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化膿性中耳炎【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膿耳[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藥術語(2013)]
化膿性中耳炎[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藥術語(2013)]
編年支持奧的斯傳媒【湘雅醫學詞典】
3概述耳根是膿耳【1】。
化膿性耳朵;;化膿性中耳炎)為病名[2][3]。又稱耳[3]、耳癰[1]、耳纏[4]、耳基[1]、耳癰[1]、耳濕[1]、耳毒[65438]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特征的耳部疾病[5][4][6]。急迫和過度是有區別的[1]。化膿性耳炎是耳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兒童。常造成聽力損傷,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可能導致並發癥,危及生命。所以要積極做好預防和治療。
《外科豐功偉績》卷三:“耳膿腫臭,因耳中流膿。書中有雲:黃膿為耳;紅膿是風耳;耳朵周圍包著白膿;膿聲震耳欲聾。”
《秘笈錄》卷六;“耳之名,多有五,常有黃膿者,謂耳;經常有紅膿的叫膿耳;耳朵裏有臭味的叫耳朵;有白膿者,謂之耳裹;耳內空空如也,有時有綠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鏡·外科心神精要·耳癤》:“此證為耳內悶腫有膿,因膿色不同而得名。如果有黑臭的膿液,稱為耳膿腫;壹個有綠膿的人的名字令人震驚;有白膿者,以耳命名;有黃膿者,謂之耳,皆由胃濕、肝火所成。”
化膿性耳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1]。
4耳基礎病因病機《諸病病因論》卷二十九:“勞傷血氣,熱乘虛入其經脈。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故稱耳出血。”
耳基的發生多由風、熱、濕引起,內因多為肝、膽、腎、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如肝膽郁火、三焦濕熱、肝腎不足、虛火等。) [1][4].鼻咽炎癥引起的化膿性病變通過咽鼓管傳入中耳[4]。
4.1肝膽火盛,邪熱侵風熱濕,觸發肝膽火。內外邪熱聚耳竅,蒸化耳膜,血肉腐爛,於是產生膿液,成為膿耳。比如直接方子上說“耳觸風邪,觸之則氣...熱氣乘虛,不隨脈而去,膿出為膿耳。”《辯證實錄》卷三也說:“少陽之膽不舒,而風邪取之,火不能散,故生此病。”也有洗澡汙水入耳,濕氣侵入,濕蘊於中,化為熱,濕熱蒸化耳孔,化為膿,形成膿耳。如《病因論》第四十八卷說:“亦有洗澡水入耳不排,水郁,氣血相爭,積熱,使膿出者,皆謂耳。”
4.2脾虛濕盛,上耳孔正氣虛弱或久病體虛,正氣被邪毒所壓倒,有所留存。同時,脾虛運化不健,水內生,淹沒耳竅,故成膿耳[1]。
4.3腎素虧損,先天不足或腎精勞損致邪毒郁結,導致腎素虧損,耳孔不健,邪毒易藏,使急性實膿耳演變為慢性虛膿耳。正如《經驗選輯》所說,此病“因腎經真陰不足,以致火盛”。腎虛導致的耳內骨脆,不能被耳內濕熱邪毒腐蝕。如果持續時間長了,骨頭會腐爛成膿性黑臭,甚至邪毒會陷進去,形成膿性耳變綜合征[1]。
4.4兒童多膿耳的原因兒童的咽鼓管短而粗,所以受的苦更多[4]。
孩子臟腑嬌嫩,身體不飽滿,易受致病菌和病毒感染,產生麻疹、咽喉痛、疥瘡等疾病。,導致精氣消耗,正氣不足,病菌滯留或病菌再感染,病菌困於耳孔而成膿,故小兒膿耳較成人多,更易發展為慢性虛證,引起證候變化[1]。
