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符濤到春聯
"成千上萬的家庭每天都在用新字替換舊字."當王安石把這句名句加入宋詩時,符濤已經在向春聯過渡了。
符濤,顧名思義,是木頭做的。紅木在古代被稱為“怕鬼之木”,其驅鬼辟邪的信仰由來已久,壹直與門戶有關。《文藝匯萃》第八十六卷引用《莊子》佚文:“把桃枝放在戶中,即使在灰下,童子無所畏懼,鬼卻害怕。”近年來,考古發現了證明這壹古老習俗的珍貴史料。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壹篇:“嘿,三步,取桃東枝,不登惠之門。”嘿,孩子。藥方的內容是驅鬼,在門上插桃枝。桃木驅鬼,也見於湖北雲夢睡虎秦簡。
今天廣為人知的壹對門神神兔和雷宇與桃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門神的原始神話說,他們“表演舉行鬼,站在新月山的桃樹下。”這棵桃樹,不要只把它當成壹個環境或者壹個背景。清代《歸集存稿》考釋其義,指出聖茶是“從桃椎骨展來的輪回故事”。人們之所以能創造出“聖茶幽壘”的神話,是基於“除夕飾桃”的習俗...漢代風俗中的“以河北守猛”。也就是說,神荼歇基的神話故事,其實是對桃木人站在門戶前的習俗的壹種解釋。
雕桃樹驅鬼辟邪的習俗,有兩方面的變化。壹種是直接在門上畫個門,科比威;另壹個是桃子的符號。用桃木板代替桃木人。桃板上可以畫聖茶和聖基,也可以寫門神的名字。掛在門左邊的壹個寫著“申屠”,右邊的壹個寫著“雷宇”。這塊桃板叫桃符,也叫門符——清代遊東《根齋續》:“人家的門符,左在申屠,右在雷宇。張衡曰:“守,申屠為副。"
簡而言之,這就是驅鬼辟邪的“象征”。
《唐朝政治史》卷三說,諫諍大夫明崇彥有法術。他曾“寫了兩個桃符,釘在上面,聲音變得無聲”,把桃符釘在酒窖上,停止了酒窖下的樂妓表演。釘個桃符真的會有這種魔力嗎?我不會。所以寫桃符的人“有符咒”是壹個前提。唐代通俗詩人王梵誌在敦煌遺書中寫下“父子相親”:“主人打桃符,西掛紅繩。”符濤和赤鎖都被放在門前以辟邪。
宋代洪邁在《簡毅支壹》中的《四明真君》壹文,寫的是福州人殘存的後嗣之夢,其中涉及說他們厭倦了以桃符取勝:“回家時,把門上的桃符取下來,用尖刀折斷,存放在網籃裏。二更的晚上,人們回到壹裏外的家裏,把它埋在東南洞裏三尺。當這個人離開時,他靜靜地坐著。他宣誓,‘黃帝,三綱五常。像法律壹樣緊迫。“壹旦歸還,就會停止。”
以上兩種材料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符濤的迷信心理。
元雜劇《後庭花》中包公之殺人案的故事,是破案的重要線索。故事說的是,在汴梁,經營“獅子店”的二哥,準備對壹個獨自待了壹夜的少婦翠婉動粗。這個女人拒絕了,二哥用斧頭威脅崔佳,把他嚇死了。二哥道:“這驟死必有蹊蹺。我們家門口訂的桃符,拿壹塊放在他鬢角裏,裝在口袋裏,丟在這口井裏。”“門先定”,會被釘牢。桃符釘在門上,可以取下,可以別在鬢角。這個桃符應該是木制的。“死得突然的人壹定是錯的”,所以這是符濤神秘的象征意義被用來壓制鬼魂。
接下來,《後庭花》用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表現了來酒店住宿的書生崔巒的靈魂,後來又把桃符送給了劉秀才。桃子象征著“長壽和財富”。包拯見了,唱道:“他們設(釘)桃符辟邪,增財運,畫鐘馗,知其母報神戶。”符濤、鐘馗和門神相提並論,說明它還有很強的驅魔意識。
