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絲猴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範圍可達2500米至5000米。主要食物是松蘿屬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花芽、葉芽,以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嬰兒多在3-4月出生,雌性每兩年生壹胎,妊娠期約7個月。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物種。僅分布於我國川、滇、藏三省交界處,喜馬拉雅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的狹窄地帶。
中文名基本介紹:滇金絲猴拉丁學名:金絲猴(Rhinopithecus bieti)別名:雲南金絲猴、反鼻猴、黑金絲猴、黑金絲猴王國: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動物亞門:真猴亞門:靈長類亞門:人猴亞門:猴頭亞門:口鼻猴種類:雲南金絲猴亞種:無亞種命名者及年份:Milne-Edwards。,1897同義學名:pygathrix roxellana Bieti。:Milne-Edwards,1897英文名:Black金絲猴英文名:雲南金絲猴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植物學歷史、形態特征、棲息地、生活習性、集群、食物、繁殖方式、分布範圍、種群現狀、猴數、生態影響、種群退化、保護區劃、保護級別、生物學歷史。滇金絲猴又名黑金絲猴、黑金絲猴、雪猴、大綠猴、白猴、花猴、飛猴。藏語叫“智傑”,傈僳族叫“紮米普紮”,白色叫“紮米普紮”。2014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壹只雄性川金絲猴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功能實驗和宏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靈長類動物食草適應的分子機制,闡明了金絲猴的起源和進化歷史。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期刊《自然遺傳學》2014 11.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壹只雄性川金絲猴的全基因組進行了146倍覆蓋的測序和分析,並對雲南金絲猴、貴州金絲猴和緬甸金絲猴三個相關物種進行了30倍覆蓋的重測序。研究證實,北方物種(四川金絲猴和貴州金絲猴)和喜馬拉雅物種(雲南金絲猴和緬甸金絲猴)在大約654.38+0.6萬年前分化。北方種形成於約62萬年前,喜馬拉雅種形成於約654.38+0.5萬年前。金絲猴的歷史演化發生在距今6.5438億年前的更新世時期。壹般認為金絲猴的起源與歐洲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中猴(壹種古老的疣猴)和歐洲的Doliehcpithecus有關。金絲猴原本是分布在橫斷山脈的物種。後來由於地質變遷導致生殖隔離,進化出4個物種。這些物種是在25000年前分離出來的,但由於分離時間短,這些物種並不完整。根據不同的生態特征,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雲南金絲猴被稱為進化高級物種,而越南金絲猴相對原始,四川金絲猴與貴州金絲猴親緣關系較近,貴州金絲猴相對原始。滇金絲猴被人類正式命名和科學記載已有壹百多年。1890年,壹支法國動物采集隊抵達中國雲南德欽。他們在中國雲南省西北部的白馬雪山進行狩獵活動。在當時在德欽傳教的法國傳教士畢特主教的幫助下,獲得了7只滇金絲猴標本,並全部運回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1897年,法國著名分類學家米爾恩-愛德華茲(Milne-Edwards)對這些標本進行了分類學研究,對該物種進行了完整的科學描述。為了紀念比耶特在收集標本方面的幫助,米爾恩·愛德華根據林奈創造的二項式命名法給這個物種命名為鼻猿比耶特(Rhinopithecus bieti)。從此,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的物種庫中有了自己的壹席之地。滇金絲猴的模式標本於1871年采集於雲南德欽阿墩子,現收藏於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但是從1897開始,雲南金絲猴在原產地就杳無音信,很多人認為它已經滅絕了。我國科學家在1960之後開始研究滇金絲猴。1960年,動物學家彭洪壽教授在雲南德欽的畜牧公司偶然看到了滇金絲猴的皮膚,意外地證實了這壹神秘物種依然存在。直到1962,我國學者才在田野調查中再次發現其蹤跡。對這壹物種真正的野外科學考察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首次獲得了三個完整的標本,從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65438-0979年,中國動物學家在野外考察中終於親眼看到了野生滇金絲猴種群的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非常重視對滇金絲猴的保護。1983建立了雲南第壹個金絲猴保護區——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而拉開了保護這壹珍稀瀕危動物的序幕。這些行動極大地促進了滇金絲猴的保護。1992年夏天,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龍永成和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克雷格·柯克帕特裏克在白馬雪山深處的本格榮加紮營,對滇金絲猴進行了為期三年的野外研究。5月,1993,攝影師Xi支農跟隨考察隊深入滇金絲猴活動區。由於滇金絲猴活動範圍大,拍攝活動歷盡艱辛。終於,他在三個月後等到機會,在200米的距離內拍攝到了滇金絲猴,這是滇金絲猴最早的影像資料。在隨後的幾十年裏,中國科學家的科研努力和各種媒體的報道,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意義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自從成為19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吉祥物後,滇金絲猴的知名度直線上升。中國* * *將“金絲猴保護工程”列入十五個野生動物保護專項。形態特征滇金絲猴體長51-83cm;尾長52-75厘米;男體重15-17kg;雌性體重9-12kg。雲南金絲猴比四川金絲猴略大,五官與四川金絲猴相似。它的體毛不是金黃色,而是以灰黑色為主,有光澤。手腳也是黑色的,所以也叫黑金絲猴,但上臂內側、咽喉、頸側、臀部、大腿都是灰色,形成明顯的對比色。與貴州金絲猴不同的是,它的大白斑長在屁股兩側,斑上的毛又白又長。背部和肩部的毛發也很長,雄猴的頭部中央有壹個尖尖的黑色長毛冠。眼睛和鼻子呈青灰色或肉粉色,鼻尖呈深藍色。身體的背部、手、腳和尾巴呈灰黑色,背部有稀疏的灰毛。身體的腹部、頸部、臀部、四肢內側都是白色的。新生幼仔的毛色是淡黃色的,眼睛很大,精神飽滿,四肢上的指尖(腳趾)都是紅色的。特別好看的是他的嘴唇是櫻桃紅的,就像塗了口紅的女孩。在雲南,當地人也稱它為雪猴或白猴,這可能是因為它生活在雪山地區,也可能是因為它的幼崽呈淡白色。