5耳基礎癥狀《丹溪心法》卷四:“虛熱隨脈入耳,熱不散,濃汁而出,為膿。”
主要臨床癥狀為耳道流膿和聽力下降[4]。
實證方面,起病急,常伴有寒熱、耳痛、黃膿;虛證者,耳膿性分泌物量少,癥狀持續,常伴有頭暈耳鳴[4]。
6耳根的診斷耳根的主要癥狀是耳內有膿性分泌物。檢查發現耳膜穿孔,膿液從穿孔處流出,或者從穿孔處耳膜後方有膿液。診斷壹般不難[1]。但有時膿量少,耳膜穿孔小或在邊緣,不易發現。要註意仔細檢查,避免漏診和誤診[1]。
7需要從耳底鑒別的疾病要與耳癤、耳瘡相鑒別。有耳癤、耳瘡的人,可能耳道有膿,但耳膜沒有穿孔[1]。
8耳根治療8.1耳內流膿辨證論治是本病的主要特點。但疾病有急慢之分,病程不同。壹般來說,急診第壹次出膿多是經驗性的;流膿時間長,多為虛證,或虛中有實。按其膿液顏色,有黃膿、紅膿、白膿、綠膿、黑臭膿。黃疸患者多為濕熱型;紅膿患者多為肝經火,傷血;白膿或綠膿多為脾虛;膿性分泌物、惡臭、黑腐者,多為腎虛,兼患濕濁實虛之證,病情較危重。至於膿液的多少,膿液的粗細,也可以作為辨證的參考。比如大量流膿,多半是因為脾虛濕盛。如果膿液粘稠,多為熱性濃稠,會受熱生膿。[1]
臨床上要結合四診參考,綜合局部和全身癥狀,辨證施治[1]。
《醫宗金鏡·外科心神精要·耳癤》:此證以耳內腫脹流膿為特征,因膿液顏色不同而得名。如果有黑臭的膿液,稱為耳膿腫;壹個有綠膿的人的名字令人震驚;有白膿者,以耳命名;黃膿患者,名為穎兒,均為胃濕兼肝火所致。柴胡清肝服主為宜。氣、火過盛者,服龍膽瀉肝湯。但風耳產生紅膿,在肝經血中趨於熱。宜與四物湯加牡丹皮、石菖蒲同服。
8.1.1膿耳兼肝膽火盛,指肝膽火旺,耳痛劇烈,頰部、腦部疼痛,耳鳴耳聾,鼓膜紅滿或緊張穿孔,膿黃稠或微紅,伴有發熱、口苦、咽幹。
風熱外襲型膿耳是指風熱侵襲,表現為耳痛突然發作並進行性加重,聽力下降,鼓膜發紅或有小穿孔及搏動性膿性分泌物,伴有鼻塞、流涕、發熱惡寒、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數。
8.1.1.1癥狀此綜合征起病急,有耳痛、耳鳴、聽力下降、耳悶等癥狀。耳痛逐漸加重,或如跳痛,或如刺痛,疼痛累及頭部,往往劇烈疼痛後耳膜穿孔,流膿,然後耳痛等癥狀減輕。局部檢查:初期耳膜鮮紅或暗紅,血絡外露,耳膜向外突出,正常體征消失。耳膜穿孔後,流膿。穿孔小的話,多是閃爍搏動。耳道內有膿,濃黃色或淡紅色,量大。聽力檢測顯示是傳導性耳聾。[1]
全身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或口苦、咽幹、小便黃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1]。
兒童的癥狀壹般比成人重,更容易高熱、哭鬧、煩躁甚至頭暈、抽搐、落枕[1]。
8.1.1.2證候分析:內外邪熱困於耳竅,蒸灼肌膜,故耳痛[1]。
氣機不暢,導致耳鳴、聽力下降、耳脹[1]。
熱勢強,肌膜灼熱時,耳內疼痛劇烈,呈跳痛或刺痛樣,耳膜紅腫,血絡外露[1]。
熱毒熾盛,損傷肌膜,生膿[1]。
熱盛時膿液稠黃,熱傷血,則膿液紅血絲濕濁,膿液量多[1]。
膿汁是由邪熱損傷耳膜的血肉而形成的。沖泡成膿時,邪熱橫行,故癥狀較重。膿液出了,邪熱就能泄出來,所以耳痛、頭痛、寒熱等癥狀就能得到緩解。[1]
由於風、熱、邪、毒的侵襲,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如果證候表現為口苦、咽幹、小便黃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則為肝膽灼熱的征象[1]。
小兒臟腑虛弱,氣機不充,邪毒易侵或觸發肝風,所以癥狀嚴重[1]。
8.1.1.3方劑初治癥狀較輕,風熱在表,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荊條粉【備註】可用(東原十書):荊條、生地、赤芍、洋甘菊、桑白皮、木通、麥冬、升麻、千千。全方以祛風清熱為主,兼以利水除濕排膿,涼血清熱祛火邪。[1]