但元代的桃符與漢代的桃符不同。請聽包拯的歌詞:“如果妳排隊,妳會發現‘長命富貴’,現在我手裏有‘適合過年’。”桃符是成對的,其中壹個寫“新年快樂”,另壹個壹定要寫“長命富貴”,這是根據當時的慣例。在劇中,包公命令尋找那些門上釘著象征“適合新年”的桃子的人。再看劇裏的描述:“我從這個門出來,拐過彎,擦過內角,來到這個酒店門口,有桃的符號。”來獅子店吧,我來試試,但是怎麽才能有個‘適合過年’而不是‘長命富貴’呢?我就比較這個,是壹對。"
這部保存在雜劇中的民間資料非常珍貴,它記錄了從符濤到春聯的演變過程。這是進化的中間環節,很典型:壹方面還是木,但卻是桃的象征;壹方面,四字比較接近對聯;重要的是,不斷變化的桃字雖然有“驅邪”的古意,但“適合過年”、“富貴長壽”卻成了更喜慶的春聯。
2.最早的春聯
元雜劇《後花園裏的花》,是壹副“適合過年”和“長命富貴”的對聯,從內容上來說就是春聯。雜劇稱之為桃符沒有錯,因為寫在桃板上。拋開文字資料,可以說,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古人把春聯稱為“符濤”。
春聯開頭的話題,讓五代後期蜀主孟昶有點顯眼。只因《松石蜀家》中有記載,孟昶將學士取名為桃符,又因其非功,故佯作詩壹首:“新年余慶,佳潔諾。長春。”清代的人認為這是最早的春聯。這種說法影響很廣。
近年來,人們論證春聯先於孟暢,甚至有人在《尚書》中發現了對句,在古代器物上發現了題為“書虎”的六字銘文。在眾多文章中,譚燦學《中國最早的對聯》第4期《文史知識》(1994)引用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的對聯來證明唐代的春聯,值得關註。敦煌遺書記載如下:
歲:三陽開始蔓延,第四級開始打開。
福清初新,壽祿延。
亦:三陽回始,四階至祥,
嚴復新的壹天,慶祝生活沒有邊界。
立春說,“銅濁則慶席,玉法則調陽。”。
除了五福的三場災難,古往今來還會有上百場災難。
寶雞能辟邪,嚴蕊能解邪。
立春回到了他在孫昌的住處,福喜子。
又:三陽始傳,四孟(孟)始開。
回到過去,壹個個回來。
年年慶祝,月月無災。
雞歸惡,燕歸財。
守衛者守衛,鬼魂躲藏和埋葬。
圍著書的門,我很開心。
敦煌文書中的這些連詞分為兩捆,分別記載在“年”和“立春日”之下。這正好符合春聯的特點。那句“書門口壹圈,我健康”更重要——記錄這些對聯是什麽感覺?是寫桃字的稿子,也就是春聯。對聯中有很多至今仍在春聯中使用的詞,如“三陽”、“四秩”、“始調陽”。在新年到來之際,人們願意表達對四季的關心。“五福”、“富貴”、“祝壽”、“程響”等仍有民間生命力。傳統春聯反映了古代風俗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驅邪和消災。敦煌遺書中記載的對聯,正是為了辟邪,帶來幸福和繁榮。
敦煌遺書Stein 0610是《七言錄》的抄本,抄於唐開元十壹年。我們稱之為勾,也就是春聯的對聯,抄記在紙的背面。無疑,其抄寫日期遠早於《後書》孟昶,證明春聯最遲在唐代已寫在桃板上。
從符濤到春聯,不僅僅是名字的問題,還有寫“春”字的問題。這實際上顯示了壹種改變符濤舊內容的創新。舊桃符脫胎於神壇木刻像,紅木板上繪有門神,並題寫“申屠”、“雷宇”字樣。總之,就像桃花心木本身的象征意義壹樣,桃子象征的意義在於驅邪。這是自我保護和生存的欲望,比追求生活質量更基本,但卻是更低的層次。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表現在對舊習俗的認識上,即不僅求邪氣,也求幸福。符濤的舊內容已經不能滿足這種新的心理需求。於是,寫門神名字的符濤舊章程被打破,讓位於“福褚青新”、“壽顏路”等字樣。
經過這壹創新,桃符號的原始象征意義並未喪失。——桃木不是寫門神的名字;而新的意思,加上為納吉布祈禱的字樣,就疊加上了。這種疊加其實標誌著質的飛躍。它不同於古老的桃子象征。同時,桃符辟邪的功能也沒有被遺忘。