另外,產地的藏族同胞稱之為“智傑”,白族同胞稱之為“白疣”,兩者的意思都是壹種帶著羊肉味的大白猴。棲息地雲南金絲猴是世界上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範圍可達2500米至5000米。通常它們活躍在海拔3500-4500米的雲杉和冷杉林中。生境屬於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和次生針葉混交林四種植被類型。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水平遷徙,只在棲息地垂直移動。生活習慣群居。滇金絲猴的猴群較小,多為20-60只,尚未發現150以上的大群。它是壹個多男多女的混合群體,具有社群級的行為。壹個家庭通常由壹只雄性,2-3只雌性和幾只幼仔組成。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活動範圍與猴子大小不同,約20-133.4平方米,其平均密度為1.12-2.5平方米。主要食物是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花芽、葉芽,以及食松樹(尼泊爾瀉根)、樺樹等植物的嫩芽、嫩葉。七八月份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冬天還吃漆樹的果實。繁殖方式滇金絲猴多出生在7、8月份,由於海拔高,季節晚,比川金絲猴晚2-3個月。滇金絲猴繁殖率很低,雌性3年左右繁殖1次。在每年6月中旬,165438+10月觀察到的猴子中,幾乎所有成年母猴都有幼崽,大小比較整齊。根據他們的形態,估計大部分是七八月份出生的。是典型的壹夫多妻制,成年公猴與母猴的比例約為3:1。這個小家庭是基本的生殖單位。同時還有“全男性”的亞群體,都是由小家庭之外的單身漢組成。他們是爭奪交配權過程中的失意者和那些尚未完全成年的男孩。母猴每兩年生壹胎,孕期7個月左右。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狹窄地帶。面積約20000平方公裏,向北延伸至西藏的寧靜山區,包括雲南的德欽縣、未夕縣、麗江縣、劍川縣、蘭坪縣和雲龍縣,以及西藏的芒康縣。雲南金絲猴種群現狀分布圖猴子數量雲南估計為1,000只,西藏芒康為1,993只。綜合調查1987-1994 * *確認野生猴13只,約1500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200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該物種的數量有所增加,達到近1700只。2004年6月5438+10月的調查結果表明,野生滇金絲猴* *有15群,總種群約1700只,其中西藏芒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群滇金絲猴,300多只;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6個群,數量約為1000,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有3個群,數量約為150。雲南省玉龍、蘭坪、劍川三縣交界處有2個團,人數約200人;靠近西藏芒康縣邊境的雲南省德欽縣有1個小組,人數約80人。全球2006年總人口估計不到2000人,成年人口不到1000,呈下降趨勢。2013年8月7日,中法生物學家聯合考察組向記者透露,中國滇金絲猴數量已增至3000多只。生態影響據史料記載,古滇金絲猴在中國分布很廣。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逐漸退到滇藏交界的角落,常年生活在冰川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帶。這裏山坡陡峭險峻,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惡劣。現已發現滇金絲猴自然種群僅有13個,約1000-1500。他們生活在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的雲嶺山脈。行政區劃為西藏芒康,德欽、未夕、蘭坪、麗江等雲南五縣“極度破碎的高山冷杉林帶中”,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公裏。這些自然種群相互隔離,呈孤島分布,它們之間的基因交換是不可能的。雲南金絲猴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根據保護生物學,有壹種物種叫keystone物種,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keystone物種的興衰直接影響系統中其他物種的興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通常是植物。比如雲嶺山脈的keystone物種就是雲杉和冷杉,關系到森林中無數物種的生存,包括滇金絲猴。因此,壹旦這兩個物種被破壞,整個森林生態系統就會分崩離析。種群退化在雲嶺山脈兇猛的食肉動物滅絕、瀕臨滅絕的時候,滇金絲猴的天敵只是最危險、最可怕的“人”。由於持續的亂砍濫伐,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正在被加速破壞,曾經連在壹起的大森林被切割成壹片片,分布在弧形的島嶼上。13滇金絲猴的自然種群相互隔離,猴群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換,導致近親繁殖,種群退化。此外,由於滇金絲猴分布區內有藏族、傈僳族、彜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他們有著傳統的狩獵習慣,尤其是傈僳族。滇金絲猴是瀕危物種,對狩獵的忍耐力很小。專家認為,滇金絲猴的情況與長臂猿相似,1年每100只猴子的損失不應超過1只雌性和1只幼體,這樣才能保證種群的發展,偷獵者是其生存的最大威脅。芒康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旨在保護滇金絲猴。八美是壹個與世隔絕的森林島,只有40平方公裏,周圍都是荒山野嶺。2013年人口不到50,這些年人口壹直負增長。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654.38+0.9萬公頃。根據滇金絲猴的種群分布和活動範圍,有必要調整和擴大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的區劃範圍,並在新的保護區建立保護站。隨著國家林業局啟動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雲南省已率先將500多萬公頃的森林納入該工程。德欽縣* * *也做出決定,從1998開始,全縣停止商業采伐,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全部納入自然保護區。保護級別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VER 3.1-瀕危(EN)。它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中的壹級保護動物。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第壹有效年份:1989。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有效年份: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