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慢性鼻竇炎簡介

慢性鼻竇炎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慢性鼻竇炎3.1疾病分類3.2慢性鼻竇炎的病因3.3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表現3.4慢性鼻竇炎的診斷3.4.1診斷要點3.4.2病史3.4.3檢查3.5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案3.5.1抗菌藥物3.5.2減充血劑3.5.3理療3.5.4上頜竇穿刺沖洗3.5 慢性鼻竇炎的4.1.1肺經風熱4.1.2膽經濕熱4.2慢性鼻竇炎的中醫辨證論治4.2.1肺經風熱4.2.1癥狀體征4.2。 38+0.2證候分析4.2.1.3針灸治療4.2.2膽經郁結的癥狀和體征4 . 2 . 2 . 1 4.2.2.2 4.2.2.3針灸治療的證候分析4.3慢性鼻竇炎的其他療法4.1耳針療法。4.3.2穴位註射4.3.3三棱針療法4.3.4頭針療法4.4病歷5參考資料附件:1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穴位2治療慢性鼻竇炎的中成藥3與慢性鼻竇炎相關的藥物1拼音màn xìng bí dòu yán

2英文參考慢性鼻竇炎【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版。化學品和生物制品]

3西醫慢性鼻竇炎是持續時間較長的鼻竇黏膜慢性炎癥[1]。慢性鼻竇炎較急性鼻竇炎多見,其多竇炎和全鼻竇炎較單竇者多見。在單純性鼻竇炎中,上頜竇炎是最常見的。

慢性鼻竇炎常因急性鼻竇炎得不到及時或不當治療,反復發作而轉化為慢性。至於急性和慢性的分界線,至今沒有明確的規定。根據臨床實踐,凡是急性鼻竇炎發作超過4 ~ 6周,且不能完全恢復的,就成為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在中醫上稱為“鼻淵”、“流涕”。主要表現為鼻塞、鼻涕帶膿性粘液,頭暈疼痛,精神不振,註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這種病多為外因急性發作,有寒戰、發熱、全身酸痛、顴骨和前額午後疼痛。定期定位是準確的。中醫認為,這是由於“膽移熱於腦”而不加治療,是由邪氣積聚所致。如果病情持續,還會影響脾氣的異常升降,引起腸胃癥狀。

慢性鼻竇炎的炎癥綜合征局限在很小的範圍內,口服藥物和滴鼻治療是必不可少的。慢性鼻竇炎是頑固的,從來沒有被認為是難以治療的,但它不是不治之癥。雖然沒有嚴重後果,但纏綿病榻往往會引起消化功能障礙、胃痛等胃腸疾病,以及心慌、失眠、易怒、幻覺、幻想等精神系統癥狀。

慢性鼻竇炎比急性鼻竇炎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長期流鼻涕或張口呼吸會引起慢性咽炎、喉炎、扁桃體炎。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徹底積極地治療急性鼻竇炎。鼻塞多的時候千萬不要擤鼻涕。

3.1疾病分類耳鼻喉科

3.2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復發的原因。

3.3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表現慢性鼻塞和阻塞,嗅覺改變,鼻腔分泌物增多和頭痛;頭昏眼花

鼻粘膜腫脹,鼻道有分泌物,中鼻道有息肉、鼻甲肥大或息肉樣改變。

經鼻孔檢查,鼻甲和鼻中隔後端粘膜有息肉、充血、腫脹、肥大或分泌物粘連。

上頜牙齒患病,竇區觸痛。

3.4慢性鼻竇炎的診斷3.4.1診斷要點1。復發性鼻竇炎史[1]。

2.單側或雙側鼻塞[1]。

3.大多有膿性分泌物[1]。

4.復發性頭痛[1]。

5.感覺減退[1]。

6.體檢發現鼻粘膜充血肥大,鼻腔內有多處白色透明息肉狀物體及黏膿鼻涕[1]。

7.鼻竇x線片和CT可作為輔助診斷手段[1]。

3.4.2病史註意是否有慢性鼻塞及阻塞程度,嗅覺有無改變,鼻腔分泌物有無增多,了解其特點及引流與時間或* * *、有無頭痛的關系;頭暈,詢問頭痛的部位、性質、程度與時間的關系,* * *,是否有牙病或其他慢性病史,何種治療方法及效果。