至於名字,不言而喻,宋代王安石的詩,元雜劇的臺詞,還是叫符濤。宋代張邦基《墨莊隨記》:“東坡在黃州,王家在東湖,公每次必訪。有壹天,我被迫擺脫了舊時代,到了我家,我發現了壹個治愈桃符的方法。公戲書壹鏈接就說:‘門大到千人騎進,堂深到感百男歡。’“看,《符濤》和《第壹本書》互相照顧;蘇東坡所做的是在除夕夜寫春聯——然而宋朝的人說是“桃符”。
南宋人精心撰寫《歸心雜識》壹書,《符濤獲罪》壹文:
黃生於永嘉,是縣人。在吳佳的年紀,陶福雲寫道:“妳怎麽能過新年呢?妳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作為壹名官員,我停了下來。
興頭上的黃倩,大概還是延續了幾句“該過年了”“壹切都會好的”的慣用語句。沒想到有人打了“小報告”,他丟了工作。從這份材料來看,“符濤”這個名字在南宋時還很流行,“符濤”上刻的字已經是“春聯”了。
春聯的名字據說來自明朝初期。《雜雲錯雜說》中的朱元璋故事;
春聯是在明陵立的。除夕前,帝都金陵突然傳來消息,要官紳們在門上加壹副春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偶爾遇到壹家獨來獨往,要壹個腌(閹)苗,還沒聽說過。皇帝對大書說:“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扔壹支筆給列維,壹個上尉之類的。繼承人回來的時候,沒有吊死。因問,雲曰:“知為禦書,高掛中堂,焚香祝聖為獻新春之禮。”皇帝大喜,資銀五十兩,以動產業。
從這份材料來看,朱元璋不僅提倡除夕掛春聯,而且微服出宮,看到家家戶戶貼對聯的盛況;他看到豪豬家的門上沒有對聯,就能臨時起意,壹副行業特色的對聯,對峙中穩定,成雙成對。
明朝開國皇帝的倡導,無疑推動了春聯的普及。然而,符濤這個古老的名字保留了相當長的壹段時間。明末遺民李仲甫在《李二原》中寫了壹段軼事:遷安郭進喜善助六安,故被邪靈附身,只得求助“姜、蒜、狗膽、鷹胸藥、桃符、鬼箭、雄黃、朱砂鎮,鬼眼穴有針刺。”符濤被逐出家門以鎮壓邪靈。不僅舊名仍在使用,原有的神秘含義也沒有失去。
值得壹提的是,早在宋代,桃符就有了對聯的別稱。在宋代,壹個著名官員的言行記錄包含:宋仁宗有壹天看到了宇春的帖子,讀了,喜歡上了它。四處打聽,說是歐陽修的措辭。所以,請在宮裏讀。當妳看到壹篇有目的的文章時,宋仁宗說:“當妳舉起妳的筆時,別忘了訓誡規則。也是真正的仆人。”宮殿裏有許多門和許多春聯。宋人叫它什麽?稱之為“玉春帖”。不言而喻,《宇春帖》是“符濤”和“春聯”的過渡。
春聯有了新的內容,以桃的符號形式誕生。從符濤到春聯,民俗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3.對聯:春聯演變為四季聯。
《紅樓夢》第五十三集,寫了榮寧兩院辭舊迎新的壹幕。門上的裝飾到處都是:“現在是臘月二十九,各種顏色都有。兩家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有了新的桃符。”我還寫道,從正門和儀門望去,前門大開,兩旁臺階下點著猩紅色的蠟燭,像兩條金龍。
這裏需要特別著墨的是,曹雪芹的筆用的是對聯和桃符。
對聯就是對聯。比如《儒林外史》第七章“堂中壁上仍是周先生所書,紅紙已貼多時。”說的是紅紙上褪色的對聯。曹雪芹描寫賈府大門壹邊“換門神”,壹邊換對聯。但是,為什麽說“新油桃符”呢?對聯——即對聯,寫在紙上,和畫壹樣,以新代舊;符濤-在木制材料上寫對聯,它不需要每年更換,只需給它上油,它就會像新的壹樣。
