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黃疸的中醫治療

黃疸的中醫治療

黃疸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黃疸,絕大多數新生兒出生時都會有黃疸,只有輕微和嚴重的區別。其實沒必要太擔心黃疸。調理壹段時間後就會消散。下面我們來了解壹下黃疸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黃疸1 1,黃引:黃不明顯,下半身黃但上半身不黃;小便晚上不舒服,白天有益。病因屬微濕,治宜“黃渠散”6-15g加茯苓、澤瀉、薏苡仁或五苓散。吃了幾劑,馬上退。

2、黃洋:黃如金,上身黃,下身不黃;白天排尿不暢,或痛或不痛,晚上正常;病因屬微濕,宜用“黃渠散”15-18g配以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黃芩等。,幾劑就能治好。

3、熱黃:口幹舌燥,喝多了覺得不開心,全黃;眼睛黃白,小便急而痛,尿色如黃汁。原因是熱致膀胱。治療宜用“黃渠散”15g加龍膽草、梔子、白芍、茯苓、澤瀉等。,除了清熱退黃之外。

4、寒黃:怕冷怕冷,腹痛,及時緩解;黃疸,眼白,尿長,尤其是晚上。原因是膀胱冷。治療宜用“黃渠散”3-6克,加白術、茯苓、山藥、芡實、薏苡仁、附子等。,和暖門,用量10-15。

5、濕黃:全身發黃,眼睛發黃;身體浮腫,壓得像泥巴;病因是水濕病。治療宜用“黃渠散”12-15g配升麻、矮牽牛、車前子、澤瀉等。,而且慢慢調理後就好了。

6、枯黃:胸部發黃的原因是肺部極度幹燥,發生在胸部。治療宜用“黃渠散”3克加麥冬、梔子、白芍、陳皮、天冬、玄參、花粉、白芥子等。,幾劑後恢復。

7、血黃:上下、眼黃、發熱、煩悶、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療宜用“黃渠散”3-6克,並加牡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等。,而且長期服用會痊愈。

8、黃氣:頭面部發黃,不發熱,輕度活動乏力,小便短,大便幹燥。原因是氣虛不能運化。治療宜用“黃渠散”12g加人參、白術、茯苓、車前子等。,而且真氣越旺盛越好。

9、新生兒黃疸:黃疸可在出生後2-3天出現,10天左右達到高峰。起因是胎兒感受到了孕媽媽的濕熱。治療要用“黃渠散”10g加梔子、郁金、白術、雞內金7劑,大部分治愈。

10,手腳發黃:身體發黃,手腳發黃。病因是濕熱瘀阻,中焦。治療宜用“黃渠散”15g加白術、茯苓、陳皮、甘草等。,可以慢慢治愈。

中醫治療黃疸2 1,濕熱發黃治療原則:清熱利濕退黃。

主方:茵陳蒿湯。

加減:熱重者,加黃芩6克,黃連1.5克;水腫,加入豬苓6克、茯苓6克、澤瀉6克;嘔吐,加入半夏6克,竹茹3克,陳皮3克;腹脹,加重實6克,厚樸6克。

主成分分析:該證為濕熱熏蒸所致,茵陳蒿湯是治療濕熱發黃的有效方劑。其藥性苦寒,用量不宜過大,皆因新生兒臟腑嬌嫩,脾胃虛弱,用力過猛可能傷脾胃。

方劑舉例:茵陳6克,梔子6克,生大黃(下)3克,澤瀉6克,茯苓6克,車前子(炒)6克,姜朱如3克,甘草3克。

2、寒濕發黃治療:溫濕。

主方:陳印理中湯。

加減:大便少食,加茯苓6克,薏苡仁6克;四肢冰冷,加附子(先煎)3克,吳英3克;嘔吐,加半夏6克,陳皮3克。

主成分分析。本方重在調理脾胃,溫中散寒,收集整理補中行氣,是治療寒、濕、黃的主方。

方劑舉例:艾草6克,幹姜3克,黨參6克,白術6克,茯苓6克,吳茱萸3克,陳皮3克,甘草3克。

3、滯黃治療:活血化瘀。

主方:茵陳蒿湯、血府逐瘀湯。

加減:精神不振,啼哭無力者加黨參6克,白術6克;瘀斑、鼻衄加蒲黃炭6克,仙鶴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湯重在活血化瘀,理氣。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兩方合用,清熱利濕,化瘀消食。本方既有大寒大苦之品,又有行氣活血之藥,故應註意傷脾陽。

處方舉例:茵陳蒿6克,膜翅目6克,生大黃(下背)3克,桃仁6克,紅花3克,川烏6克,牛膝6克,甘草3克。

  • 上一篇:男生應該吃什麽?可以這樣調理嗎?
  • 下一篇:2歲半寶寶咳嗽嘔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