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瘟疫先驅之稱的明代名醫吳友克首次提出溫病是壹種疾病,不是風、暑、濕,是壹種天地異氣的感覺,並將瘟疫的病因定義為異氣感染。外感之氣,又稱雜氣,不同於外生六淫之邪。
這種雜氣具有“時來時往,病入膏肓”的特點,與人們對新型肺炎從不明原因到見病體的認識是壹樣的。吳認為,疫邪侵襲人體的途徑是通過口鼻,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疫病的傳播方式有自然性和傳染性,即它吸收了空氣中的氣體而變得自然,與疫病患者直接接觸就變得有傳染性。
古代鼠疫防治的幾項措施
很多人認為中醫控制和治療疫情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在這次疫情初期,中醫治療並沒有得到重視。事實上,中醫在幾千年來壓制瘟疫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預防經驗。
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約500年間發生過367次大疫,這些慘痛的經歷為古人積累了大量的預防經驗。如孫思邈的《千金方》、王韜的《臺外秘笈》、劉的的《原病型》等都記載了鼠疫。
清代被隔離的陳耿道在《溫疫草》中說:“如果家裏有人患了疫癥,吸了病人的毒而得病,為了傳染,為了哥哥的消耗,讓哥哥提前吃藥,那就妙了。如果我弟弟患了肺病,妳為什麽不讓他住在那裏?”清熊利平《治疫百科》也告誡“疫疾流行並有傳染性時,不要走近病人的床前,不要吃病家的時令食品,不要撿死者的衣服。”可見古代人有隔離和預防感染的意識。
消毒古代人對於瘟疫的流行,也註重環境消毒和個人衛生消毒。《本草綱目》等多有記載。,說每當疫氣蔓延時,可在室內焚燒蒼術、艾葉、白芷、硫磺等中草藥,對空氣進行消毒。壹些現代化的中醫院還在使用藥煙熏蒸消毒。還有就是高溫消毒。古人也知道如何通過烹飪來消毒。比如患者接觸過的衣服、被子,李時珍建議用蒸籠蒸或開水燙消毒,做到“壹家不沾”。
古代有很多消除瘟疫、預防疫情的藥方,如《蘇文壹片針法論》中所載的“小金方丹”和《和記舉方》中所載的“淑賢湯”,能“消除瘟疫、祛寒濕、暖脾胃、入飲食”《醫方簡義》中的“避疫丸”由雄黃、大葉黃楊、丹參、綠豆組成,可視為“避疫”。《生肌總錄》中的調中丸由大黃、火麻仁、枳殼、茯苓、白芍、前胡、黃芩組成,其特點是“食後飲,微利為度”,“解除四時疫疾”。
各種外用藥物,如明代敷雄黃防疫,也有用堵鼻防疫的。醫方考中的祛瘟法,用男黃豆塞住鼻子,用少許棉包,男用左,女用右。或者用大蒜塞住鼻子。《傳雅內外版》在防疫篇下指出:“凡到疫宅,鼻孔抹香油,再到病宅者,不傳染。”藥是掛著穿的,常用的藥主要是桑根、女青、馬蹄片、降香。復方主要包括老君沈明散、太乙劉金散、赤散散、虎頭殺鬼方、除萎文婧丸。
中醫藥仍然是疾病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疫情兇猛,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臨床醫務工作者在尋找各種治療方法。發病初期,中醫在臨床上並沒有很好的運用。隨著疾病的猛烈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中醫藥在防疫和治療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具體的文件要求新型冠狀病毒需要中醫藥治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研究提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藥診療方案,並在不斷完善。
近日,廣州醫院研發的“肺炎壹號方”正式獲批,並廣泛應用於臨床。也有其他中醫院自己研發了防治疫情的藥方。這些方劑都有壹個特點,大多以清熱利濕、瀉火養陰、調養脾肺為主。有研究者對《中醫方劑學詞典》中治療鼠疫的方藥進行了分析。
處方中的高頻藥有生姜、柴胡、葛根、白芷、阿莎麗、桔梗、紫蘇葉、雄黃、甘草等。多為解表藥,性溫、寒、平,味辛、苦、甘,多屬脾經、胃經、肺經、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