到了清朝,符濤的使命已經結束,因為用對聯代替符濤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既然前人已經發現可以在符濤板上寫更多的字來表達壹些意思,後人自然不會拒絕這種形式。尤其是在詩書雅居,誰會放棄用桃板展示文采的機會?只是“符濤”這個名字並沒有消失。人們還沒有完全忘記掛在門上的桃木板,而從那裏開始,寫在板上的對聯仍被稱為“桃符”,以區別寫在紙上的“對聯”。
紙上的對聯,辭職的時候貼在門上,每年可以續壹句,迎接新年的場合;寫在或刻在木頭上的對聯,壹油就新,句子年年不變,已經超越了辭舊迎新的內容——嚴格來說是對聯而不是春聯。它不僅適用於春節的慶祝,也適用於四季。
而春聯以外的對聯,稱為對聯或門聯。據明代萬歷年間長安客家人記載,永樂年間,北京建城時,“大明門與正陽門並立”,有對聯:
成立後,成祖命令學士在解縉寫壹副對聯。古詩提前寫道:“日月有德,山河有力。”成祖喜出望外,給了他很多錢。
在解縉的書中,最後壹句贊揚了明朝的功績,後來又描述了雄偉的皇城。門聯做出來掛出去,適合特定場合,烘托氣氛。
這副對聯不是春聯。它與今天人們在遊古跡中看到的對聯屬於同壹種對聯,通常稱為對聯,以避免春聯的名稱。當然,這還不夠嚴格,因為“對聯”的概念往往包括“春聯”。
符濤演變成了春聯,至少它們之間有誕生的痕跡。那痕跡是按時印上去的,也就是說,臘月貼對聯的季節,從春聯到春聯,依然是“常換新桃換舊桃”的季節,這條歲月的痕跡也已經模糊了。
對聯走出了桃符辟邪、春聯那吉的題材局限,贏得了異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中國門閥文化的壹朵絢麗的花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從道德理想和審美情趣,到方方正正的漢字和狂傲的句子的書寫效果和閱讀效果,都為門戶的裝飾增添了色彩和趣味,具有無限的情調和持久的魅力,在左右門和上下句之間溢出芬芳。對聯也進了門戶,進了房間,裝飾了屋墻的柱子,從而徹底擺脫了門口桃板的影子。
安徽霍山縣韓信詞聯“生死為知己;兩個女人的生存。”第壹部分講的是“成功也是蕭何,失敗也是蕭何”,第二部分講的是兩個典故,漂泊的母親救了她壹命,呂後殺了她。幾個十字生動地概括了韓信的壹生,展示了中國語言和寫作技巧的奧秘。
揚州史可法慈廉,“數梅花亡國淚;第二,我清楚月之心。”史可法不肯降兵,卻舍身為義,葬於梅花嶺。場景與場景的結合,既悼念了老朋友的性格又寫出了新人的感受。同時借用唐詩《憶揚州》中的名句“人間有月夜,揚州有流氓”,展現古典詩歌的修辭美和意境美。
成都武侯慈廉,“若能攻心,則從對面消,自知兵者自古不好戰;如果不審時度勢,即寬嚴相濟都是錯誤的,那就要深入思考治理蜀國的問題了。”它濃縮了壹部蜀國的政治史,壹對如紙。
北京潭柘寺彌勒寺工會,“壹個大肚子,能容下世間難容之事;壹開口就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亦莊亦諧,令人回味,廣為流傳。
山海關孟姜女廟正殿門聯上寫著“海水面朝上,面朝下,面朝下,面朝上,面朝下;浮雲悠悠,悠悠悠悠,悠悠悠悠,巧用復音詞妙不可言。讀這幅對聯時,有些“朝”字可以讀作晨朝,有些可以讀作朝聖朝;有些“長”字讀起來像歲月壹樣長,有些讀起來像成長壹樣長。據清代《續遊子》記載,浙江溫州江心殿外門的老對聯上寫著:“雲海相向,海潮悠悠,悠悠悠悠。”書中作者還見證了福建羅星塔對聯:“朝朝朝夕,長且消。”他們可以歸為同壹類型。
