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荊芥:出自《神農本草經》;祛風解表、清頭目、止癢透疹等。

荊芥:出自《神農本草經》;祛風解表、清頭目、止癢透疹等。

它是唇形科黍屬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所在地:江蘇、浙江等地。秋季花開、穗青時剪去地上部分,或分別收獲穗和莖入藥。生木炭或油炸木炭。

辛,微溫。歸肺經、肝經。

祛風解表,清頭目,利咽止癢,透疹,炒炭止血。

本品性溫,辛而輕佻,長於疏風解表。是最溫和的散風寒中藥(又稱風熱散藥),廣泛用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還是風熱。治風寒表證,常與防風、羌活等溫裏解表之品同用,如畬的敗毒散。風熱表證,常與薄荷、金銀花等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藥同用,如《傷寒論》銀翹散。

本品善解肌表、上焦之風,亦常用於風邪擾竅或皮膚瘀滯所致的上述癥狀,風寒、風熱皆宜。頭暈頭痛者,宜與牡荊、防風等祛風止痛藥配伍。目赤多水,常與菊花、桑葉等祛風清熱明目之品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蟬蛻、薄荷、牛蒡等祛風宣肺、清熱利咽之藥同用;對於皮膚瘙癢,壹般與祛風止癢藥物合用,也可單獨外用。研磨後,塗抹在患處。

對於有表邪且麻疹難以滲透者,本品的滲透作用可直接促進出疹點的滲透;其祛風解表的功效也有助於透疹。因為麻疹是由“內熱毒、外熱毒”引起的,所以要和清熱解毒藥壹起用。

荊芥炒後改為收斂止血藥,味澀,性平,屬肝經。可用於吐血、鼻出血、便血、崩漏等失血綜合征。但要區分寒熱虛實,進行相應的配伍,做到標本兼治,增強止血效果。

此外,本品能祛風解表,促進血液循環(藥性理論),適用於初發表證患者。

煎服。外用適量。荊芥粉的刺激性比荊芥強,用量可以略輕。

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治寒熱、鼠漏、瘰癧、瘡毒、郁結、積氣、出血、燥濕。”《本草綱目》:“祛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強,目暗,瘡毒,陰癲,吐血,鼻衄,出血,血痢,虛脫,痔瘡,漏。”

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主要含揮發油,此外還有荊芥苷、荊芥酚、黃酮類、苯並呋喃類化合物。具有解熱、抗菌、抗炎、鎮痛、興奮腸平滑肌、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荊芥炭能縮短出血時間,大劑量使用能促進血液循環。

3.其他:本品在《古本草》中更名為“偽蘇”,查閱文獻時應註意。

  • 上一篇:眼膜結石怎麽辦?
  • 下一篇:醫生說的白痰是宣肺氣還是清肺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