可加入夏枯草、柴胡以增強清肝的功效,或加入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甘草可清肝解毒消腫[65438+]
便秘患者,增加黃硝[1]。
耳膜被刺破流膿後,熱勢減緩,故治療重在祛濕解毒,活血排膿。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備註】(女性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貝母、防風、沒藥、炒皂角刺、當歸尾、陳皮、金銀花,加車前子、金銀花。
小兒化膿性耳疾易因邪毒下陷或誘發肝風,更應引起重視。壹般可在上述方中加入鉤藤、蟬蛻,平肝熄風。如果看到煩躁、頭暈、頸強、嘔吐等癥狀,就要清營、涼血、解毒、開竅。參考“化膿性耳變綜合征”。[1]
8.1.1.4外治1)耳道內的膿性液體可用無菌棉簽擦拭幹凈。如果膿液粘稠,可以先用稀白醋或3%雙氧水沖洗。清除耳道內的膿,有利於膿的流出和藥物的使用。[1]
2)滴耳液: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濕排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耳墜,或用新鮮虎耳草汁或磨碎的桃金娘根醋滴耳,每日5-6次。[1]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收濕排膿功能的藥物吹耳朵,如爛耳粉、紅棉粉等。吹藥前要將耳道內的膿液和殘藥清理幹凈,每次不宜吹太多藥粉,以免藥粉在耳道內堆積,阻礙膿液排出,造成不良影響。[1]
4)塗藥:若耳殼或耳後有腫痛,可用紫金錠磨水塗藥。或者用如意黃金散【備註】如意黃金散(外科正品):大黃、黃柏、姜黃、白芷、生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天花粉,研成細粉。調整和應用。[1]
8.1.1.5針刺可用針刺聽宮、聽會、耳穴、外關、曲池、合谷、陽陵泉、夏溪等穴,每次選2 ~ 3穴,采用撚轉瀉法,不留針[1]。
8.1.1.6鼻塞流涕的其他治療方法,滴鼻靈配合滴鼻靈對膿耳的治療也有幫助[1]。
8.1.2脾虛濕阻型膿耳是指脾虛濕阻,表現為耳內持續流膿,膿清無臭,聽力下降,鼓膜中央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肉芽、息肉、頭暈、頭重或全身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膩、脈緩無力是膿耳綜合征的常見癥狀[5]。
癥狀8.1.2.1的患者,耳內有膿性分泌物。經年累月,時重時輕,久久不散,膿性分泌物量大而稀,無明顯異味。聽力損失。局部檢查可見中央耳膜大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肉芽、息肉,耳道內膿液較多,膿液稀薄甚至水樣。聽力檢查顯示傳導性耳聾。全身可出現頭暈、頭重、乏力、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唇淡舌淡、苔白濕、脈緩細弱等癥狀。[1][5]
8.1.2.2證候分析:脾為後天之本,主要運化水濕生成氣血,運化楊慶出上竅[1]。《醫學綱要》說:“脾胃虛寒,兩眼雙耳有病。”
脾胃虛弱,陽氣不升,耳竅失溫養。更何況脾虛不化水濕,水濕困於耳竅。所以耳朵裏的膿不會長年幹,偏虛則稀,合熱則稠[1]。
清陽不升,所以頭暈耳鳴,耳聾敏感,面色萎黃,唇淡舌淡,是脾虛,氣血不足的征象;吃得少,腹脹,便溏也是脾虛濕盛的癥狀[1]。
脾虛導致氣血不足,所以脈細或弱[1]。