僅從上述景點對聯中,就可以得出硯的獨特風格。漫長的過程,從前面的裝飾品辟邪、桃人、桃梗、桃符號,到桃符號(加上了吉祥的文字)、春聯(其喜慶的氣氛不斷擠掉辟邪的氣氛,後來變成充滿了新年的喜慶),再到與辟邪沒有必然聯系的對聯,體現了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意義。後來生活環境變得不那麽險惡,人們本能地追求生活品質。他們拒絕扔掉辟邪的桃符,而是在上面寫了吉祥的話。後來對天地關系有了更理性認識的人,更註重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幸福。他們最後扔掉了辟邪的桃符,用對聯的形式祝福自己。
門臉裝飾的變遷不僅是壹部風俗史,也是壹部社會文化發展史。
4.“偷紅”
春聯是必不可少的,大紅的對聯熱乎乎的,暖暖的,點綴著節日的氣氛。臺灣省《彰化縣誌稿》講春聯寫在紅紙條上,有“吉祥之言,尤有詩意之雅,最能象征新年之氣象”,同時記載“喪家未滿三年者,必貼綠紙對聯,亡者必貼黃紙對聯以示之。”這與人們習以為常的紅對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於參加葬禮的人,傳送門上貼著追悼詞,白紙黑字,如“終日只為思念落淚,壹草壹木傷而無母心。”這與紅紙色不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這些對紙色的講究,從正反兩方面強調了壹個民俗,就是春聯壹定要用紅紙。所以在民俗中有個名字叫“盜紅”。這個“紅”指的是春聯。廣東肇慶1925《四會縣誌》記載了這壹民俗:
“元宵節”上,女人走到人家家裏摘壹點菜,說“偷青”;或者當著別人的面撕掉春聯,說“偷紅”;或者去廟裏撿燈帶上,放在床底下,寫著“適合男人”
正月十五晚上,女人踩著月光,直到人們摘了壹些蔬菜,這就是所謂的“偷青”。溜到別人家門口,撕下壹些春聯帶回家,叫“偷紅”。這叫偷,不是做賊,人們不必為此感到羞恥。但我們還是應該稱之為“偷”,因為我們做這些事的時候,不想讓別人看到。為什麽不光明正大地做呢?正因為這是女人想要的“適合男人”,不孕的媳婦婚後期待娃娃,心裏無可非議,但大不了公開總是不好的。
月圓之夜是女人的好時光。比如8月15日的“男人不去拜月”,女人有專屬權利。正月十五,沒有節日。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女人們出門“適合男人”,偷偷摸摸城門上的門釘。他們碰了釘子,就碰了——丁,壹個男人。碰釘子壹點都不傷銅門釘,但是要偷偷摸。這有助於理解《偷青春》《偷紅》中的“偷”字,主要是指女性做的時候的情態。至於“偷”——偷竊意義上的偷,那是極其不重要的。
上元節之夜,女子出門“偷”的習俗是全國各地的普遍習俗。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省的《澎湖略》記載,壹個沒有字的女兒,晚上出門會偷別人的蔥。俗話說“她偷洋蔥,就嫁個好男人;偷菜嫁個好老公。”女人偷別人家的豬盆被詛咒是男人的標誌。清嘉慶年間《重修揚州府誌》說,“更靜,女伴結伴而行,曰‘取橋’,乞者取磚,藏於暗中。”這些東西雖然都不壹樣,但實質是壹樣的——“偷”其實就是“乞討”,是壹種秘密乞討。
“偷紅”也是如此。
5.門匾:建築的文字點綴。
中國古典建築與文化珠子結合的例子之壹就是牌匾。從形式上來說,碑是書法之美和章法之美的載體。牌匾所標示的名稱以簡潔的方式濃縮了巍巍大觀的文化內涵,大大提升了建築的光彩,甚至成為社會政治文化的象征。關於牌匾的內在容量,這本書有壹節題為“門名的文化意蘊”。
這裏我們只談牌匾這種獨特的門頭裝飾形式。《邵氏聞錄》說趙匡胤登上明德門,指著匾額問:“明德之字(,用得放心嗎?”趙普答道:“語言幫助。”與宋代壹樣,文英在《湖南山野誌》中把這壹事件的場景記錄為朱雀門:
