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舌苔“胃氣清才吃。”

舌苔“胃氣清才吃。”

吃是人的本能。現在,每個人壹天至少要吃三頓飯,每頓飯都會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可以說,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妳有沒有註意到,有些人靠進食來延年益壽,有些人靠吃東西治病救人...那麽,如何正確飲食,及時糾正身體的偏差,對身體有益呢?很少有人知道。在這裏,我教妳壹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吃之前檢查舌苔。

每個人的舌頭上都覆蓋著壹層薄薄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做“舌苔”,如果妳有興趣,可以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比壹下,妳會驚訝地發現,每個人的舌苔都不壹樣。就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長相和性格,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舌苔。

中醫認為,舌苔是胃氣的外在表現,胃的“情緒”會及時反映到舌苔上。我們不妨借鑒古人“仰望天象”的習慣來把握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現在可以“照鏡子看舌苔”,因為舌苔的變化調整飲食,也可以防患於未然。

觀察舌苔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舌苔的厚薄,舌苔的黃白,舌苔表面的潤燥。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消化道是否有積滯;舌苔的黃白顏色可以反映體內是否有熱,舌苔的幹燥程度表明消化道是否缺水或水瀦留。正常的舌象是舌質偏紅,舌苔薄白,潤而不濕。有了以上的基礎知識,我們就可以學習看舌苔和吃飯了。

厚塗層:堆積應疏通。

如果妳飯前照鏡子,發現舌苔很厚,說明妳的消化道有淤血。也許妳會問:“我胃口很大,吃得很多。我每天都能大便。怎麽會有停滯?”這是因為消化道是壹個“漫長而曲折”的通道,最容易藏汙納垢,甚至隱藏壹些妳無法感知的問題。

發現停滯後,要幫助疏通,要選擇能疏通的食物。先說主食。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大米在五行中屬於金,有清涼潤燥的作用。古代用陳米(即儲存時間較長的白米)治療腹瀉不能進食的人,以提供營養而不助濕邪。小麥在五行中屬於木,性溫,性粘。比如張仲景在用桂枝湯治療外感疾病時,明確禁止吃面。相比之下,消化道停滯時,選擇米飯作為主食更合適。

但選對主食只是減少了滯源,對疏通滯源有明顯作用的是富含纖維的蔬菜。所謂“菜稀。”這時可以選擇綠葉蔬菜,如油麥菜、菠菜、油菜、芹菜等。

吃了這樣的飯,妳會感到輕松愉快,特別是對於那些多年來嘴裏黏黏的,難受的,胸膈胃裏滿滿的,難受的人。有興趣的人可以調整壹下飲食,然後照照鏡子看看舌苔。前後對比壹下,就知道這種方法效果不好。

再補充壹點,如果舌苔厚黃,以上方法還是適用的;如果舌苔白而厚,有大量水分,甚至伸出舌頭往下淌,可以在飯後吃壹些焦黃的饅頭片,就是取其焦味,以喚醒沈睡的脾胃,把食物消化好,把水分運走。

薄苔:胃弱需要滋補。

如果舌苔很薄,不能很好地覆蓋舌面,是脾胃虛弱、營養缺乏的表現。這時候就要選擇壹些滋補的食物。主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米飯和面食,重要的是菜品的選擇。

上述苔蘚厚度停滯,需要疏通。現在的苔蘚厚度正好相反,只是用了壹些傳統上認為“油膩”的食物;如各種肉類、豬皮和白色、粘稠、多汁的蔬菜,如山藥、土豆、蓮藕片、竹筍等。

受現代營養學的影響,普遍認為吃豬皮不利於健康。眾所周知,這個會因人而異,不能說豬皮。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壹個方劑叫朱富湯,由豬皮和白米粉組成,有利於除煩、養陰、止瀉。所以豬皮的營養價值可見壹斑,適合進補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吃完飯後,妳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妳發現自己的舌苔幾乎沒有變化。這不是方法無效,而是時間不夠。要知道,中醫裏,補虛生苔不是壹日之功。

苔黃:內熱要清。

舌苔黃在很多養生節目中都有提到,這裏就不贅述了。總之,如果舌苔發黃,口苦,小便發黃,說明有內熱,可以選擇寒苦食物瀉火,如苦瓜、生菜、豆腐等。

皮毛幹燥:滋陰少津。

舌苔的潤澤要非常註意,它直接反映了體內水分的盈缺。如果舌苔幹燥,可在食譜中加入粥,滋補脾胃陰;用什麽粥不必苛求,白米飯銀耳粥最好。酸梅湯還有很好的生津作用,深得中醫配伍中“酸甘化陰”之解的精髓,需要養陰者可以飲用。

蒂倫:別喝了,多喝水。

如果舌苔全是水,舌頭快要滴下來,壹般說明胃裏有水(壹般指體內水異常)。這時候主食可以是饅頭,菜肴可以炒得香氣四溢,油水少,如幹煸豆角、幹煸肉片等。,並在此基礎上適當搭配冬瓜、大白菜、絲瓜、西葫蘆等對水有益的蔬菜。吃飯前後壹定不要喝粥湯。

說到這裏,順便說壹下傳統飲食習慣中的“溜”的習俗(即飯後喝湯或粥,以填補胃部的空隙)。已經被現代消化理論反駁,說這樣不好;但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飯後喝粥喝湯,可以促進胃裏積聚的氣體排出(吃飯時我們會吞咽空氣,有的會因消化不良而發酵產氣),從而使胃更好地工作。不過“溜縫”可以用胃氣稍微調和壹下,不要過度。如果已經明確診斷為胃病,無論潰瘍、胃炎、胃下垂,還是少喝為好。

註:本文涉及的各種方劑、方子僅供參考,不能作為方子使用。請不要盲目嘗試,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操作號:YNZY0007

  • 上一篇:洗臉有什麽好處?美容護膚需要技巧。
  • 下一篇:探索民間療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