8.1.2.3方劑治療8.1.2.3.1治療方法:健脾滲濕,通便排膿[1]。
8.1.2.3.2處方可為土鱉蟲消毒粉[備註]土鱉蟲消毒粉(正宗手術用):黃芪、皂角、金銀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當歸、白芍、白芍、白術、白芍加味治療茯苓和黨參[1]:土鱉蟲消毒粉用途 補氣祛濕,川芎、當歸、白芍養血活血的同時,還用金銀花、白芷、桔梗、皂角解毒排膿,使氣血旺盛,能抗邪,從而解邪毒,止膿。 若濕熱較強,宜加清熱利濕解毒之藥,如車前子、地膚子、野菊花、蒲公英、魚腥草等。[1]
8.1.2.3.3麥冬、雞血藤、金櫻根、野菊花、芝麻、狗腳印各45克,水煎,具有補氣血、解毒排膿的作用[1]。
8.1.2.4外治法1)膿液清除:可用無菌棉簽擦拭幹凈。如果膿液粘稠,可以先用稀白醋或3%雙氧水沖洗。清除耳道內的膿,有利於膿的流出和藥物的使用。[1]
2)滴耳液:用黃連滴耳液,或用核桃仁搗油,滴耳液加少許冰片。[1]
3)吹耳:用爛耳粉、紅棉粉吹耳,或在新瓦上燒毛成灰,加少許冰片研成粉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塗鴉勇氣油,或手術切除,以利膿液流出。[1]
8.1.3腎元虧損,膿耳伴腎源虧損型是指腎元虧損,表現為耳內膿液不暢,量少,耳膿或豆腐渣臭,惡臭,持續復發,聽力明顯下降,鼓膜邊緣或疏松部分穿孔,有灰色或豆腐渣樣膿,為傳導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影像學檢查多見骨質破壞或膽脂瘤影,伴有頭暈乏力、腰膝酸軟、舌紅、苔薄白或少苔、脈弱。
8.1.3.1癥狀:耳部膿性分泌物,持續時間較長,或流停即停,反復發作。膿量不多,或臟或有塊狀,或像豆腐渣,有臭味,聽力下降更明顯。局部檢查可見耳膜穿孔,多在邊緣或疏松部分,有灰色或豆腐狀膿,濃稠黏成塊。乳突x線片顯示骨質破壞或膽脂瘤形成。聽力檢查顯示傳導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腎虛癥狀如頭暈乏力,腰膝酸軟,遺精早泄,舌紅,苔薄白或少,脈細而弱。[1][5]
8.1.3.2證候分析:腎虛導致耳穴失健,易致邪毒瀦留;如果濕熱邪毒長期被困,膿液會在耳內流個沒完沒了,反復發作[1]。
腎虛,骨脆,毒蝕,腐敗成膿,故膿臟或塊狀,似豆腐渣,有臭味[1]。
因其骨質破壞嚴重,乳突X線片可發現其病變[1]。
耳朵是腎竅,腎虛耳朵不養,耳鳴耳聾特別明顯[1]。
腎虛髓海不足,故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腰為腎,腎虛髓少骨,所以腰細膝軟無力,沒有資格做強官[1]。
腎主藏精,精不固,故遺精早泄[1]。
脈沈弱也是腎虛的壹種證候[1]。
此證以腎元虧虛為基礎,以濕邪長期郁結為標誌,故病情較為復雜,若治療不當,仍可導致黃耳傷寒[1]。
8.1.3.3方藥治療8.1.3.3.1補腎養元,祛濕化濁的治療方法[1]。
8.1.3.3.2陰虛的方劑可用白質八味丸治療【備註】白質地黃丸(又名白質八味丸)(醫方檢查):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熟地黃、知母、黃柏、木通、夏枯草、桔梗、魚腥草等。[
腎陽虛患者以傅貴八味丸為主【備註】傅貴八味丸(又名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方提要):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澤瀉、霍玲、山藥。、附子和肉瓜辛[1]。
慢性濕熱、蝕骨、膿臭者,宜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紫莖澤蘭、穿山甲、皂角刺、馬勃、魚腥草等。[1].