太祖皇帝將在城外展出。幸運的是,朱雀門自己策劃了這壹切,只有趙涵王普石是幸運的。他指著門檻問溥:“為什麽不寫‘朱雀門’,而用‘之’字呢?”蒲敦說:“語言有幫助。”爺爺笑著說:“幫了大忙了。”
趙匡胤是壹個能立刻贏得世界的國王。他大概是不喜歡文風,所以對門檻上的“誌”字有些評論。
門匾上的“之”字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否則,元代張(於中)的《日文錄》就不會對“之”字作進壹步的探討;
如果壹塊牌匾上的字數是奇數和偶數,古今常加“之”字。比如大成殿叫“大成殿”,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的。
牌匾上的“門”字除了“之”字,也頗有意思。清《簡·任緒安集》引馬玉《馬史日抄》:
門對門,局部勾踢。宋代都城臨安,玉蝶殿遭災,壹直延伸到殿門口。再臣取了壹枝門上有鉤的火筆,叫火,於是收回額頭,丟入火中。那些在書的門檻後面的人不勾腳。我在南靖宮門的額頭是朱寫的,門上沒有鉤。
南宋皇宮發生了壹場火災。有人將其歸咎於門匾上的“門”字末尾挑了個勾。“門有勾腳,有火筆,所以吸引火力。”取下門匾,扔進火裏。火被撲滅了。這樣壹來,門匾上的門字就無法再用墨水書寫,只能在那裏牢固地立著,不用筆。
“門”字除了火之說,還有另外壹種說法。據《顧東筆記》記載,明朝初年,詹西元在國子監門上寫了壹個匾額,門上有鉤。朱元璋見此大怒:“我們要聚聖賢,卻要關起門來為聖賢擋路?”當明太祖閱讀時,他充分調動了他的想象力。當“門”被挑中時,就像門被關上了,擋住了被廣泛提拔的道路。其實有了這種“聚賢”之心,也就沒辦法招到人才了。它不在門裏。中風怎麽樣?
北京前門的牌匾是“正陽門”,最後壹個“門”字很奇怪,不挑鉤。民間就編了個故事,說皇帝不讓寫匾的人挑鉤。為什麽?據說皇帝想:我要去天壇祭天,得走正陽門。如果門被鉤住了,不會割傷我嗎?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屋檐下有壹塊藍鍍金匾。牌匾垂直,題“觀音閣”,題字“太白”。學者施叔青認為,這塊匾應該是大詩人李白題寫的。他的論點是,唐代的建築匾額大多是豎著的,現存的唐代匾額,如山西五臺山北閣寺的“佛光榮臻寺”就是豎著的,日本奈良的唐趙體寺的門檻也是豎著的。
其實唐代以後還是有豎匾的。例如,在宋代,有人石的詩“亭下寺滿春”和使用它作為壹個橫向的書來命名亭。同列為惡者,家中稱之為‘聽春殿’。《辮雞肋》特別寫明“是橫簽書”,可見宋代的匾額並不都是橫的。
牌匾的形狀,像書的叫手卷額,像相冊的叫相冊額。為了避免死板,園匾也是用秋葉做的,形似落葉。
牌匾的字體真的是草書印章,豐富多彩。牌匾的顏色也很豐富。在甘肅武威的文廟裏,正殿正面和回廊貼滿了清代的匾額,是壹道風景。這些牌匾有藍、紫、黃、綠、黑四種顏色,牌匾上的題字用金、銀、藍、綠四種顏色繪制,每塊牌匾上都寫有“景甜狄威”、“斡旋”、“文明於世”、“為溫柔之友而殺”、“文以載道”、“文以載道”等四個大字
臺南兩大著名牌匾之壹的“壹”字牌匾,牌匾很寬很藍,“壹”字是金色的,像壹片碧海和壹條金龍。牌匾四周楷書,書上寫著:“世人虛度光陰,盡力而為,真相大白,不可欺……”總共有77個字,形狀像花邊。
橫書“李雪廳”壹個遊客姓氏的牌匾,四邊浮雕四個歷史故事,底部“程門·李雪”,講述以“李雪”為廳名的原因;左邊是“攜道南下”,宋代尤左、師洋是程門的弟子,學成後到福建傳播理學。最上面是“利政為民”,表現了尤左的政績;右邊“促學促教”,尤左接受學生講課。牌匾上,既有文字,又有圖畫,其文化內涵日益豐富。
6.姓氏堂號牌匾
