,在大腿根部系止血帶。首先將第壹條彈性繃帶從腳趾向上紮到腘窩,然後從止血帶向下紮第二條彈性繃帶。在解開第壹彈性繃帶的同時,系緊第二彈性繃帶。如果兩條彈力繃帶的縫隙中出現靜脈曲張,說明這裏有功能。
動詞 (verb的縮寫)輔助考試1。超聲波多普勒
2.血管造影術
六、診斷標準
簡單的下肢靜脈曲張不難診斷。根據臨床實踐,診斷標準總結如下。1.有長期站立引起腹壓升高的病史,或有下肢靜脈曲張家族史。2.患者下肢靜脈明顯迂曲擴張,尤其是站立時。
3.深靜脈通暢,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交通支靜脈可能存在瓣膜功能不全。4.超聲多普勒或靜脈造影顯示大隱靜脈迂曲擴張和瓣膜功能不全。5.可伴有色素沈著、潰瘍、血栓性靜脈炎、出血、潰瘍等並發癥。
手術治療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方法。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剝脫術。手術需要硬膜外麻醉,創傷很大。術後患者臥床時間長,並發癥多。嚴重者往往很難完全切除靜脈曲張腫塊。近年來,我們在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領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開創性工作。我們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借鑒國外手術技術,不斷探索。繼大隱靜脈曲張剝脫術聯合硬化劑、激光聯合交通支結紮術和電凝術治療後,激光聯合透明直視旋切技術被用於微創治療靜脈曲張。該方法實現了微創徹底治療,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減少了手術切口,減輕了患者痛苦。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①微創,只有2 ~ 4個約5mm長的小孔;②療效徹底:手術幾乎在直視下進行,可徹底清除靜脈內迂曲的靜脈團、交通支及陳舊血栓;③操作簡單;④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在門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