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頭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風、寒、熱、濕、燥、火)侵襲,氣血運行受阻;或內傷日久,氣血不足,失養;或者痰瘀互結,堵塞經絡,都會導致頭痛。
方毅頭骨童音
來源《浙江中醫雜誌》
它由白芍30克、鉤藤30克、川芎30克、阿莎麗15 ~ 18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組成。
功能:平肝熄風,活血止痛。
適應癥:血管性頭痛。
該方劑由平肝的石決明、息風的鉤藤、祛風止痛的川芎細辛、養肝養陰的白芍組成,諸藥合用,起到平肝息風、活血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飲具有鎮靜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二三生散
來源“四川中醫雜誌”
包括生草烏30克、天南星30克、生白附子30克、蔥7根、姜40克。
功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潔芳用草烏溫經通絡,用天南星、白附子化痰,用蔥姜散寒。諸藥合用,起到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生散能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和組織中組胺和前列腺素的降解,松弛和刺激肌肉,調節神經,從而達到抗炎、消腫、鎮痛的作用。
用法:將藥物研末,混合均勻,包壹層紗布,放入鍋中蒸熟。熱敷痛處,但不要熱敷眼睛。
防散通頭散
來源:四川中醫
包括天麻、當歸、菊花、白芷、川芎、丹參、茯苓、白芍、黃荊子各65438±02g,紅花、生地各65438±00g,桃仁6g。
功能清熱祛風,活血止痛。
主治偏頭痛。
該方劑由天麻、牡荊、白芷、川芎、菊花、當歸、白芍、生地、赤芍、桃仁、紅花、養血活血、茯苓、健脾組成,具有清熱祛風、活血止痛的功效。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散具有鎮靜、抗炎、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四活血止痛湯
來源:陜西中醫
它包括當歸10g、川芎35g、菊花12g、白芷3g、白芥子3g、香附3g、柴胡3g、桃仁9g、甘草3g。
功能:行氣活血,化痰止痛。
主治偏頭痛。
該方以香附、柴胡疏肝理氣,菊花、白芷祛風,白芥子降氣化痰,川芎、當歸、桃仁活血,甘草調和諸藥,起到行氣活血、化痰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止痛湯具有抗炎、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三次服。
吳芳頭風散
來源《中醫雜誌》
包括白芷75克、川芎30克、川烏30克、生甘草30克和天麻30克。
功能祛風止痛,祛風活血。
適應癥:肌肉緊張性頭痛。
該方劑以白芷、天麻散寒止痛,川烏散寒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起到祛風止痛、祛風活血的作用。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風散具有抗炎、鎮靜、鎮痛作用。
使用時,將藥物研磨成細粉,裝瓶備用。每次3克,壹天兩次。
方劉同起散
來源“新中藥”
包括川芎40克、蓽茇20克、柴胡20克、白芷和土鱉蟲20克、葛根50克、羌活15克、蔓荊子20克、香附20克和全蠍10克。
功能:疏風清熱,散結散結,行氣活血,通竅止痛。
適應癥:頭痛。
該方劑以羌活、葛根、蔓荊子、柴胡、白芷祛風清熱,香附、蓽茇理氣,川芎、全蠍、土鱉蟲行氣活血通絡,諸藥合用,起到疏風清熱、散結通便、行氣開竅止痛的作用。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痛風散具有抗炎、鎮靜、鎮痛、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芪頭痛停糖漿
來源《中醫雜誌》
由丹參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雞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先炒)20克、細辛(後下)3克、蒺藜組成。56638.68666666666
活血化瘀的功能。
適應癥:血管性頭痛。
該方劑由丹參、當歸、白芍、川芎、雞血藤、夏枯草、白蒺藜、菊花、秦艽、平肝瀉熱、珍珠母、阿莎麗止痛組成,共同起到活血化瘀、平肝潛陽、祛風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停糖漿具有抗炎、鎮靜、鎮痛、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用法:用1000ml水煎煮後,加入白糖溶化,濃縮至100ml備用。每天1劑。
方巴活血止痛湯
來源:陜西中醫
由當歸、川芎、桃仁、菊花、白芥子、香附、柴胡10克,白芷12克,甘草6克組成。
具有活血止痛的功能。
適應癥:頭痛。
該方劑以桃仁、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菊花、白芷祛風,香附、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起到理氣活血、祛風止痛的作用。
藥理學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止痛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炎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防久治片顆粒
來源《中醫雜誌》
它由川芎、白芷各12g,白芥子、香附、柴胡、郁李仁各10g,白芍15g,甘草6g組成。
具有活血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
適應癥:頭痛。
該方劑以川芎行氣活血,白芷祛風,香附、柴胡疏肝理氣,郁李仁、白芍、甘草斂陰安神。諸藥合用,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止片顆粒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炎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