3.4.3檢查①鼻腔檢查,註意中鼻道是否有黏膜腫脹、鼻腔分泌物、息肉、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性。觀察流膿的地方,必要時充分收縮鼻粘膜後做引流檢查。

②檢查後鼻孔,註意鼻甲和鼻中隔後端的黏膜是否有息肉、充血、腫脹、肥大或分泌物附著。

③註意上頜牙有無病變,竇區有無壓痛。

④鼻竇X線檢查及上頜竇穿刺。

⑤鼻竇X線檢查。必要時行鼻竇冠狀CT檢查。

3.5慢性鼻竇炎藥物治療急性發作的治療方案與急性鼻竇炎相同[1]。如果鼻竇阻塞因素明顯,需要手術治療,輔以圍手術期鼻腔局部和全身藥物治療[1]。

3.5.1對球菌可選用抗菌藥物[2]。首選青黴素,青黴素類藥物對主要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可選擇青黴素,或口服阿莫西林[3]。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黴素、阿奇黴素、地紅黴素和克拉黴素[3]。其他可選藥物包括口服第壹代或第二代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藥物,如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酯和左氧氟沙星;青黴素過敏者禁用頭孢菌素,18以下未成年人禁用氟喹諾酮類[3]。所有藥物的療程為10天,以徹底殺滅致病菌,避免鏈球菌可能引起的過敏並發癥[3]。

也可以使用其他抗菌藥物[2]。

3.5.2解充血藥1%麻黃堿滴鼻液,每次每鼻孔2 ~ 4滴,每日3 ~ 4次,7天內應用[2]麻黃堿滴鼻液連續使用不宜超過7天,否則可能出現“反跳”現象,出現更嚴重的鼻塞[2]。

3.5.3理療(超短波、透熱療法等。).變壓鼻竇置換療法。

3.5.4上頜竇穿刺沖洗如果是上頜竇炎,可以定期做上頜竇穿刺沖洗,沖洗後可以註射消炎藥溶液。慢性上頜竇炎,每周穿刺兩次,5次沖膿後仍無變化,可考慮手術治療。

3.5.5手術治療去除阻礙鼻竇引流的原因,如切除鼻息肉、切除肥大的中鼻甲、矯正鼻中隔偏曲等。

如果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鼻竇開窗術或根治術是可行的。所有有條件的患者均行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3.6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日常保健慢性鼻竇炎患者由於病程較長,常伴有全身不適和煩躁不安。客廳要保持清新,冬天溫度不要變化太大。註意休息,堅持治療。孩子生病的時候應該按時吃藥。患者應多做低頭和側頭運動,以利於膿性鼻涕的排出。清理鼻腔,清除積膿,保持鼻腔通暢。

1,速辣,肥膩* * *食物,戒煙戒酒。

2、平時可以經常做鼻子* * *。積極治療慢性鼻炎。

3.在工作環境粉塵大、汙染重的地方戴口罩,防止細菌進入鼻腔。

4.加強體育鍛煉,抓緊同時並存的慢性病的治療。保持開朗的性格,精神上避免* * *過度,註意不要過度勞累。

5、積極預防感冒,及時治療在上呼吸道感染期,由於“上感”治療不徹底,往往會引起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

6.註意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果流膿多,可以先滴藥再擤鼻涕,避免擤鼻涕不當把膿壓到其他鼻竇而導致多個鼻竇發炎。

4中醫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屬於中醫鼻竇炎的範疇。鼻深是由於邪氣侵入鼻竇,濕熱蘊結於鼻竇,產生痰濁所致的鼻部疾病。表現為大量渾濁的鼻涕,又稱腦浸潤或腦漏,現代醫學主要包括急慢性鼻竇炎和部分鼻炎[4]。

針灸對急慢性鼻竇炎有壹定療效[4]。處方可以在蒼耳子散和辛夷散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嗅覺異常或嗅覺過敏,多為神經或精神因素所致。原發病治愈後,嗅覺即可恢復[4]。

