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可以看到舍利子,而道家內丹術是有透視功能的人才能看到的,也只有煉丹進入胎息境界的人才能親身體驗。所謂“內丹”、“則丹”、“聖胎”、“胎息”都是同壹個比喻,其實不然。
說明夏丹田或其他部位真的有堅硬的“仙丹”,或者胎兒真的懷孕了。筆者理解《胎息經》的文本,認為“胎息”是壹種功能,即胎兒的呼吸功能。胎兒娩出後,剪斷臍帶,開始口鼻呼吸,“胎息”在母體中的作用逐漸消失。練內丹的人經過長期練習,恢復了自己在胎兒時期就有的“胎息”功能。所以進入胎息的練習者有兩個作用:口鼻呼吸和胎息。在意的時候,口鼻還在呼吸,下丹田裏的“胎息”即使在不練習的時候也在不停地運動。王文祿的《胎息銘》:“只小心地吐,只連續地收,坐而臥,站而跑”,就是這個意思。練武的同時,口鼻呼吸也變得細小而稀薄,“仿佛什麽都沒有”“有則死”。在禪定中,“每壹次呼吸都停止了,真正的興趣是自動的。”此時修練者體內真氣的活動與以腹部、肚臍為中心的胎氣的聚散如出壹轍:聚則成團,散則無形;力度時強時弱,幅度可大可小。力度大,延伸到中甸田、上甸田。弱點是小,小到只在腹部活動,甚至感覺不到。正如楊振基所說:“神凝氣,壹息而已,腹轉,進不去,出不去,故稱壹息。”所以胎息,即內丹之精,是以生命力為主體的人體生命力的結合體。它起初在人體內聚散,後來成團,再後來就看不見了。正如從事胎息研究十余年的內蒙古氣功科學研究會顧問張有光先生在《我對胎息的認識和體會》壹文中所說:“通常我總覺得所謂的胎息其實是壹組具有很強的凝聚和擴散作用的氣,以丹田為中心不斷地做著強有力的運動,同時與臟腑經絡形成壹個聯動甚至不斷運動的網絡。”
道教之所以非常重視內丹的修煉,以求“成仙”,即進入胎息境界,是因為胎息與壽命的關系非常密切。古人雲:“取丹而守壹,完與天,猶好孕,延年益壽。”因為練習者不僅有普通人的口鼻呼吸,還有普通人沒有的胎息功能,全身毛孔的呼吸功能都比普通人強。所以可以吸收大量的宇宙能量來增強體質,偶爾生病也可以及時掃掉。身體精氣充盈,元氣充沛,朝氣蓬勃,精神精進,朝氣蓬勃。再加上平時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上對保健的重視,必然會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甚至返老還童。