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10克,防風10克,槁本10克,蔓荊子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療法
1,濕熱郁陽,肩背痛,強脊痛,或全身疼痛,或體重不能側轉,脈浮;邪在少陽、厥陰,臥更驚。
2、治表裏濕氣,頭痛,頭重,或腰背重痛,或全身,微熱困。風濕在表,頭痛劇烈,背部劇痛,全身疼痛,翻身困難,惡寒發熱,脈浮。
3、《醫鏡》顧松原:凡受外濕之苦,不論上下,皆用此方治療。
加減:
1.如果濕重,四肢酸澀,可加入蒼術、阿莎麗,幫助祛濕通絡;對於久郁化熱者,宜加黃芩、黃柏、知母清火。
2.如果月經有寒濕,身體沈重沈重,加酒洗韓季芳5分,輕附子5分,川烏5分。寒濕腰痛,加附子。
《方傑方》中羌活、獨活祛風除濕、利關節;防風、槁本、祛風除濕、發汗止痛;川芎活血、祛風止痛;牡荊治頭痛;烤甘草調和各種藥物。該組合具有祛風勝濕的功效。
《羌火勝於濕羌獨》曲,《魏曹靜》防風,寒濕重於表,祛濕有效。
2.《經》說:風能勝濕。羌、杜、方、秋、熊、滿都是風藥,濕氣在表,六則辛溫,都是解表之藥,使濕氣從汗中釋放出來,進而驅散壹切邪氣。如果廚房裏的水是濕的,應該用它作為排水劑。
槁本——太陽冷濕;
荊,預防-曬風濕;
第二項活動-
川芎-
甘草。-
3,腰以下重,寒濕之邪留於陰。本方加防身驅濕,必伴月經;或者看到身體沈重沈重,濕熱之邪在陽裏無處不在。這個方子加蒼術燥濕,還必須加黃柏清熱,但要達到長沙舒府、桂府、梔子白皮的方子才能有效。
不同的
(1).除獨活、蔓荊子、川芎和甘草外,還加入了升麻和蒼術。著名的羌活處士湯是用來治療風濕病的,全身都疼。
(2)除川芎外,加黃芪、當歸、蒼術、升陽處士湯,以治疝氣脹滿、多汗。加入麥芽、神曲、豬苓和澤瀉。治療脾虛泄瀉,除當歸、黃芪外,亦稱升陽處士湯。
(3)本方與九味羌活湯均可祛風勝濕,止頭身痛。然而,九味羌活湯在緩解表證方面比本方更有效,它辛、散、溫、燥,伴有寒、涼、熱。故主要用於外感風寒濕內熱,惡寒發熱為主,口苦微渴。本方山除全身風濕,解表能力較弱,故以治風濕表證為主,頭身疼痛較重,表證不明顯。
利用
1.辨證要點臨床應用以頭身疼痛或腰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代應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等。
3.羌活史聖湯可治五瀉。
“五表瀉”又叫腎瀉、晨瀉,即天不亮起床就腹瀉,影響睡眠,並有腹痛、脹氣、解不清等癥狀。過去認為是腎陽不足,命門大衰,陰寒過盛所致。常用申思丸和五味子散治療,但臨床應用表明效果不佳。近年來,許多病例用“羌活史聖湯”治療,效果滿意。究其原因,是因為五運泄瀉導致的陽虛癥狀不明顯,而脾虛濕盛突出,病在脾而不在腎。
1、白芷、升麻、葛根、白術、白芍等。可加,目的是“自下而上”,以升楊慶,救中氣之沈。泄瀉過盛、尿澀者+澤瀉、豬苓、陳皮等。
2、大便帶粘液,腹痛且排便後仍不舒服+黃連、白芍、陳皮、木香、吳茱萸等。;
3.如果服藥後腹痛緩慢,粘液排出,但患者嗜睡乏力,則應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澤瀉、半夏。
4.如果太陽的精神下沈,虛火沖上來,頭暈目眩,腳軟,盜汗,這就是熱傷元氣的原因。舌苔會薄黃膩,脈滑或大。可加黃柏、黃連等苦寒堅陰,癥狀消退。
以上方法壹般壹周左右見效,半個月左右好轉。另外,如果患者經治療後病情穩定,晨起腹瀉停止,但腹部輕微疼痛仍存在,腸鳴音仍未完全消除,可用升陽湯鞏固善後。本方兼顧肝脾,益氣活血。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考慮到血的含量,但不宜使用熟地黃、當歸等滋陰油膩、滋補的藥物,否則容易導致腹瀉,要有所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