4.1慢性鼻竇炎的病因病機:肺開於鼻,鼻竇炎的發生與肺的致病因素有關;或者是膽經郁熱,導致上身不通[4]。

4.1.1肺經風熱致外感風寒,郁化為熱,灼傷鼻竇,導致痰濁;或風熱犯表,犯肺[4]。

4.1.2膽經郁結《黃帝內經蘇文七絕論篇》中說:“膽經移熱於腦,則辛辣。鼻深者,不獨濁也。”指出熱郁於膽經也是本病的病因之壹[4]。

4.2慢性鼻竇炎的辨證論治4.2.1肺經風熱4.2.1.1癥狀體征多見於外感因素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發病初期或急性發作期,鼻塞、白濁或淡黃色鼻涕,伴有頭痛、咳嗽、咯痰、苔薄白、脈浮。檢查顯示鼻粘膜充血,鼻甲增大[4]。

4.2.1.2證候分析風熱犯肺鼻。該病處於早期,熱勢不是很高,所以鼻涕呈白色粘稠或淡黃[4]。風熱灼傷鼻竇,堵塞鼻道,損傷黏膜,所以黏膜充血,鼻甲肥大。肺不能清脾,肺不能宣發,所以出現咳嗽、咳痰、脈浮等表證[4]。

4.2.1.3針灸治療[4]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太陰手肺經、陽明手大腸經為主要穴位。

處方:赤澤、合谷、項英、唐寅、風池穴

與證配穴:眉骨疼痛者加竹。如果經常咳嗽,加突然咳嗽和風門。

針灸方法:瀉針法。赤澤能刺絡放血。

方壹:取手太陰經穴赤澤,手陽明經穴合谷,以宣肺清熱。項英位於鼻子旁邊,唐寅位於鼻子根部,以便於鼻腔進出。配氣池可以疏風解表。

4.2.2熱郁於膽經4.2.2.1癥狀體征多見於急性鼻竇或慢性鼻竇急性發作,鼻塞頭痛,鼻黃黏如膿,量多,惡臭,發熱口渴,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檢查可見嗅覺缺失,鼻粘膜明顯充血腫脹,鼻腔內可見較多膿性分泌物[4]。

4.2.2.2的證候分析,膽腑郁熱,循經而下,發炎,積於鼻竇,煙腐粘膜,故鼻涕黃濁,有惡臭味。熱灼傷鼻子,所以又腫又紅。膽火攻主不利於清竅,故引起鼻塞頭痛,並有體熱、口渴、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膩、脈數等熱癥[4]。

4.2.2.3針灸療法[4]

治法:瀉熱利膽通鼻竅。足少陽膽經主要穴位。

處方:風池、夏溪、上應香、上杏、唐寅。

按證配穴:對於頭暈頭痛者,頭部要用水垂、百會覆蓋。頭暈濕者,加三陰交、陰陵泉。對於慢性鼻竇炎患者,可用艾條灸唐寅、惠惠、上興、百會、項英等穴位。

針灸方法:瀉針法。可用三棱針刺上項英、上星、唐寅,使其出血。

方壹:風池為膽經穴,夏溪為足少陽的行穴。這兩個穴位清膽利鼻。取督脈上星及附近的上、,通經絡,利鼻竅。

4.3慢性鼻竇炎的其他療法4.3.1耳針療法內鼻、腎上腺、額、肺、屏。每次選擇2 ~ 3個穴位,稱重* * *,保持針20 ~ 30 min,或按壓針3 ~ 5天[4]。

4.3.2穴位註射舒菲、唐寅、項英、合作。每次選擇2個穴位註射魚腥草註射液0.5ml或維生素B12復方註射液0.3 ~ 0.5 ml,1次,隔日1次[4]。

4.3.3三棱針療法升星、迎香、巨頜、瞳頜、小商。用三棱針穿刺擠幾滴出血,1次,隔天壹次。用於演示[4]。

4.3.4頭針療法取額中線或額旁線,沿皮膚刺1寸,隔日1次[4]。

4.4醫療記錄

  • 上一篇:如何看待豬閹割的並發癥,如何養豬
  • 下一篇:幫幫我!慢性痢疾要了我的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