8.1.3.4外治法1)膿液清除:可用無菌棉簽擦拭幹凈。如果膿液粘稠,可以先用稀白醋或3%雙氧水沖洗。清除耳道內的膿,有利於膿的流出和藥物的使用。[1]
2)滴耳液:用黃連滴耳液,或用核桃仁搗油,滴耳液加少許冰片。[1]
3)吹耳:用爛耳粉、紅棉粉吹耳,或在新瓦上燒毛成灰,加少許冰片研成粉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塗鴉勇氣油,或手術切除,以利膿液流出。[1]
8.2本方因濕熱毒火,肝膽郁滯,耳脹疼痛,口苦心煩。治療宜用瀉清丸、龍膽瀉肝湯[2]。
風熱毒蘊所致的發熱口渴,宜用銀翹散加五味消毒飲治療[2]。
8.3外治臨床指南:“外用龍骨、五倍子、乳香、枯礬、血余炭等。分粉、卷、吹。”
《醫宗金鏡·外科心靈與耳癤要點》:“外用番茄醬用天然油滴。壹旦膿幹凈了,就換耳油,時不時滴壹下,腫就消了,肌肉自愈。滴耳油,磨核桃仁,擰油去渣,得壹元油,二分冰片,每次用滴壹點入耳。”
8.4針灸治療8.4.1體針主要選取的穴位有:庭宮、翳風、風池穴、合谷、足臨岐等[4]。經驗性加上耳穴性和外部性的習俗;虛證加太溪、腎俞、足三裏;過熱使椎體和曲池增大;頭痛加上太陽和衛星[4]。
8.4.2耳針取腎、內耳、屏室、枕、外耳等穴,以中*** [4]。
8.4.3註意事項針刺治療應伴有耳腔膿液清理和引流,有利於控制病情,減少並發癥[4]。
9耳漏患者的日常保健耳漏的護理,要註意經常清除耳內膿液,正確使用滴耳液和吹耳藥。滴耳液和吹耳前,應清除膿液和滯粉。滴耳時,患者的耳朵應側躺,患耳朝上。滴完藥液後,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到達患處,並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要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不要吹得太多,以防堵塞耳道,妨礙引流。此外,密切觀察病情應特別註意膿液、頭痛、發熱、意識等癥狀的變化,以便及時預防或發現膿耳變綜合征。[1]
飲食上少吃雞蛋、豆制品等引起邪毒的食物[1]。
患耳膿、耳膜穿孔未愈者應避免遊泳,以免水進入耳朵加重病情[1]。
10耳基的預防預防耳基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1]。兒童患麻疹、流行性喉炎等疾病後,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此病。更要註意預防,發現耳部癥狀,及時診治,避免流膿[1]。
母乳餵養不當也容易引起此病,所以要放棄仰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過多的母乳進入耳孔而誘發此病[1]。
另外,防止汙水進入耳朵。當水進入耳朵後,盡快擦拭幹凈,保持耳道幹凈衛生[1]。
初發膿胸患者應盡早徹底治療,以免耽誤時間長了變成慢性,或變成其他綜合征[1]。
11醫案《續醫案》卷十七:趙治小兒耳流膿,大夫以藥治之。幾年都沒用,但是效果不好。吃了六味地黃丸和桑螵蛸才知道這個腎病治好了。
續醫案第17卷:某女,怒熱,每次月經周期後雙耳流膿,兩太陽疼痛,胸脅脹滿,或寒熱尿頻,或小腹脹悶,均屬肝火血虛。先用兩劑梔子清肝散,再用幾劑加味逍遙散。癥狀全部緩解,補中益氣治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