牌匾“李雪堂”剛剛在最後壹節提到。遊氏取名為“唐”,是根據宋代與的故事。尤左和加入程頤,程頤是理學中的大儒,程頤坐在那裏印刷,尤左和等著,直到程頤醒來,外面下起了雪。尤氏家族以“雪梨”為堂名,意在將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居民樓的門炮上方嵌有牌匾,牌匾往往是門牌號。堂號是用來表示姓氏,發揚祖風的牌匾。通常選擇與自己姓氏相關的成語或典故刻在牌匾上。比如“忠厚老實”、“三懷玉修”、“香山遺風派”、“長留遺風”、“淮陰奇秀”等等,還有“約定俗成”,不同姓氏的人就不會混用了。
有時直接稱為湯,如尤的、周的愛蓮堂、張的百人堂、的三槐堂等。
也有多少分支有姓氏,每個都有堂號的例子。山東章丘的孟氏家族是商界巨擘。孟氏兄弟分家後,各自設立分堂,於是絲緞布店就有了開“曾瑞香”的“容堂”,開“瑞福香”的“惜堂”,開“林蕊香”的“神司堂”。孟姓的這些堂名給人的感覺都是選自孟子的言論。
堂名壹般取與姓氏相關的典故。王興的書《三槐堂》,或有“淮陰奇秀”的匾額。其故事出自《宋史·王旦傳》:
王丹很出名,很有名。.....父佑,兵部侍郎,尚書,有文章在漢周,太祖和太宗都是有名的大臣。杜仲偉被告知無反漢,盧多遜加害趙普的陰謀被駁回,使傅延慶無罪,許多人都稱他為尹德。枯幹的手在庭上種下三塔,說:“我來世,必有三官,此是我立誌之因。”
北宋初年,尚書兵部侍郎王佑,文筆好,做官有成就。他相信三家的後代會公開露面,就在院子裏種了三棵槐樹作為象征。後來他的兒子王旦做了宰相,當時被稱為“三槐王”,在開封建了王家的三槐堂。
王有智的“三淮”是借用了“三淮”的典故。《李周秋官鈔史》有“面有三槐,公位有三”的記載。據說周朝宮廷外種了三棵槐樹,三公位出現在皇帝面前。這三個官銜,統稱為朝廷的三個最高頭銜,在周代是三個:太師、太傅和太保。作家蘇軾是王旦的孫子王恭的朋友。應王恭的要求,他為三個湯懷題詞。這篇文章被編入《論中國古代文學觀》壹書,廣為流傳。
張在門前吹噓的是“忍之遺”,他們常以“忍”為堂名。有句話叫“百忍百煉成金”,裏面包含了幾代人共同生活的故事。《舊唐書·孝經傳·張公儀》;
張公儀,雲州壽張人,九世同堂。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曾登門安慰。隋開帝年間,使臣與少陽公相互朝貢,並有了新的面貌。在貞觀,專官加表。李德忠,高宗和泰山有關系。他路過雲州,家中幸之,問其義。那人要了紙筆,書上卻寫著壹百多個“忍”字。高宗皇帝為它流淚,並給了它壹個懷疑。
張公毅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名聲大噪,獲得了好幾個榮譽。《新唐書》中也記載了登泰山,路過那個州,到張家的事。“問故事,‘忍’這本書沒錯,大兒子為之落淚。”
雖然“忍”中有些苦澀,但能穿著龍袍感動萬歲,也是壹件光榮的事。在中國古代,祖祖輩輩生活在壹起,祖祖輩輩同壹個家庭,有壹個井然有序的家庭,壹直被認為是壹種應該被贊美的良好風尚。於是,張氏家族以“忍”為堂號,效仿成了慣例。
由於《胡艾蓮說》是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所作,周家常被稱為“愛蓮堂”。《胡艾蓮說》通篇百余字:“水陸草木之花甚可愛,陶金淵明獨愛菊。自從李唐來了,世人都很愛牡丹。獨在蓮中,泥汙不沾,漣漪清而不妖,溝通直外,不匍匐,幽香遠而清,植物亭亭玉立,可遠觀而不可笑。欲喚菊花,花之隱士也;牡丹,花開富貴;荷花,花之君子也。嘿!菊花之戀,陶之後鮮有耳聞。誰給了蓮花的愛?牡丹之戀,老少皆宜!”周敦頤的“愛蓮說”含義很長,說蓮是對人的比喻,可以說達到了壹個極致。周敦頤之後,很多人都愛荷花。周氏以為堂名,既引說為傲,又以花之君子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